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解讀孩子的人際關係

解讀孩子的人際關係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名家長曾經非常苦惱地對我說:“我這兩天爲兒子真傷腦筋!兒子在幼兒園裏上中班,就跟我講:‘媽媽,爲什麼沒有小朋友願意和我玩?’我去幼兒園看過,別的小朋友都在拍皮球,沒人跟他玩,他就上去和人家搶皮球。結果小朋友向老師告了狀。”這位家長有點不明白,爲什麼這麼小的孩子,就開始遇到人際關係問題?

孩子自呱呱墜地之後,就在和他周圍的人發生着各種各樣的聯繫,我們稱這種聯繫爲人際交往。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兒童的個性、社會性逐漸發展起來。對於學前兒童來講,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父母(或者照顧者)和同伴。兒童和父母的關係叫親子關係,和同伴的關係就叫做同伴關係。

同伴關係使兒童有集體歸屬感

在和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孩子們在心理、生理上都處於相似的水平,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同等的,互惠的,孩子在和同伴的遊戲中獲得社會交往的知識,鍛鍊社會交往的技能,學會遵守交往的規則,而且同伴關係使得兒童有一種集體歸屬感,因此和其他人的交往都不能替代和同伴的交往。孩子也非常喜歡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12個月大小的嬰兒就開始對見過兩三次面的其他嬰兒表現出更多的觸摸,12個月-24個月的嬰兒就開始了相互遊戲,表現出初步的交往能力。

可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和同伴相處愉快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對4-6歲幼兒同伴社交類型的研究表明,幼兒的社交地位已經分化:

第一類

兒童的人際關係很好,人緣不錯,常常表現出友好、積極的交往行爲,班級裏有好多孩子說,這類孩子是他們最好的朋友,或者最願意和這些孩子玩,很少有孩子說不願意和他們玩,或者討厭他們。這類孩子是“受歡迎兒童”。

第二類

孩子在班級裏的人際關係很差,在交往中常常採用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比如強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遊戲,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等等。攻擊性行爲較多,友好行爲較少,沒人緣,同伴不樂意跟他在一起遊戲、交往,這些孩子就是“被拒絕兒童”,也叫做“受排斥兒童”。

第三類

兒童的名字大家很少提到,他們既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他們是被忽略的一羣,爲大多數的同伴所忽視和冷落,就叫做“受忽略兒童”。

還有一類是一般型兒童。小夥伴們有的喜歡他們,有的不喜歡他們,既沒有受到特別喜愛、接納,也沒有受到特別的忽視和拒絕,他們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

這四種類型的幼兒在羣體中的分佈大致如下:人緣極好的受歡迎兒童在集體中佔13。33%,人際關係極差的受排斥兒童佔14。33%,而受忽略的兒童的比例高達19。41%,一般型的兒童佔52。94%。如果這個班級有50人的話,那就是有6-7名受歡迎的兒童,有7-8名受排斥的兒童,有9-10個左右的孩子不被大家所注意。

人際技能的四大要素

爲什麼兒童的人際關係也會出現這樣的分類呢?是不是他們有的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不是的。正常的兒童是非常喜歡和同齡人呆在一起的,也渴望擁有友誼。受歡迎兒童和不受歡迎兒童的區別,不在於他們喜不喜歡交往,而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技巧。現在有的人也稱之爲人際技能。西方的研究者認爲,人際技巧是形成成功的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具備這種能力的人與人接觸時常居主導地位,容易打動別人,能享有豐富的親密關係,具有說服力與影響力。

丹尼爾·戈爾曼在《情感智商》一書中引用了哈奇和加德納有關人際技能的觀點,認爲人際技能的四大要素是:

(1)組織能力。

這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包括激發與協調組織機構中成員的能力。劇院的導演與製作人、軍隊指揮官及任何組織的領導者大多具備這種能力,表現在孩子身上則往往是遊戲場上的帶頭者。

(2)協商能力。

中介協商、制止衝突、善於“化干戈爲玉帛”,這種人擅長於仲裁與排解紛爭,適於發展外交、仲裁等事業。遊戲場上,有這種能力的孩子常爲同伴排難解難。

(3)人際聯繫能力。

即對同伴所表現的移情與聯繫能力,這是一種發展人際關係的藝術。這樣的人善解人意,適合與人合作,更是忠實的伴侶、朋友與事業夥伴。這樣的孩子善於察言觀色,解讀他人的情感,從而受到小夥伴們的愛戴。

(4)分析能力。

能很敏銳地覺察他人的情感動機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深厚的親密關係,心理治療師與諮詢人員正是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的例子。

這些人際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的培養、鍛鍊。家長要從孩子出生之後就注意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後,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會感到孤單,不知道如何主動和別人交朋友。如果不加以指導,會形成人際關係的消極循環,給孩子增添許多煩惱,入學後甚至成人階段也會遇到人際關係問題。

人際交往能力在合作中發展

有的父母認爲,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進了幼兒園之後就會好起來,但實際上,幼兒園也可以說是一個“適者生存”的環境,孩子們的喜好皆形於色,又不會體諒其他人的感受,所以,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交不到好朋友,逐漸變得自卑,或者富有攻擊性。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小男孩那樣,其實他不過是想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哪知道結果適得其反。

年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較高的人際交往能力,該怎麼做呢?

父母們要多鍛鍊自己的交往能力,因爲家長們在潛移默化中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兒童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兒童對待同伴的態度和行爲特徵上,我們可以“發現”父母的交往特徵。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在和同伴、其他成人的交往中逐漸鍛鍊、培養的。

父母要多創造這類環境,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善於與小夥伴交往,可嘗試如下的做法:

1、請同事、鄰居家的小朋友來玩,家長在旁邊加以指導,教給一些常用的人際交往策略,比如請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做合作遊戲,學會說“謝謝”、“對不起”等。玩的時候,不要光顧自己高興,也要照顧同伴的情緒,大家都要玩得開心纔好。

2、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鼓勵、指導孩子多和其他陌生的小朋友打交道、向叔叔阿姨主動問好。

如果可能的話,每天讓孩子和班上住得比較近的小朋友一起結伴同行,一起上幼兒園,一起回家。在路上,與小夥伴聊聊天、交換玩具書籍等等。父母接送孩子的時候,也應儘量創造這種機會。

每天去幼兒園之前,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回家之後,再詢問孩子有沒有進展。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幫孩子出點主意,孩子每交到一個新朋友,家長也要表示由衷的高興。

3、小朋友來訪,家長一定要表示歡迎,不要怕孩子們把家裏搞得天翻地覆。

這裏要特別提醒的有兩點: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適當。人際關係不能完全依賴於技巧,要能對別人的心理狀態有正確的體察。有的孩子完全以自我爲中心,比較霸道,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情緒,玩遊戲的時候常常不遵守規則,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受歡迎了。

如果孩子對所有的活動和娛樂都失去興趣,或沒有愉快感、情緒低落、憂愁、易激怒、面部表情憂鬱,或有多種行爲障礙,如多動、攻擊他人、自我否定、行爲退縮,同時伴有軀體症狀,如動作減少、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睡眠障礙、遺尿等,那麼這個孩子不僅僅是社交障礙,極有可能是患了抑鬱症,家長要儘快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請專家診斷治療。

解讀孩子的人際關係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