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我們可以給孩子愛,卻不可以給孩子思想

我們可以給孩子愛,卻不可以給孩子思想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一首名爲《孩子》詩中這樣寫道: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我們可以給孩子愛,卻不可以給孩子思想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一首名爲《孩子》詩中這樣寫道: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我們可不可以給孩子思想?如果不可以,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 如果可以,在今天這個孩子們可以自行接觸到大量信息的時代,我們又應該注意些什麼?

正方:   孩子的思想不該被成人控制。  孩子是有獨立思想的人,不應該被成年人的思想所控制,也不可能被成人所控制。

反對:   不教給孩子思想還叫教育嗎?

小孩子是一張白紙,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成人不把一些正確的思想教給他們,那些錯誤的思想就會佔據他們的大腦!

專家怎麼說  翟振明  美國University of Kentucky 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只要教給孩子思考的方法和基本的原則就可以了。

問:您欣賞紀伯倫這首詩嗎? 您是否贊同他的看法?

答:這首詩我是基本認同的,但我認爲,我們不能籠統地說任何思想都不能教給孩子。

思想有兩種,一種是關於怎麼思想的,一種是闡述內容表達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看法的。講怎麼思想的這種思想,其實就是思考的方法,是邏輯推理的規則和形成有效判斷的途徑。

任何人要知道對或錯,除了對事實本身的觀察之外,還需要有理性的直覺,多數時候還需要通過邏輯推理形成抽象判斷。這一類的東西,是關於思想的思想,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這方面的思想沒人教可以形成一些,但教了以後可以大大提高水準。所以,思考的方法和反思的態度是要教給孩子的。

涉及具體內容的那部分思想就要小心了,其中有比較牢靠的事實根據或理性基礎的部分,即全世界正常社會的人們都認同的那部分以知識爲基礎的思想,要傳播給孩子,但一些偶然的階段性的觀念,隨世代變遷而變遷,屬於偏見,你就不要恣意灌輸給孩子了。

問: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教給孩子思考的方法和永恆的科學真理?

答:不僅僅包括科學真理,道德判斷和價值判斷中也有類似於真理的東西,那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那一部分。其實我們習慣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判斷也是分兩種的,一種是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要是講道理的人都認同的,那就屬於道德判斷或價值判斷中的普遍原則,只要經過細心甄別認準了,那你一定要教給孩子,否則就完全放棄對下一代的人格教育了。另外的那些不同社會不同民族的看法差異很大的東西,就沒必要拿來教。

問:哪些道德判斷或價值判斷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定要教的呢?

答:比如:人要生活得有意義,就要基本上按自己的意志生活,不能讓別人去主宰,這是任何社會都不會改變的。想想看,如果這一條完全做不到,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嗎?這是最基本的價值。人最終的生活目標只能是自己設定的,而不是他人。

人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爲他人而活”,但這得首先應該是他自願選擇的,而不能從一開始就是被迫的。  還有,要尊重人,不能把人當工具;要公平、對等,自己自由,不能讓別人不自由;你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就也要想到對方也同樣有自己的需要;要有契約精神,說話要算數,要守信用;不能傷害無辜,等等。

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沒有道理上的老大,沒有誰一定要聽誰的。事情本身的對錯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要以情感的偏好來代替真正的判斷。

把自己認爲好的但未經過批判考量的思想灌輸給孩子是很危險的

問:在現實生活中,除了一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屬於普遍有效的道德或價值判斷外,父母師長還想帶給孩子一些據他們經驗看來有用的重要的想法,因爲孩子小,缺少判斷能力,生活經驗不足,所以成人有義務以自己的經驗所得,爲他們鋪平道路,讓他們在生活的過程中有一盞明燈。您贊同他們這種想法嗎?

