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你要從小對孩子說這句話!

你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你要從小對孩子說這句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提到“原生家庭”,基本就是以下這個三足鼎立的局面:

災後控訴:父母皆禍害!

災後辯解: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爸爸),誰天生就會帶娃?

災後重建: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掙脫痊癒主要靠自己。

在整個“原生家庭”話題圈,他們仨就是江湖老大。無論是控訴、辯解還是重建,這三種“災後”架勢都沒毛病,但難道只有我想問一聲:咱們災前還能做點啥?

原生家庭就是不完美的,的確父母的愛有時候會變成傷害;但也的確不能強求父母每件事都能做對(哪對新手父母不是磕磕碰碰一路走來?);而且的確每個人都會有自愈能力。分析完這三個“的確”,感覺整個人已經從原生家庭裏超脫出來了,完美!

只是,每一個從原生家庭走出來組建新家庭的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在這個新家裏,即使不存在以前的不完美,也會存在其他的不完美。人無完人,無可避免。既然明知我們走過的路,孩子也要走一遭,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有辦法讓孩子少受傷害嗎?

你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你要從小對孩子說這句話!

作爲一個同樣出身於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卻沒有成爲“媽寶女”或“爸寶女”的人,我想用自身經歷給各位鵝爸鵝媽們提供一個土方子——

從我3、4歲起,我爸就開始給我灌輸一句話:“你要知道,即使是爸爸媽媽、家裏的長輩或者是老師,對你說的話都有可能是錯的。他們不是故意要對你不好,而是每個人都會犯錯。”

大概是因爲我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時而火爆的脾氣極有可能會壓制出一個“聽話”的女兒,所以他反反覆覆地向我灌輸“爸爸媽媽也會犯錯”的觀點,平時就抓緊各種機會教育,難得的是意見分歧發過火後,也會堅持這麼說,把思考的餘地留給我。

現在我們時常會接觸到類似於“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的育兒觀,甚至像我們Q爸也做過“21天戒吼計劃”,越是需要這樣大張旗鼓,越證明這件事真的很難堅持。誰能7天24小時全年無休地維持好脾氣呢?哪次忍不住發飆了,事後很多父母可能會發朋友圈來一次深深的懺悔,可是這種悔意孩子get不到啊。與其發朋友圈,不如坦誠地向孩子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老子會努力避免犯錯,但如果還是錯了,你可以不聽老子的;即使老子發火了,也不代表老子就有理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雙重標準。請你,永遠不要屈服於“我是你老子,我說啥都對”這種神邏輯。

看到這裏,可能對方辯友要跳出來反駁了:那麼小的孩子哪知道什麼是對錯?無規矩不成方圓,小屁孩要是能自己判斷爹媽的對錯,那要監護人有什麼用?

你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你要從小對孩子說這句話! 第2張

正因爲小屁孩不可能天然地對是非對錯有判斷力,所以才需要從小培養。如果覺得讓孩子做出判斷就是讓他爲所欲爲,那這種理解能力明顯已經缺乏智慧。養孩子永遠需要鬥智鬥勇以及做好度的把握,和孩子發生意見分歧時,通過辯論溝通協商來解決問題,何嘗不是在培養娃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當然,“判斷什麼是錯的,找到什麼是對的”這件事極需智慧,父母的引導在這裏就顯得很重要,我接着舉例子——

小時候的我,完全可以說是中國父母萬衆一心想要改造的對象:不自信、內向、害羞、敏感、不愛說話不合羣(我知道內向和害羞不是一碼事,但我很光榮地兩者兼而有之謝謝)。但每當有七大姑八大姨替我乾着急時,我爸都會一一擋回去,他說這有什麼,他小時候比他閨女內向多了,但現在做銷售捂着半邊嘴都能說贏別人。在我爸媽營造的寬鬆氛圍裏,我從小倒沒怎麼受周圍的人以及學校評語的影響,覺得自己內向就很糟糕。現在想想,那些動不動要求孩子“活潑一點”的大人們,何嘗不是在無理取鬧呢?如果是學習某種技能,倒還能定個目標一步步培養,但你非要叫一個害羞的娃“活潑一點”,那是要他尬聊還是尬舞呢?內向的孩子本身就會對社交感到不自在,如果你非要通過對比別人家的孩子,強行讓他表現得自在,那隻會加重他的心理壓力,變得更加不自在,留下的只有陰影。

