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的自覺性差,你知道原因嗎?

孩子的自覺性差,你知道原因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自覺性差是怎麼回事?爲什麼孩子的自覺性很差?孩子自覺性差該如何提高?下面看看孩子自覺性差該如何提高?

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裏,做父母的我們需要常常反省,孩子究竟接收到了什麼?會在自省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教育錯誤,可以及時修正。

關注與孩子的相處中我們使用的語言,有意識地注意語言背後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說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聽到了什麼。

先來看看生活中兩個常見的小場景。

第一個場景

女孩兒10歲了,媽媽又生了一個小弟弟。新生的喜悅漫溢整個家庭。媽媽逗弄小寶寶,隨口說了一句,“看我的小乖乖長得好看極了,男娃娃的眼睛就是好有神采,將來啊一定最聰明瞭。”

旁邊的姐姐聽到了,是什麼感受呢?

估計從此不願親近媽媽,同時把這剛出生的弟弟也討厭上了吧。

這樣的一句話,離間了姐弟感情,甚至讓姐姐自我價值感降低,有被拋棄感。(因爲這句話的潛臺詞是:男娃比女娃好。男娃聰明,女娃笨。如果現實生活中,媽媽不滿意姐姐的學習成績,有可能讓姐姐厭學。)

孩子的自覺性差,你知道原因嗎?

如果換成,“看我的小乖乖長得真好看,眼睛好有神采啊,跟你姐姐小時候一個樣,不知道你能不能像姐姐一樣聰明呢。”

姐姐聽到這話,是不是很舒服呢,隨即更喜歡媽媽,又愛上了弟弟?(因爲這句話的潛臺詞變成了:“小寶長得好看,姐姐也長得好看。小寶很可愛,姐姐很聰明。”這樣的話無意間拉近了兩姐弟的距離。)

孩子接收到了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裏,做父母的我們需要常常反省,孩子究竟接收到了什麼?我們會在自省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教育錯誤,並及時修正。

第二個場景

幾家人帶着孩子一起聚聚。上幼兒園的孩子們圍坐在小桌邊畫畫,畫得特別認真。其中一個小朋友小a 卻在旁邊溜達,時而看看小朋友們畫畫,時而擺弄手裏的玩具

小a 的媽媽說,“我們家小a 就是不畫畫,家裏的畫筆畫紙一大堆,就是不畫,估計沒有畫畫的天分。”

小a媽媽話語裏,從家長的角度能聽出來:小a 媽媽希望小a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去畫畫,要不然也不會買一些畫畫用具。

可是,小a媽媽在衆人前說這樣一句話,是讓小a 喜歡上了畫畫,還是讓畫畫離小a的生活更遠了呢?

孩子的自覺性差,你知道原因嗎? 第2張

很明顯,從媽媽話語裏,孩子聽到的是:我家小a不喜歡畫畫,在家也不畫,沒有畫畫天分。

孩子接收的是這個,也許從此,畫畫和小a就真的絕緣了。

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我們家小a也買了不少畫筆畫紙呢,看得出來,他挺喜歡畫畫的,你看,他看小朋友們畫,看得多有興趣啊。”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變成了:我家小a喜歡畫畫,喜歡看小朋友畫畫,對畫畫很有興趣。

或許,話音剛落,小a就開始拿起畫筆了呢。

那父母們在日常溝通裏,怎樣才能做到,我們說的話正好是希望孩子接收的話呢?

要說好潛臺詞,核心是家長觀念要轉變。

這個也許如翻一頁書一樣簡單,也許如登一座山峯一樣需要時間,過程中有賴於家長自己強烈的學習意願。

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關注潛臺詞的吧。

除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常看常聽,讓自己轉變觀念外,我有兩個小竅門。

A竅門:換位思考

有意識地訓練:我們說一句話,把原話記下來,然後把自己當作孩子,再聽一遍。

比如,提醒孩子刷牙。“琦琦,該刷牙了。”早晚提醒孩子刷牙,希望孩子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你看,媽媽多麼愛孩子啊,多麼關心孩子啊。陪孩子就要多關注多用心。

我沾沾自喜。

可現實狀態是:孩子就是不去刷牙,除非我提醒他。咦?爲什麼我愛他,他卻不能養成好習慣呢?我腦子裏蹦出來:潛臺詞,潛臺詞。

於是,我試着換位思考。

孩子的自覺性差,你知道原因嗎? 第3張

我突然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冬天好冷啊,我窩在溫暖的被窩裏,好舒服啊,真的不想起牀,可是待在牀上好無聊啊,我還想去看雪,還和朋友約好了去她家玩。

我正要穿衣起牀呢,媽媽來一句——“該起牀啦”。我當時幾乎是條件反射地又鑽回被窩了。啊,我明白了,我當時自己正要起牀的,被媽媽一句提醒,立馬不起牀了。

當時心裏想的是:我本來就是要起牀的嘛,你卻來提醒,好像我不願意起牀,好像我自己不會管理自己的事情似的。

想到這裏,我一下子理解了孩子的感受。

從那一刻開始,我不提醒了,我想孩子也和我一樣:本來我就是要刷牙的嘛,這麼簡單的事居然還提醒我,把我當傻瓜呀。

只是因爲孩子小。就如我當年年紀小,雖然覺得不舒服但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一樣。

