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面對孩子的“Terrible Two”模式,家長該怎麼做呢?

面對孩子的“Terrible Two”模式,家長該怎麼做呢?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2歲半,越來越不聽話了,要他幹啥偏偏不幹,發起橫來誰也擋不住。這就是傳說中的“Terrible Two”,孩子到了這個年齡,發現自己能夠改變世界,從而不再言聽計從,喜歡挑戰權威。

今天小編就分享一下如何面對傳說中的“Terrible Two”。

面對孩子的“Terrible Two”模式,家長該怎麼做呢?

成長是個過程,讓它順其自然

上週末帶朵朵參加戶外活動:做Pizza,15組家庭,異常熱鬧。

朵朵去年參加過這個活動,對活動流程熟悉,因此沒其他小朋友那麼期待,大多數時候都是我在引導,她在旁邊看。

在一場以小朋友爲主的活動中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我依然積極參與,我知道盡管她沒動手,但一定在認真看媽媽在做什麼。媽媽的做法,影響着她的態度,我需要做一個榜樣。

去年活動結束時,朵朵被贈予過一個顏值很高的棒棒糖,她一直記着這件事,這次在去的路上,還不停的告訴我,那個漂亮棒棒糖的事,毫不誇張的說,這次就是衝它去的。

活動中老師對我說,她每次看到朵朵,都不知道朵朵到底是高興還是不高興,每次都是這麼淡定。我笑呵呵的說了句,我們朵朵每天都很高興,不做聲是在仔細觀察,大腦在思考呢。

早教老師平時能如此關注朵朵,我內心是感動的。她說的這個特點,其實我也注意到了。

面對孩子的“Terrible Two”模式,家長該怎麼做呢? 第2張

說句內心話,我不知道這隨了誰,我和她爸爸都是活動開朗的人,可她在原本該叛逆的terrible two卻如此安靜,有時甚至讓人感覺不到她的存在。

儘管在家也是飛天的個性,但在外面就收起了膽大妄爲無法無天的狀態,變得很謹慎小心,因此就有了老師眼中淡定的朵朵。

喜怒不形於色是我所喜歡的職場個性,但在一個三歲不到的寶寶身上,是不是真的很好?我現在也無法給予肯定的答案。

但她這樣的個性,也有自己的優點:觀察能力很強,你以爲她一臉冷漠其實在認真觀察,有時你也許忘了的某個場景,她就會冷不丁的冒出一句當時的話出來。

每個小朋友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我現在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心情平和,不急不躁,讓她的發展順其自然。

與你共勉。

不當面否定孩子,正面引導更有效

孩子到了麻煩的兩歲,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總覺得自己什麼都行,能掌控全世界,所以他們開始探索,可是兩歲多的寶寶能幫的事,基本以越幫越忙的居多。

我平時上班,只有週末有空做大掃除,結果還要應付這種越幫越忙:原本5分鐘能拖完的地板,結果延長10分鐘;用盆端來的水被她潑一地;疊好的衣服轉身就被她弄散了……

我說的這些場景,大家肯定很熟悉,那個場面想想都崩潰。

每到這時,我都好想大聲說句:哪兒涼快哪兒呆着去。但事實上我口是心非,從不因此否定她,相反給予肯定:朵朵長大了,能幫媽媽做家務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做事,也喜歡幫大人做事,無論結果如何,都值得肯定。

如果你是個細心的媽媽,你會發現當你和別人說孩子的趣事時,無論好壞,他們都會安靜聽你說,過會兒可能情景重現一下。

面對孩子的“Terrible Two”模式,家長該怎麼做呢? 第3張

在家不能當面否定孩子,在外面更不要和孩子對着來,要知道麻煩的兩歲,在外可不好招架。

孩子到了兩三歲,開始慢慢理解媽媽說話的意思,但又不能領悟透徹。

就像媽媽上班前對奶奶說,孩子不喜歡吃麪條,你看平時能不能多做點麪條,改變一下。可被孩子聽到後,會潛意識認爲媽媽說我不愛吃麪條,那麼我就不要吃了。

有時做錯事後,孩子自己立馬能察覺:或站在那裏不敢動,或沉默的看着成人,或大哭起來,這意味着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犯錯了,作爲媽媽媽,這時請選擇安慰而非指責。

你之所以指責孩子無非就是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既然他們已然知道,你就無需添油加醋過於指責。

就算寶寶做的事你覺得煩,你可給他們立規矩,但當着孩子的面,請管好你的嘴,不要圖一時之快。你說的讚美他們懂,你否定的厭惡,他們同樣知道。

不當寶寶面否定他,這是我需要分享給大家的。

換位思考,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

昨晚朵朵在地上專注玩畫板,由於太認真爺爺喊她也沒聽到,這時爺爺就走過來用腳踢了她幾下,這時她生氣了,把畫板丟一邊。

爺爺發現後沒意識到是自己打擾了朵朵的專注力,還上前企圖批評,朵朵更加火大,乾脆把手上的畫筆也丟了。爺爺批評她趕緊把東西收起來,不然打屁屁。

在一旁的我看着很無語,你都不知道她的需求是什麼,又談何批評呢?我理解的批評應該是在孩子犯錯的前提下,而不是違背大人的意思就要批評。

朵朵明明在很認真的創作,而爺爺卻用大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朵朵不迴應自己就是不懂禮貌,於是上前用腳去輕踢一下,來表達自己對這種行爲的不滿。

