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省心的孩子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怎麼樣纔算省心?

省心的孩子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怎麼樣纔算省心?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省心的孩子都是什麼樣的?你的孩子讓你省心嗎?只有讓孩子適應家庭的節奏,適應和我們步調一致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生活才能“省心”,家長贊同嗎?

平時我注意很多人去評價孩子通常會用“省心”這個詞,“看誰誰多讓大人省心啊”,“你怎麼那麼不省心”。。。

我一直很納悶這個“省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標準,是聽話懂事,還是不哭不鬧不惹麻煩,這麼來說的話,省心的孩子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隨之而來,評判一個父母是否稱職的標準也和孩子是不是省心掛上了勾。

可是,爲人父母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爲了訓練孩子省不省心,有多省心。

首先,省心的主體是父母,而不是孩子。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之所以有種種不省心的情況出現,是因爲父母自理能力的缺失以及生活秩序的混亂,而孩子只不過是映射各種狀況和問題的出現的載體,不是始作俑者。

問題一直都存在,生活本身就亂無章法,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難道還指望着孩子自帶“乖巧聽話”的屬性去給大人收拾爛攤子嗎。

另外一方面,一旦有了孩子,孩子就變成了所有人的主宰,大人圍着孩子轉,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節奏。

比如,孩子一邊玩兒家長一邊拿着叉子拿着碗追着餵飯;

比如,孩子正在努力拿着勺子往嘴裏送飯,一旁的家人等不及就上手幫忙;

比如,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專心的玩兒,家長就一會兒喂水一會兒把尿的詢問;

再比如,孩子想要去學習掃地、擇菜、做飯等各種生活技能,都被大人一口拒絕;

我們把孩子當成瓷娃娃,一邊帶着溺愛一邊帶着輕視,那些追在後面給孩子餵飯的媽媽,恰恰又是那些總在孩子很忙,不需要她們出現的時候出現,而需要她們的時候卻又不在身邊的媽媽。

省心的孩子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怎麼樣纔算省心?

溺愛正是缺愛的表現。

很多人說科學育兒科學育兒,其實各種育兒觀念都殊途同歸——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的生活達到和諧狀態,感受孩子的需求、心情、興趣和才能,通過這樣的感受和孩子互動。

一個不去了解和尊重孩子生活節奏令人喘不過氣的父母自然也就無法和孩子進行有效互動,勞心勞力滿腹牢騷把原因歸結爲孩子的不省心。

其次,孩子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明白:“我不是世界的中心”。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個沒有界限感的孩子反而更加的情緒不安,他會在爲所欲爲的過程中無力承受。

打個比方,耐心是一種美德,在鼓勵孩子學會分享、排隊、等待玩具的時候我們都在引導孩子保持耐心,但是在像孩子睡覺、吃飯、穿衣等等生活瑣事上,我們傾向認爲孩子有沒有耐心和性格脾性有關,也就是說,很多生活規則的執行完全是碰運氣,孩子天性活躍,作息沒規律就隨他去吧,心情不好,不吃飯吃零食也可以。

孩子在這樣毫無界限感的家庭裏,永遠都想要求再多一點再多一點,逐步升級到無法滿足,就會變本加厲歇斯底里。

這樣每天都疲於應付孩子各種需求的父母,很難完成自己的事情,當全職媽媽的兩年多,我對這一點感觸頗深。

因爲我也常常在是否要妥協的思考中掙扎,因爲設置界限和我希望孩子表達自我的觀點相對立,於是我學會了去平衡,哪些要求是無法改變,哪些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我不會去期望球寶可以老老實實坐在餐椅上完整的吃完每一頓飯,我也不會奢望他可以在我手忙腳亂的時候可以安靜的待着等我忙完,我會告訴自己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節奏和獨立性。

以前每次做飯的時候球寶都會要抱抱,我會告訴他,“我現在不能抱你“,然後告訴他爲什麼,有時候他會哭的非常厲害,但我知道這是孩子在表達失望和沮喪,不去妥協不代表我會讓他一直哭,我會解釋我不能這麼做的原因,而孩子也會明白,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自己來轉,別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一樣同樣受到尊重。

只有讓孩子適應家庭的節奏,適應和我們步調一致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生活才能“省心”。

還有一點很重要,任何孩子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當聽到家長說“不”的時候不會崩潰,不會滿地打滾亂扔東西,而控制情緒其實就是孩子是否“省心”的硬性條件。

我覺得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脾氣,但是,父母往往會向孩子的哭鬧投降,這是在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孩子發現,當他被告知要等待、遊戲結束、玩具無法得到,而他們大哭大鬧後,媽媽就會過來抱抱、遊戲繼續還買了玩具,那麼他很快就學會了不去等待和接受,因爲拒絕、大叫大鬧並繼續自己的行爲,反而能得到滿足。

爲什麼父母會向孩子的脾氣投降,就在於,我們認爲,拒絕會讓孩子受挫,而受挫等同於傷害,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如果孩子不能妥善的應對挫折,纔是真正的傷害。

應對挫折本身就是人生當中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能,父母之愛子,當爲之計深遠。

最後,養孩子真不是能省心可以省心的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希望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