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自己玩兒的寶貝

自己玩兒的寶貝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情況,0-3歲的寶寶擅長自己玩,缺乏社會交往的技能,但這並不是他們關在家裏的理由。

寶寶是怎樣開始交往的?

自己玩兒的寶貝

自己的寶寶能不能與其他寶寶玩到一起,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第一步:客體中心階段

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很“務實”,當他與別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並不是對自己的同齡夥伴感興趣,而是看上了他的玩具或其他物體。十個月之前的嬰兒,即使在一起,也只是把對方當做活的玩具和物體看待,交往的方式是互相撕扯,或咿咿呀呀地說話。

第二步:簡單相互作用階段

這時的兒童已經能對同伴行爲做出反應,但常常試圖去控制對方的行爲,或者是“模仿秀”。比如,第一個寶寶因爲不小心碰着了自己而大哭起來。這時第二個寶寶“同命相憐”“觸景生情”,也跟着哭起來,第一個寶寶看見第二個寶寶跟他哭起來,似乎覺得挺好玩,自己的哭聲更大了。

第三步:互補的相互作用階段寶寶會走會跑以後,社會交往變得豐富複雜了,模仿行爲已經普遍出現,並且有互補或互惠的角色遊戲,比如一個逃、一個追,一個藏,一個找。他們在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時,也會伴有消極的行爲,比如打架,揪頭髮、抓臉和爭玩具等。

兒童同伴關係發展的這三個階段告訴我們,嬰幼兒的社會交往形式和內容雖然很初級,但是家長也要放手讓寶寶走過這些階段,不要人爲地束縛孩子的發展過程,把孩子交給老人或就不管了,忽視寶寶與同齡夥伴的交往,這樣會損害寶寶的社會性發展。

早期親子關係具有影響作用

愛不愛交往,合羣不合羣其實就是寶寶能否與外界社會融洽相處的問題。嬰幼兒對社會的探究與認識先是通過自己的看護者得知的。如果媽媽對寶寶的反應敏感,寶寶時時感受有人在響應他的呼喚,自己的吃喝玩樂、遊戲、睡眠都有到位的關注和照料,他就認爲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信賴的。反之,如果看護者對寶寶的反應遲鈍、冷淡,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絕,或者看護者更換,今天是媽媽,明天是奶奶,後天是保姆,寶寶沒有穩定的貪戀對象,跟一個又一個看護者的磨合不順利,他就會認爲這個世界朝令夕改,動盪不安,也就不敢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了。

親子關係和同伴關係雖然是兩個獨立的系統,但這兩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親子關係尤其是母嬰關係在一定程度上預先決定了孩子日後的同伴關係,影響孩子以後是否容易合羣。具有安全貪戀歷史的嬰兒長大以後會將這種安全感帶到他們的社會關係中,使他容易認同同伴或他人;而具有不安全貪戀歷史的兒童長大後會將這種不安全感帶到他們的社會關係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

爸爸不能當“甩手掌櫃”

一般情況下,媽媽是教養孩子的“頂樑柱”,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爸爸在嬰幼兒的成長中不重要。

我們發現叮噹的爸爸“淡出”了家庭教育,這在客觀上強化了女兒不愛交往的傾向。研究發現,父親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父親工作比較忙,與孩子共處時間少;另一方面,父親往往認爲教育小孩子是婆婆媽媽的家務事兒,等孩子大了自己再教育孩子也不遲。

其實不然,與爸爸相處,孩子的活動傾向於大肌肉運動,情緒更加開放,潑辣,思維更富有挑戰,孩子體驗着與媽媽風格不同的另一個多彩世界。因此,爸爸不要閒置了自己的教育能量,多與孩子交往,也多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

怎樣讓寶寶樂於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