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爸爸的神奇教子魔力媽媽無可替代

爸爸的神奇教子魔力媽媽無可替代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絕大多數家庭已是夫妻雙方同時在外工作,但在教育孩子的責任,不少家庭仍落到了母親身上。爸爸的教養似乎可有可無,但真的是這樣的嗎?父親在孩子的教養中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爸爸的神奇教子魔力媽媽無可替代

對於一個家庭的角色分工,傳統觀點是“男主外、女主內”,丈夫賺錢養家,妻子相夫教子,儘管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家庭已是夫妻雙方同時在外工作,但在教育孩子的責任,不少家庭仍落到了母親身上。爸爸的教養似乎可有可無,但真的是這樣的嗎?父親在孩子的教養中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父親的哪些“教養魔力”是母親無可替代的?忙碌爸爸又該怎麼融入孩子的生活?

孩子不同年齡段:父親的四種角色

父親終其一生都應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但父職的角色內容應按照孩子的年紀發展而變化。知名的父職研究者、現任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NICHD)資深研究科學家麥可。蘭布(Michael E. Lamb)表示。父親在孩子各成長階段最重要的角色如下:

1、0—5歲的幼年期:父親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第三者

《富爸爸不如好爸爸》一書提到,一歲起的嬰幼兒需要在心理上離開母親,追求獨立個體感,但之前對母親的倚賴可能讓他們在離開的過程中相當掙扎痛苦。此時父親必須成爲那個“安全的第三者”,陪伴孩子、讓他們有自信在心理上離開母親,得以和母親以外的人建立關係。

2、6—12歲的學齡期:父親是具權威象徵的模範角色

學齡期孩子學着從他律轉爲自律,此時父親應善用其權威感,爲家庭設立規範,並以身作則發揮影響力,培養孩子內在的道德是非概念與自信。小時候媽媽說“等你爸爸回來就知道”,一句話就能讓使壞的孩子乖乖聽話。父母親雖都能扮演道德規範者,但父親的象徵意義較難以撼動,較適合執行管教任務。

3、13—18歲的青春期,父親成了兒子的競爭對手、女兒的第一段異性關係

青春期的男孩特別需要父親在身邊做爲性別認同楷模,讓他了解自己將來的樣子。這時的男孩傾向跟媽媽較親、女孩跟爸爸較親。兒子先把父親當競爭對手,在各方面挑戰父親,隨後發展出類似父親的男子氣概。女兒則藉由與父親的互動,形成往後與異性相處的模式。

4、19歲之後,父親是精神導師

子女成年後,父親必須在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劃上給予建議,鼓勵並支持他們的職涯發展。這在東方以父系爲主的社會更爲明顯。

父親關鍵能力:粗野與敢於冒險的遊戲天賦

其實研究顯示,經常被視爲不適合參與教養的父性特質(如粗野的遊戲方式、冒險獨立性格、競爭、理性),正是父親發揮獨特影響的關鍵能力。

父親愛和孩子玩大肢體、操作型的遊戲,如抓到肩膀上坐飛機、騎馬打仗、堆樂高。研究發現,父親粗野的遊戲運動方式,帶孩子經歷激烈的情緒起伏,可藉此磨練社交技巧與冒險性格,讓孩子體驗競賽樂趣,大膽勇敢的測試自己的底限。

《好個性勝過好成績》作者、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指出,孩子從遊戲中體驗到害怕、卻又好玩刺激的情緒,他們會注意父親的暗示並做出迴應。比如說,尖叫和咯咯笑能讓他開懷大笑因而延長遊戲時間;當父親宣佈遊戲結束,他們必須學着從興奮中恢復平靜。奶爸郭恆祺就會和女兒從事“媽媽不放心”的活動。例如,下雨時父女瞞着媽媽跑去淋雨,也可以玩得很開心。

當母親偏重於發展孩子的口語與社交技巧,父親往往提供了機械性、空間邏輯與數學等概念。全職奶爸陳嘉佑常抱着女兒旋轉跳舞,此外他會拿玩具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旋轉。有的爸爸會刻意帶孩子繞路回家,培養方向感;或購物時讓小孩自己算術結賬,活用數學能力。

研究顯示,爸爸比較不能忍受不必要的倚賴行爲(例如某件事不會做就哭着求救),可激發孩子的獨立感。郭恆祺的女兒逗家貓玩,不小心被抓了一把,只說“爸爸,我被抓了”,沒哭也沒叫,繼續玩她的洋娃娃,因爲爸爸不曾急忙跑來給她安慰。

做好爸爸五大招:

1、從懷孕開始就準備

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幾乎未曾提供男性學習當爸爸的任何技巧與提醒。很多父親都是一邊當爸爸、一邊在錯誤中摸索,等真正上手,通常黃金依附時期也過去了。因此嘉義大學教授張再明呼籲,男性最好從太太懷孕起開始投入學習,做足心理準備,纔不會在孩子出生後手忙腳亂,跟不上節奏。

2、說故事是最簡單的教養

念故事給孩子聽是較靜態的親子互動方式,最近日本一羣巡迴說故事的繪本爸爸從中變了些把戲。他們選擇一些含有冒險、無厘頭、恐怖、動物生命或科幻元素等偏向“爸爸口味”的繪本,搭配誇張的跳舞和音樂,讓說故事有趣活潑起來,也將父性特質傳遞給孩子。

3、用心參與彼此生活

“親子關係的經營一定要靠時間,投入愈多,就愈不容易放手。”臺灣師大副教授林如萍剖析。爸爸應在每日固定保留親子時間,舉凡一起吃早晚餐、接送上下學、參加親師會、當說故事爸爸都行。反之,父親也可聊聊自己的工作,有空時請孩子到公司一起午餐。日本NHK電視臺的“PaPaSaurus”節目常介紹創意父親的小點子,一位設計師父親想讓兒子更瞭解他的工作內容,便找時間和兒子一起用廢紙板設計超炫的變形金剛。雖是紙做的,穿起來也很威風。

4、多點彈性、耐心與重視過程

《教養關鍵在爸爸》書中提到,父性的特質有切割、統整和支配,通常還有不喜歡浪費、無法等待等過於追求合理化的性格,例如經常聽到父親大聲訓斥孩子“電燈和冷氣不用一定要關掉”。提醒父親,時時記得調整自己可能過於強勢與要求合理化的個性。《忙碌爸爸也可以做好爸爸》則建議父親,育兒過程記得多放點耐心和彈性,不要只注重成品(未來孩子成年的樣子)而忽略過程(享受當個爸爸)。

5、學會道歉和傾聽

當父親犯錯或無法信守承諾時,開口道歉,取得孩子的諒解,讓他們知道老爸也有弱點和缺點。跟孩子道歉對許多爸爸來說並不簡單,需要反覆練習。有五個孩子的天才老爹比爾寇斯比本身是教育博士,他在著作《做個好爸爸》中說:“別怕讓子女知道你並不是個完美的父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時時刻刻都在,是可以信賴的、碰到困難可以跑來說‘我有困難’的最佳對象。”

願意開放心胸、學當好爸爸的父親愈來愈多。他們開始學習付出,懂得享受育兒之樂;他們積極尋求另一種父子或父女關係的可能,希望延長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賞味期限。“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至少可以選擇要成爲怎麼樣的父母。”爸爸們,加油!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