答:這樣的想法,從出發點來說是好的,但是,你怎麼知道你給孩子的就是一盞明燈?你有沒有自信,可以完全正確判斷對錯?一般情況下,你的判斷很可能是錯的,是有時代侷限或個人生活閱歷侷限的。

一般來說,在一個有自由討論,重視邏輯、尊崇智慧的社會裏,人們的思想不會錯得很離譜。但在一個思想不自由,敵視邏輯、懼怕講理的社會裏,人們思想中的錯誤就很多。

像中國這樣的社會,動不動就價值崩潰,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你過去的經驗用在今天也許根本就不合適,更別說用在孩子的明天了。

問:中國的家長太想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給孩子了,所以情不自禁地去影響孩子。

答:問題是,你自以爲很重要的東西一定很重要嗎?你覺得孩子需要穿長衣服,可也許他只要穿短袖就可以了。  做父母最常見的一個毛病,是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這樣做,一般都不會成功,就是成功了也未必是好事,甚至可能因此就把對方一生給害了。

如孩子追求藝術,天生的藝術家,你非說藝術有什麼用,要他學技術,一生吃飯沒問題,但可能就把他變成一個一輩子只求能吃上飯再無別的追求的可憐蟲了。

其實,成功和失敗不是別人評判的,是自己是否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所以你要讓孩子自己選擇,他的生活空間是你想像不到的,你不要覺得孩子按你的願望去生活就成功了,那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卻有可能就是他的失敗啊。要讓孩子有自己把握方向的勇氣和能力,而不是跟着走。

孩子越小,成人越不能把自己的判斷強加給他。

問:中西方在向不向年幼的孩子傳播思想方面存在差異?   答:是的,差異很大。這種差異,主要不是個人的問題,我覺得全世界所有的人對下一代的自然偏向都差不了多少,就是說,成年人都傾向於太過自以爲是。

但是,西方社會的思想比較自由,有智慧的人的見解比較容易傳播。因此,現代西方人比較認同這樣的洞見:孩子小的時候沒有鑑別力,成人不能硬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他,就算要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孩子,也會讓他多少意識到,這只是我的看法。等到孩子成人了,讀大學了,自己會判斷選擇了,教育者反而會用理性的力量向他極力推進自己覺得有理的觀點,讓理論根據以最強的方式表現出來。

因爲長大的受教育者有能力獨立思考了,他可以自由比較各種相沖突的觀點,沒有道理的東西他會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比較後排除。即使是這樣,也不能保證能讓受教育者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

今日中國的父母則總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嚴加管教,拼命教育,認爲孩子不會判斷,所以就把自己的判斷強加給他,或強迫他們背誦所謂的“經典”。

等到孩子長大成人,讀了大學了,父母漸漸就不太管了,而學校裏也有一種力量,以官方意志的推行代替人格的培養,代表理性與良知本身的力量在那裏雖然也可以找到,但也經常與主流意識形態發生衝突。這樣,孩子的獨立人格和思維能力從頭到尾都處於被嚴重壓抑的狀態。

不把自己的判斷強加給孩子,不等於不引導孩子

問:家長會反過來問,當孩子沒有判斷能力的時候,難道就隨他去嗎?那該多危險!

答:不向孩子灌輸偏見,不等於不引導孩子,關鍵是你以什麼態度用什麼方法來引導孩子。如果你的態度或方法是讓孩子覺得一定要聽你的,那就完了,他就可能不知道他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或他對自己的人生負有責任,那他就可能會成爲一個永遠不會自己做決定的人。或相反的,他長大後就覺得應該像你控制他一樣去控制別人的思想,成爲文明的敵人。

如果你是用一種仍然讓他自己選擇自己決定的方法來影響他,那姑且不論你的思想是否是對的,至少他不會因爲受你控制失去自由而痛苦,或與你發生衝突,長大後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

問: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是不是都能做到巧妙地影響孩子?

答:我的孩子還小,只有兩歲多,不過,我已經能體會到這兩種做法的差異。我不會經常告訴孩子你要這樣,你要那樣。我會問:“我們這樣做,好不好?”或“你願不願吃……”這樣,孩子就知道自己是可以選擇的,他有這個權利,他將來也會這樣待人。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