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教育子女是獎還是罰?

教育子女是獎還是罰?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獎賞與懲罰本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然而,有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工作中不自覺的偏重了其中的一種方法,忽視了另一種方法,這樣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

軍軍是一名十四歲的男孩,上初中二年級。父母說軍軍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喜歡上網玩遊戲。重點中學是他自己考上的,可現在的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已排在班上的最後兩三名。父母急得不行,剛開始說他還有效,學習成績能提高,後來怎麼說也不聽了。有一次母親看見他又在上網,於是數落起軍軍來,沒想到軍軍勃然大怒,罵起了母親。父親聽到後衝進屋裏,將電腦狠狠地摔到地上。軍軍立刻衝上前和父親扭做一團,並且打傷了父親。無奈的父母帶着軍軍來諮詢。

教育子女是獎還是罰?

軍軍告訴我:上了中學以後發現班上的同學都很聰明,老師不再像小學是那樣關注自己了,聽到老師表揚的機會越來越少,心裏有些不服氣。偶爾和同學去了一次網吧,發現自己在打遊戲時比別的同學反應快,因而獲勝的機會比較多。每當自己獲勝的時候,同學們就會誇自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軍軍似乎找回了過去被老師表揚時的得意感受。軍軍從此沉溺於網上游戲,在虛擬的世界中體驗成就感。軍軍上課的時候也在想象遊戲中的哪一個關口應該怎樣過,放學後顧不得完成作業就跑到遊戲廳去實踐一下預計的闖關方案。如此一兩個月後,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學期考試有四門學科不及格,招致了老師和父母的關注。父母與軍軍訂立了學習計劃,並且由母親監督執行。每天軍軍放學的時候,母親將軍軍帶回家,監督着完成每天的作業。如果作業少,還要給軍軍再加一些練習。爲了防止軍軍偷着去遊戲廳,父母給軍軍買了一臺電腦,但只允許週日玩。這樣苦苦奮鬥了兩個多月,學年考試時,軍軍七個學科的總成績提升了200多分,但仍有兩三科在六十分的水平。軍軍對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學習成果比較滿意,只等得到父母的讚許和獎勵。沒想到,父母聽到軍軍的考試成績一聲沒吭。軍軍從父母陰沉的臉上看到父母的不滿意,原有的欣喜頃刻間化爲烏有。軍軍灰心了,他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可,學習太難了,沒有一點兒樂趣可言。於是,軍軍又回到電腦桌前,重新進入虛擬世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

如果軍軍的父母在聽到軍軍學期考試成績時能給軍軍一些讚許,肯定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勁,讓他從自身的學習進步中領悟“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的道理,軍軍就不會對自己喪失信心,更不會重新沉溺在遊戲中,不願意聽父母的勸告,以至於爆發砸電腦、打父親的事件。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具有引導孩子自我評價的巨大作用。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完美,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完美,併爲此氣餒。父母如果能夠容忍孩子不夠完美,容忍孩子不可能一下達到完美的目標,並且對孩子努力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好行爲進行及時的肯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孩子便對自己充滿信心。並且爲了向父母證實自己真的具有這些優點和長處,會不予餘力地去繼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優勢繼續得到鞏固,弱點逐步得到彌補。孩子在自己的努力和證實中,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不斷得到提升,成功的學習經驗積累,使孩子在以後的成長中也不會輕易言敗。

欣賞教育已經被許多家長認同,但是,做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稍不注意就滑向了溺愛。欣賞教育的學問在於把握好獎勵的時機和尺度,獎勵才能發揮積極的效應。

首先,獎勵應是實事求是的。獎賞是一種積極的評價,孩子可以在這種評價中正確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的行爲。過低的獎勵,起不到激勵孩子的作用;過高,容易引起孩子自滿,反而易失掉進步動機;同時,形成只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的定勢,對自我評價失去客觀性,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心理承受不了而表現很脆弱。有的父母只是爲了安慰孩子,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話表揚孩子,例如:爲了不讓孩子失掉學習信心,軍軍的母親對軍軍說:“你挺聰明的,你挺有學習能力的,只是太貪玩了......”。這些話引起軍軍的反感,認爲母親根本不瞭解自己,這種表揚沒有根據太虛假,不是激勵和挖苦。如果母親改變言語的內容:“你努力了兩個月,總分上升了200多分,說明你確實很有學習能力。”軍軍也就不會認爲這種表揚是虛僞的了。

其次,獎勵應是及時的。人們都會期待他人對自己良好的表現做出肯定迴應。更何況是自我意識正在迅速成長中的孩子,他們迫切需要社會承認他們,特別是自己親人的積極肯定和認同。期待是有時效性的,隨着時間的延長,期待會逐漸消亡。隨着期待消失掉的是重現良好行爲的動機。

