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跟孩子講條件好嗎?小心以後跟你斤斤計較

父母跟孩子講條件好嗎?小心以後跟你斤斤計較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希望孩子聽話,同時也附帶條件,父母跟孩子講條件好嗎?你愛和孩子講條件,不擔心孩子以後遇到什麼事都跟你斤斤計較?

朋友這幾天老是抱怨自家孩子現在越來越難管了,年紀不大,心眼倒是不小,讓做點什麼事情都要跟你講條件。昨天讓孩子幫忙倒個垃圾,孩子竟然說:“媽媽,我倒垃圾可以,但是你要讓我看一集動畫片!”

“媽媽,你讓我玩手機,我才吃飯!”

“你不給我買這個玩具,我就不做作業!”

“爸爸,你讓我看下電視,我再去洗澡,我保證看完了就去洗。”

……

不少媽媽反映,現在的孩子“精”得很,無論你讓他去幹點什麼,他都要和你斤斤計較地談條件。

可是,

孩子講條件的話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呢?

“你好好學習,我就給你買變形金剛。”

“你只要把這碗飯都吃完,我就讓你看電視。”

“只要你這次比賽得了前三名,我就答應你買遙控飛機。”

……

不少家長都會如此,爲了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完成一些事情,就開始和孩子將各種條件。

雖說孩子講條件是思維成熟的一個標誌——他們可以通過語言表達,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習慣“講條件”,就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

其實,孩子之所以愛講條件,大多是受了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跟孩子講條件好嗎?小心以後跟你斤斤計較

在生活當中,有很多父母都經常性的給孩子開出一些具有誘惑性的口頭條件。

例如,“如果這次考試考到班級前十名,爸爸帶你去香港迪士尼玩。”

“如果這次比賽可以拿到冠軍,媽媽給你買你看中了很久的四驅玩具車!”

“如果你這周表現好,媽媽帶你出去玩。”

……

這樣的話語是不是也經常出自父母口中?這些對話是不是讓孩子也養成了凡事“講條件”的慣性思維?

獎勵無錯,但頻繁的物質刺激則需特別注意哦!

過於頻繁的物質激勵會讓孩子的內驅力減弱,轉化爲外界刺激的過分依賴。

爲什麼孩子總是事事講條件,爲什麼孩子總是要獎勵?這是因爲我們完全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轉化成了外在驅動力!

也就是說,他們學習不是因爲興趣,而是因爲獎勵。

當然,獎勵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家長沒有掌握好獎勵的度,獎勵就變了味道,慢慢地孩子就會演變成事事講條件。

所以,當孩子習慣於跟你談條件時,你就需要思考是不是該適當調整孩子“講條件”的這種思維,增加他的內驅力了。

對於“講條件”這個習慣,越早制止越好,不要等到孩子的條件越來越高,家長接受不了的時候,才意識到晚了。

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改掉“講條件”這個習慣呢?

首先要少用物質刺激,多精神獎勵。

孩子小的時候,有時給予適當的物質刺激,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知識的不斷增長,精神世界的豐富,家長在精神上的鼓勵可能就顯得更爲重要。
孩子講條件,基本上是物質條件,若不斷滿足,長時間會不斷刺激他的物質慾望,專注於“物質享受”而不是學習。更有甚者,物質慾望膨脹,導致違法犯罪。

因此,要多倡導精神鼓勵,如擁抱、撫摸、口頭誇獎等等,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這種妥協與物質換來的妥協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爲擁抱傳達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

其次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規則

規則是約束孩子最好的工具。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愛“講條件”一方面是因爲父母無原則的“溺愛”,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家長缺少明確可行的行爲規範,從而讓孩子失去了約束。

家長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規”,即爲孩子相關的常規事項制定基本規則,比如按時完成作業,過時就沒收書本;不按時起牀,上課遲到自己向老師解釋原因等等。

一旦規則制定完成後,父母和孩子就要共同遵守並切實貫徹執行,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妥協、不遷就,更不與孩子講條件。

嚴格執行數次後,孩子的行爲就會得以規範,漸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可以有效地擺脫之前事事講條件的不良局面。

孩子的行爲出現了問題,一定是因爲家長的教養方式出現了問題,孩子成長出現的所有的問題,其實都可以在家長身上找到根源。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應該耐心的去發現問題,並溝通和解決問題。因爲現在任何一個小問題,都有可能成爲孩子以後成長道路上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