事實是:當我停止提醒,不在意刷牙這件事。一個月左右的不刷牙或隨便刷牙之後,孩子就開始自己刷牙了。

我感嘆自己之前提醒孩子刷牙,真的是畫蛇添足啊。

從此,遇到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我會停下來多想想,到底怎麼做,纔是真正的幫助孩子呢?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就不做吧,至少不會做錯,不會畫蛇添足。

之後,除了刷牙,像洗臉呀,整理房間呀,收拾玩具呀,等等,孩子自己的事兒,就再也不“好心”地提醒了。

我相信孩子自己完全能安排好。

幾年之後,我在一本心理學書籍裏面看到一段話:

“歉疚感可能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感覺,尤其是有人替我們做了我們本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後,還巧妙地想給我們留下歉疚感,這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憤怒。

然而,迎合者不僅在助人時細緻入微,還會非常謹慎小心,他們會向你卑微地表示,他們只是想幫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報,你不必有壓力。”

讀到這段時,瞬間明白了:我就是那個曾經下意識地所謂“爲孩子好”,而去“幫助”孩子的人。

我天真地以爲我是在愛他,其實,我給孩子的是歉疚感,讓他不舒服。

可悲的是當時的自己居然還陶醉在母愛爆棚的滿足感裏,我愛的不是孩子,是我自己的付出感而已,真的是太痛苦的領悟啊。

B竅門:不說負面語言

有意識地訓練:把負面語言要表達的意思,用正面語言說出來。

比如,大寶幼兒園的時候,特別喜歡音樂,偶然的機會接觸了架子鼓、小提琴等樂器,說想要學拉小提琴,我們就開始學了。剛開始能拉幾個音符、一個小曲子時,可有那股子興奮勁兒了。

可是隨着難度的加深,需要練習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不夠用了,又想玩兒又想練琴,到最後常常忘了練琴。

怎麼辦?

因爲練琴是孩子自己的事兒,孩子他自己做決定就好。

作爲父母,我只是問問:“寶貝兒,你還喜歡練小提琴嗎?如果喜歡,就接着練;如果不喜歡了,就不練了唄。把時間用在不情願的事情上,挺浪費的哦。”

孩子還是很猶豫。我便不再說什麼。又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回來跟我說,“媽媽,我不練琴了。”

我說好。

我沒有說:

“你之前花了那麼多時間練琴,現在放棄,太可惜了……”

“練琴還花了那麼多錢,這些錢都打了水漂……”

“給你買了那麼好的小提琴,看,浪費了……”

類似的話,我們一個字都沒有對孩子說。我們意識到:說了有用麼?除了給孩子帶來不愉悅的感受,還能有其他嗎?既然沒有任何益處,還是算了吧。

後來,我們發現,不練琴之後,孩子把時間用在了和小朋友玩耍,玩電子遊戲,和閱讀上,看着孩子臉上越來越多愉悅的笑容,我確信,我做對了。

每個人一天有24小時,太公平了,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纔對得起自己啊,纔對得起上天賜予的時間啊,爲什麼要把時間放在類似雞肋的事情上呢?

看來,聽從孩子的意願,真的總是對的。

這兩件事情,給我感觸很深。最開始,在我的觀念還沒有轉變之前,我只是做到了兩件事情:多換位思考和閉嘴。

再後來,事實表明,兩個小細節中,慢慢悟出來要尊重孩子意願,從而帶來觀念的徹底轉變。

感嘆只有一句:真的是孩子教育了我啊。

我還切身理解了一點:很多時候,學習是從形式到內容,又從內容到形式。這樣循環往復,一步步螺旋式上升。

家長和孩子的親密相處,也就是在孩子的前十年。

小嬰兒時期,一天24小時在媽媽懷抱裏;兩三歲時,能夠獨自玩耍啦,在媽媽的視線內就行;幼兒園小學開始,白天中的8小時,就不在父母身邊囉;越往高年級,放學後的那點兒時間,孩子們也越來越多用在和朋友玩耍上面······

總之,慢慢長大,孩子對自我時間的需求越來越多,悄悄然,一點點擠佔和蠶食親子時間。

哎呀,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

特別是上初中後,孩子一般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兒,自己的小祕密,基本上已經成爲了一個獨立的人。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不知不覺變成了類似朋友和朋友的關係。

所以,家長們,如果你想和孩子建立一個好的關係,記得一定抓住前面寶貴的十年時間哦。

這十年時間,真的是寸時寸金啊。

讓我們珍視早期和孩子親密無間的時間,儘量把這有限的時間,用愛,用愉悅,用享受,用一切美好來填充吧。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