有時我們愛用自以爲是的方式教育孩子,完全以自我爲中心,這點我們必須要正視。

面對孩子的“Terrible Two”模式,家長該怎麼做呢? 第4張

你累了想睡覺,孩子想和你做遊戲,你批評他不聽話;你工作忙,孩子給你打電話,你指責他打擾你上班,還沒兩句就匆匆掛了電話。

你有你的工作你的圈子,可你的孩子現階段只有你,你就是他的全世界。他們每天都在家算着大約何時能見到父母。

如果換位思考,你就會更加了解孩子,他們之所以喜歡和你做遊戲,說明他們肯定你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給你打電話,說明他心裏想你,想了解媽媽不在身邊都幹嘛去了。

如果沒這份甜蜜的負擔,我想你在職場可能根本就沒有如此十足的幹勁。

因此,當你需要批評孩子指責孩子時,請先換位思考,不站在成人的角度批評孩子。

孩子無理取鬧?請用心瞭解他們

在你看來的無理取鬧,在孩子看來都有原因。

在Pizza活動中,有個爸爸獨自帶着孩子,不知道爲何,孩子興致不高,不像其他孩子一樣積極配合。這位爸爸一開始低聲勸導,後來孩子還是不配合。

噌的一下,父親的脾氣就上來了,大聲斥責:你怎麼這麼愛無理取鬧?你自己說喜歡,來了又不玩。聽到父親的斥責,孩子哇的一聲哭起來。

無理取鬧?我從不認爲有莫名其妙的發脾氣,摔東西,成人如此,小孩同樣如此。

無論是精神上的不愉悅還是身體上的不舒服,都不會是毫無頭緒的無理取鬧,肯定有需求未被滿足。

這位小男孩或許是早起沒精神,或許肚子餓了,或許他喜歡紅色道具老師卻給了藍色,或許就是簡單的不喜歡。

孩子沒被理解沒被滿足所以不配合,就是無理取鬧嗎?作爲父親,你是有多麼不耐煩纔對孩子說出這四個字?

面對孩子的“Terrible Two”模式,家長該怎麼做呢? 第5張

在當時那個場景中,爸爸覺得孩子應認真參與,孩子需求未被父親滿足因此不配合。

這位父親非要求孩子積極參與的行爲,是不是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無理取鬧呢?

我們換個角度,昨天領導拒絕了你漲工資的請求,今天安排你做事,你對此心生怨氣,但又不能像孩子一樣撒潑,所以你就消極面對。

在我看來,這樣的你也是無理取鬧。

因此,當你要去批評孩子無理取鬧時,請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沒滿足孩子最簡單的願望。

當你瞭解孩子的需求後,你也許會發現原來我家孩子是個如此講道理的好孩子。

妙招:溝通、講道理、以退爲進

溝通是基礎

孩子和成人一樣,享受被尊重的感覺,喜歡你和他溝通,而不是直接擺出家長姿態。

當有小夥伴很喜歡孩子的玩具時,你打算做個人情送給那個孩子,但事前必須要溝通,徵詢孩子的意見。

如果他們同意當然最好,如果不同意,就不要勉強。作爲媽媽,你必須保護好孩子的物權主義,讓他們被尊重,有處置自己喜愛玩具的權利。

溝通的次數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凡事都可以靠溝通去解決,而非哭鬧。

講道理是關鍵

如果你覺得孩子渴了,應該喝水,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首先詢問孩子是否渴了,如果他們說不渴,你可選擇不喂。

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是玩大於一切,即使渴了,也可能會先忍着,等遊戲結束後再喝水。

因此,你還可以選擇講道理,告訴孩子喝水能幫助拉粑粑,肚子不會疼等你能想到的道理。

一邊講道理一邊把他們拉到身邊,動作要緩慢,語氣要溫和,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不耐煩,否則後果會更加嚴重。

如果寶寶是被你拉過來喝水的,就要慢慢的定好規矩:每次可喂3~5口等。久而久之,他們就知道這個流程,有時即便不渴,也會象徵性的喝幾口。

講道理也是育兒中關鍵點,體現家庭民主,使得孩子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讓孩子在民主的家庭中成長,這樣甚好。

面對孩子的“Terrible Two”模式,家長該怎麼做呢? 第6張

以退爲進是保障

孩子不愛吃飯,需要哄需要喂,這是常事,很多媽媽都遇到過,包括我。

育兒專家的建議:不想吃就別吃,餓了自然會吃。這是科學理論,是用很多科學數據作支撐的書本知識,我們無需質疑它的準確性。

但實際育兒中媽媽卻很難狠心做到,因此就會出現媽媽連哄帶騙講條件滿足孩子,就爲了讓他們吃飯。目的是達到了,但過程太過崎嶇,說多了都是淚。

我的做法就是以退爲進:有時朵朵想玩個遊戲,我斟酌後會同意,但遊戲後必須要吃飯。

這樣做可能會延長吃飯的時間,但卻能讓她潛意識知道,無論怎樣,飯是肯定要吃的,待她意識清晰後,我就開始對吃飯有一定的時間限定,從而慢慢的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以退爲進也不失爲一種明智的做法,大家可以試試。

當然,這只是生活中一些很小的例子,總的來說,就是讓媽媽知道,你除了要教育孩子以外,還要尊重孩子,選擇溝通、講道理、以退爲進都比直接打罵更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