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家長如何配合幼兒園工作

家長如何配合幼兒園工作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也可以給予幼兒園人力支持,比如,在親子活動中,家長志願者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維持秩序、拍照留念等。而不同職業的家長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消防員爸爸爲孩子們上一堂火災逃生演習課、生物學老師媽媽帶領孩子們認識各種動植物。家長還可以給予幼兒園財力的支持,比如,幼兒園開展的各類捐贈活動,給災區小朋友捐款表愛心,給福利院的孩子捐助衣物獻溫暖等。

家長如何配合幼兒園工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教育行爲規範》中規定:“家長要和學校、社區密切聯繫,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的發展需要家園共育,家長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而言,家長要實踐好觀察者、諮詢者、參與者的角色。

看:成爲幼兒在園生活全面的觀察者

案例

今天是幼兒園的家長開放日,樂樂媽媽做了充分的準備,相機、攝像機、手機等一應俱全。帶着兒子來到幼兒園,媽媽就忙開了,一會兒拍照,一會兒攝像,一會兒傳微博,視線全部集中在兒子身上。媽媽說:“看到兒子在幼兒園這麼開心,我也放心了!但光顧着拍呀、攝呀,倒沒有注意老師講了些什麼,兒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怎樣?”

爲什麼要看

觀察者這個角色,家長一直在不自覺地承擔着,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獲取豐富、系統、具體的信息,瞭解幼兒園的生活環境與學習方式,理解孩子的發展水平與心理需求。

看什麼

除了網上的觀察,家長要對幼兒園的實際環境進行細緻觀察。一看幼兒園的靜態環境佈置,瞭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與途徑;二看師幼之間的動態互動,瞭解幼兒園的教育過程與孩子的發展狀況

怎麼看

環境是第三方老師,家長通常會忽視幼兒園和班級的環境佈置。其實家長從進幼兒園開始就可以看一週食譜、幼兒園的走廊環境,進入班級可以看課程安排、活動記錄與展示、幼兒作品、家長園地等。仔細閱讀,我們就能知曉近期的保教活動和教育成果,家長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和飲食,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一起談談幼兒園有趣的生活,配合幼兒園活動進行家庭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和家長開放日中觀察也很重要。在這些動態活動中,家長通常關注的是自己孩子的表現,往往會忽略老師的言行、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就如樂樂媽媽一樣,一到家長開放日就忙個不停,但忽略了開放日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看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看孩子的活動過程。比如,觀察晨間接待中老師和孩子的言行,聽到老師說“樂樂來了,先洗手,再和小朋友去玩玩具”,家長就知道要教育孩子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回到家第一件事也是洗手。

家長開放日也是家長向老師吸取教育營養的“家長學習日”。如家長觀看一位老師組織的“快樂的生日”談話活動,首先請孩子回憶過生日的情景;接着自由結伴談過生日時收到哪些禮物和祝福的話,自己心裏是怎樣想的、有什麼感覺;最後拓展談話經驗,請小朋友談談爸爸媽媽過生日時,準備怎樣表示祝賀,長大後想怎樣爲他們慶祝生日。家長用心去感受教育過程,就能看到老師的引導與推進,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也看到自己孩子在同齡孩子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家庭教育。

問:成爲孩子成長主動的諮詢者

案例

寶寶媽媽總愛和老師聊幾句,問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和老師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現。她問老師:“老師,我發現寶寶對數字不敏感。寶寶很喜歡你們老師,也聽最你們的話,請你們多教教他。”老師很細緻地解答:“不用擔心,數字對孩子來說的確比較抽象,我們會在活動中慢慢滲透數學知識。媽媽也不要讓孩子死記硬背數字、做數學題,應該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學數學,比如,分碗筷時的一一對應……”老師一指點,媽媽就知道該怎樣去努力了。