再者,物質獎賞不能事先允諾。物質獎賞是獎勵中的最高形式,其目的是鼓勵受獎者在以後能夠再次重複受到獎勵的行爲。如果把這種事後獎勵錯位到事先應允,獎勵就變味成了物質引誘。在孩子教育中使用了這種手段,將會引導孩子偏重爲追求物質利益而學,孩子不會體驗到學習本身的快樂和意義。當這種手段多次使用後,孩子不再認爲這種獎賞是需要自己奮鬥之後才能獲得的,已變成要挾父母的手段了。這種獎賞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意義。

當孩子有了缺點錯誤,出現行爲問題時,父母應該給予及時和恰如其分的批評懲罰。讓孩子在批評懲罰中辯明是非,吸取教訓,糾正過失,學習和遵守社會規範,自覺制約自己的行爲。在這個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孩子知錯就改的良好品行和能夠客觀面對自己的處世態度。但是,要想讓批評懲罰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父母們需要注意一下幾個問題:

1. 剔除自己的情緒因素。在上述案例中,軍軍的父親衝出來摔了電腦,其行爲透出了他的氣惱和憤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結果引起軍軍同樣的憤怒和反抗行爲,矛盾被激化升級了,問題依然存在。摔電腦看似是對軍軍沉迷遊戲的懲罰,實際上有很大程度是在“出氣”。軍軍的父親在“出氣”的舉動中獲得了痛快,軍軍在父親的痛快中體驗的是傷害。因此,在犯了錯誤的孩子面前,父母更需要剋制自己的情緒,讓理智爲先導考慮問題,纔不會忘記批評懲罰的目的,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其利害關係等等。

2. 批評懲罰要合情合理。不少父母信奉“響鼓要用重錘敲”這句警世明言,並且將其翻版爲:“教子成龍必須嚴厲”。孩子的表現稍不合意就給予無情的批評懲罰,而且認爲越嚴厲越有效。這些父母忽視了人有思考、評價等高級認知能力,孩子亦然。過激的嚴厲會讓孩子重新評價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對父母愛的能力和自己被愛的價值產生懷疑,親情逐漸淡漠。表現出的沉默和順從是因爲自身的力量太小,無法反抗。久而久之,要麼在沉默中爆發,與父母發生對抗;要麼在外表永久順從下去,而內心充滿了自我認同的矛盾衝突,以至於難已應對社會。合情合理的批評懲罰亦是實事求是的根本,既不要縮小事實,批評得不疼不癢,在孩子心理感受上起不到制止的作用;也不能誇大事實,無限上綱上線,總讓孩子體驗挫敗感,傷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批評懲罰不僅因爲錯誤的結果帶來的危害,更要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讓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批評懲罰的同時,也理解父母的善意,接受父母的這種愛心。

3. 批評要講究方式,言簡意賅。父母們經常說孩子因爲怕父母批評,所以總是報喜不報憂,甚至說謊。同樣的問題問及孩子,他們說:“不敢向父母說起自己的錯誤,他們聽到後會嘮嘮叨叨數落個沒完沒了。還會把以前的事情翻出來聯繫起來說,每當這個時候都會讓我的情緒降到最低點,真覺得活着沒意思。” 批評懲罰要就事論事,不聯繫以前,也不要輕易斷言預後。否則,孩子感覺父母已經把他定性了,自己再努力也改變不了父母的看法,乾脆不要費勁做什麼改變。於是,孩子就朝向被父母詛咒的方向發展。父母在批評孩子之前需要作好心理準備,確定批評的目的,組織好批評的語言,平息自己的情緒。批評時允許孩子申辯,接受其合理的部分,指出其不合理的部分。是理性的說服,不是壓服。相信孩子能夠理解自己所說的內容,只清晰的陳述一遍,切忌車軲轆話來回說。

4. 批評懲罰要堅決。批評和懲罰必然引起孩子不愉快的心理感受,他們會內疚、痛苦,或哭鬧抵抗。有些父母不敢面對孩子的上述情緒表達,每當這種狀況出現,父母就會選擇退縮,或降低已說出口的懲罰條件,或給予孩子言語和行爲上的安撫。批評懲罰應起的抑制作用頃刻間化爲烏有,反而增加了孩子再次犯錯誤的可能性。因爲,制止犯錯要有足夠強的懲罰來對行爲進行抑制。懲罰力度降低影響了抑制能力,同樣的錯誤會再次出現。

軍軍的父母偏重懲罰,而且是不合理的懲罰,並且很少給予孩子的獎勵也是不科學的獎勵,讓軍軍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和對自己的自信心。希望各位父母能以此爲鑑,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調整自己教育孩子的心態,把握好獎罰尺度。

 (以上內容轉載自新浪健康)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