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對於幼兒園來說,怎樣創建有準備的環境呢?

對於幼兒園來說,怎樣創建有準備的環境呢?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何要爲孩子創建有準備的環境?現在很多父母熱衷於把孩子送進蒙氏班,但對蒙氏教育的理念卻一知半解。例如父母們往往驚歎於蒙氏班級裏的環境設置,但是對環境爲何這樣設計的意義卻不甚瞭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爲各位家長揭祕,蒙氏幼兒園到底是如何創設有準備的環境的?

對於兒童來說,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想要得到發展,都需要特定的環境。對於幼兒園來說,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給孩子們創設所需的環境。

在幼兒園中,給孩子一套完整的蒙氏教具,建設高檔的戶外環境就是有準備的環境是遠遠不夠的。有準備的環境除了要考慮到溫馨、適合、功能性,還要更多地考慮什麼樣的環境能讓孩子自我探索、自我學習,什麼樣環境會影響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讓他們自律、專注,學會照顧自己、照顧他人等等。

那麼,對於幼兒園來說,怎樣創建有準備的環境呢?對於孩子又有何意義呢?

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是否自主?

在創設合適的環境時,幼兒園會考慮很多實際性的問題,例如爲孩子提供的教具,生活用品必須跟他們的身高體重成正比。教具要輕便,兒童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搬起來;門也要足夠輕便,兒童也能輕鬆地打開;衣櫃的高度要適中,兒童可以方便自由地使用;衣架不能太高,兒童可以自己掛衣服;有專供兒童使用的拖把、抹布、掃把,有適合他們高度和溫度的飲水機等等。

以上,我們稱之爲“自助式環境”。這樣的環境的最大作用,是讓孩子慢慢形成自主行爲,他們會像小主人那樣,在本能的驅使下自主地使用這個環境,進行自我完善。

特別要注意的是,硬件的自助是基礎,而軟件則扮演了更爲重要的角色。這個軟件,就是教師的理念。教師是否允許孩子們自己來做一些決定?是否願意給予孩子們的嘗試的機會?是否允許孩子們犯錯?當孩子自己拿起小桶澆花,但卻灑了一地的時候,教師會如何處理?這些,會更嚴重影響兒童的自主行爲。

第二:是否豐富?

兒童在6歲以前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有準備的環境,必須是一個能夠滿足兒童探索要求的環境,它要足夠豐富,有深度而且涵蓋廣泛。而且,它必須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環境,因爲它要隨着兒童能力的增長,不斷拓展、升級。

這其實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不再僅僅是準備課程的講解,而是要通過觀察孩子,來思考班級環境的調整——是否能滿足這個階段孩子的需求?哪些過時了?哪些需要增加難度?哪些方面,需要引進新的教具、新的工作?

蒙氏的環境準備,不是一勞永逸的,恰恰相反,它每時每刻都可能需要調整,這是一項常年的、不間斷的持續工作。

對於幼兒園來說,怎樣創建有準備的環境呢?

第三:是否有序?

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不僅僅是讓人感覺整潔、舒適,在教育方面,我們認爲它有三個很重要的作用:

(1)滿足兒童在秩序敏感期的心理髮展要求,使之形成良好生活習慣,有序地進行自我管理;

(2)環境的有序與可預知性,利於兒童全面看待問題,有助於形成系統性思考、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

(3)秩序是兒童安全感的來源,一個有序的環境,是熟悉的、可控的、可把握可預知的,它讓兒童覺得心安,我們可以感受到兒童在這樣環境下的從容和自在。反之,一個秩序不斷被破壞,不穩定的環境,在其中的兒童則會呈現出煩躁、焦慮、不穩定的狀態,最終會破壞兒童的安全感,這對於他們的心理成長,是不利的。

但環境的秩序感,通常不被成人在意。我們可能很隨意地放置玩具、教具、圖書,也不太在意每次放置的位置是否一致?是否整齊?這些在我們看來是“小問題”,教室和家庭當中,最常見的情況包括:

玩具隨意丟放,角落中有雜物,滿院子的輪胎、小車不歸位;

圖書不歸位,歸位也沒有固定的位置;

教室當中的各種標誌、標識的文字,大大小小、規格不一、材質不一,班級內不統一,各班也不一樣。還有一些,標識和實物不對應。

一些玩教具,比如建構積木,沒有收放的規則,混合在一起,沒有分類存放。

清潔用具沒有固定的位置;

常規建立不好,沒有固定程序,隨意變更。

在班級秩序這一點上,日本和德國的幼兒園明顯做的比較好,各種物品都有自己的固定的位置,分門別類,標誌清晰,與之對應的是孩子們有很好的歸位習慣。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德國人和日本人爲什麼會形成比較鮮明的工作風格:嚴謹、較真、嚴格執行程序,德國的精密儀器、日本的製造工藝,也因此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第四:是否美?

我們一直把兒童美育的重點放在課程上,設置美術課,設置音樂課,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美育教育,來自環境。

環境是否優雅?色彩是否協調?小裝飾是否有品味?教具的材質是否很有質感?一間教室當中的教具、桌椅板凳牀、牆面和頂面裝飾、門和窗、衛生間的瓷磚,是否協調?是否有比較統一的風格?是否有格調?教室和操場上播放的音樂,音量是否過大?是否嘈雜?是否優美?

這一連串的問題,遠遠比幼兒園的美術課本重要的多。

當孩子生活在一個不美的環境當中,當兒童的童年生活所接觸到的物品,都是簡陋的噴繪、不搭的傢俱、粘貼在牆上的大紅大綠的環創、塞的滿滿的沒有一點留白的走廊,怎麼能想象這個孩子會有良好的美學修養,優雅的氣質呢?當他從小聽着音量巨大的小蘋果長大,怎麼能想象她有細膩、敏銳的樂感,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呢?

所以,美學教育的第一步,首先是環境的品味和品質。教室當中的所有物品,都參與其中,色彩的搭配、結構比例、材料的質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