爲什麼要問

溝通是雙向的,家長要善於做個主動的諮詢者。有些家長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連老師也搭不上一句話,有些家長要等孩子出了事或有了問題,纔會去找老師問,這些家長都沒有擺正自己和幼兒園的位置。寶寶媽媽就深有體會,常主動與老師多聊聊,真誠互動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與成長的過程。試想,全班那麼多孩子,哪個家長經常與老師溝通,老師自然就會多觀察、多瞭解孩子,這樣和家長交流起來纔會有話可說。老師有較豐富的教育理論和經驗,與老師多溝通,無形之中也在增長家長科學育兒的知識。

問什麼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如早晨入園時,和老師說一些有關孩子的情況:“孩子有點咳嗽,請老師多注意”“這兩天孩子沒有大便,老師多關心”……這些看似簡單的信息,既不影響老師的正常工作,又能使老師及時有針對性地關注孩子。家長還可以問問幼兒園最近的活動,需要家庭做好哪些準備工作,聊聊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煩惱,與老師共商教育策略。

怎麼問

溝通的渠道是多方位的,除了面談,還有電話、短信、QQ、便條等,關注孩子的變化,定期主動交流。我們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機會與老師溝通,方便及時;我們可以利用幼兒園發起的家訪、約談、家長接待日等活動,與老師深入交談,全面瞭解孩子的發展水平與個性特徵。

家長和老師溝通如何才能提高效率、解決問題呢?首先家長態度要誠懇、友善。有些家長盛氣凌人既然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出了問題,當然由教師解決這樣的態度,老師難以接受。

家長在提問時最好能確定主題,不散不漫,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在交談中天馬行空,一會兒說孩子沒有耐心,一會兒說孩子的午睡問題,只能泛泛而談,沒什麼收穫。家長如果能像寶寶媽媽那樣圍繞一個突出問題與老師深入探討,效果就不一樣了。

家長在和教師溝通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全面具體。家長和老師圍繞孩子的中心問題溝通時,一定要給老師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實事求是,正確面對現實。比如,孩子的入園適應期特別長,家長就需要向老師說明孩子的特點、家庭成員的情況、家庭教育的方式,以找到問題的癥結,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做:成爲幼兒園活動積極的參與者

案例

淘淘媽媽平時工作很忙,但幼兒園佈置的各項任務一定保質保量完成好,和女兒製作燈籠、設計親子裝、做春遊手抄報。幼兒園需要帶什麼材料、資料,總是第一時間帶到,幼兒園有什麼活動,總能看到媽媽積極的身影。老師總是表揚淘淘,把淘淘家的親子作品擺在顯眼位置,號召其他家長向淘淘媽媽學習,而淘淘得到表揚,學習的積極性就更高。

爲什麼要做

“看”讓我們知道了幼兒教育是什麼,“說”讓我們知道了幼兒教育爲什麼、怎麼做,“做”則讓我們親歷幼兒教育,由“局外人”變爲“局內人”。就像淘淘媽媽說的那樣:“女兒三年的幼兒園生活,似乎讓我回到了童年時代,一起準備材料、一起做、一起玩,很開心,見證了女兒的成長!”而家長的積極參與,也會給孩子帶來積極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做的一項實證研究表明,家長“總是”給予幼兒園援助,孩子在班級的總體發展水平處於“上層”;家長“很少”給予幼兒園援助,孩子在班級總體發展水平處於“中層”及“中下層”。因此,家長要充分發揮家園共育支持者、參與者的作用。

做什麼

家長是教師最好的合作者,可以直接參與教育活動,爲教育活動提供材料;可以參與主題交流,比如,來園觀摩開放日活動、參加家長會、聆聽家庭教育講座等;可以參與幼兒園的管理活動,比如,加入家長委員會等。

怎麼做

家長參與的途徑多樣,家長可以給予幼兒園物力支持,比如,暑假過後,老師發出通知,請家長做一張旅遊小報,有照片、有旅遊中的趣事,用來佈置教室環境。

家園共育需要合作雙方有積極主動的態度,教育孩子更是我們家長的重要工程。家長是影響孩子生命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影響幼兒教育質量不可忽視的因素。家長要做到看、說、做三位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擁有對孩子的愛心與責任感,抱有對幼兒園教育的信任與支持,推進家園合作,促進幼兒成長。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