後來上中學,不知咋地鼓起勇氣去面試學生會的紀檢部,然而要當衆說話時又開始怯場,聲音小得讓底下的學生“老幹部”不耐煩了,她就帶着王之蔑視開懟:“你聲音這麼小,怎麼管得了紀律?”全場包括我自己在內,沒人覺得這話說得有何不妥。但回到家再對老爸說起這事時,他說了句:“你可以告訴她,管紀律靠的是講理,而不是聲音的大小。”

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這句話比任何安慰都奏效。比起那些“你下次自信一點就好”的廢話,老爸給我的啓發是,被人揪住缺陷打趴在地並不可怕,如果別人打擊你的方式本來就存在漏洞,那你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漏洞反擊回去。即使一時改變不了自己的缺陷,也不妨礙你開動智慧,用另一種方式贏得別人的肯定。放大音量我做不到,但我特別能在寫作中講理。於是後來每次上臺前都認真準備好講稿,並且堅持用麥克風,雖然面對幾百號人講話還是會緊張,但讓聽衆從低頭玩手機到擡頭與我互動,不再是難事。

你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你要從小對孩子說這句話! 第3張

至於我爲什麼比較擅長寫,這還得益於小時候內向,喜歡一個人看雜七雜八的書。小學畢業的暑假裏看《飄》,被家中一保守派長輩看到了,她說“你怎麼現在就看這樣的書?”咳,各位鵝爸鵝媽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12歲小女孩以爲自己看了本“小黃書”的那種羞恥感(關鍵是還被發現了)。

於是過了幾天我還是忍不住緊張兮兮地問我媽:“媽媽,你看過《飄》嗎?就是亂世佳人。”

“看過啊。”

於是我進一步試探:“你覺得這本書怎麼樣?”

“我覺得女主角很堅強啊,我很欣賞她……”(此處省略500字好評)

我媽看的書不多,但幸好她讀過《飄》,解救了12歲以爲自己在看小黃書的我。而更重要的是,她影響了我對閱讀、甚至是對世界的認知。很多人看到書裏的一些“出格”的描述,就會覺得有傷風化,就像看到紋身的女孩就會覺得她不是好姑娘,這些偏見往往很容易變得流行。但我媽對《飄》的評價總是提醒我要保有自己的判斷力,跨越這些淺層的小偏見,去更深入地看到整體。所以我後來看的各種書裏有語言粗鄙而生猛的,出來工作後也會認識愛抽菸愛紋身的女性朋友,他們並沒有把我“帶壞”,反而讓我接觸到更豐富而多元的世界,讓我成爲了一個“理論知識遠超實踐經驗”的種子選手。【捂臉】

所以抱着“父母師長都有可能犯錯”的警惕性長大的我,即使面對強烈希望我留在小城鎮做穩定工作的父母,也能堅持作出決定來深圳尋找更多元的工作機會。當我懷着某種念想情願在出版公司領3000塊錢月薪的時候,父母也曾旁敲側擊地說起考公和當老師的各種好處,但我並沒有展露“媽寶女”的屬性屁顛屁顛地按部就班。因爲作爲一個從小被爸媽培養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原生家庭再保守也已經阻止不了我堅定地做自己。

你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你要從小對孩子說這句話! 第4張

最後我想對鵝爸鵝媽們說的是,雖然育兒是一場修行,但修行並不意味着給娃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或許恰恰相反,它意味着讓你懂得如何與娃一起面對這個家庭的不完美。每對父母都會有自身的侷限性,坦誠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會犯錯,沒有人是你的權威”,引導娃從小鍛鍊自己的分辨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他以後可以超越的不只是原生家庭的不完美,還有成人社會裏的偏見與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