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對於二胎,老大有話說

對於二胎,老大有話說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的家庭要二胎是因爲夫妻感情出現問題,需要拿孩子來做夫妻情感的潤滑劑;有的家庭是考慮到自己的養老問題,覺得老了以後一個孩子壓力太大或者沒有時間照顧自己;有的家庭是覺得獨生子女太孤獨了,需要給他們一個伴兒,將來可以互幫互助……

有很多原因導致我們決定再要個孩子,至於這個決定是否經過老大的同意,老大是否清楚我們因爲什麼原因計劃再要一個孩子,這都要劃一個大大的問號。

對於二胎,老大有話說

一個六年級的孩子說:“跟爸媽溝通,好好說話沒有用,根本不聽,最後還被他們“反擊”,說我懂什麼呀”。然後便“興致勃勃”地講起她和弟弟之間發生的事,話語間不經意透露着一種“成就感”。有一次爸爸媽媽不在家,她在沙發上玩手機,弟弟在一旁,突然伸手亂拍她的手機,關掉了正在玩的遊戲。她很生氣,就將弟弟關進廁所。不一會兒有同學約她到家裏吃飯,她就直接去了同學家,已經全然忘記被關在廁所的弟弟,等再回到家,爸爸媽媽都已到家,接下來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問她爲什麼要這樣對待弟弟,她說其實也不是故意要這樣整他,而是平時在和弟弟發生矛盾爭執的時候媽媽總是站在弟弟的一邊替他說話,她感覺很委屈,可能是平時累積的情緒所致。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描述了二胎家庭中老大可能會現出的問題,叫同胞競爭障礙。

同胞競爭障礙 (sibling rivalry disorder) 指隨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兒童出現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表現爲對弟弟/妹妹的競爭或嫉妒。

當然,並不是在所有二胎家庭中老大都會出現這樣的障礙,這時需要我們瞭解同胞競爭障礙必須滿足的標準——ICD-10(國際疾病分):

1.對挨肩兒的弟弟/妹妹有異常強烈的消極情感;

2.情緒障礙表現爲退化、發脾氣、心情惡劣、睡眠困難、違抗行爲或尋求我們或其中一方注意的行爲(必須具備前述兩個或更多);

3.發生於挨肩兒弟弟/妹妹出生6個月內;

4.時間至少4周。

一般來說,2-4歲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同胞競爭障礙,6-8歲以後少見,因爲那時他們的興趣開始從家庭轉向學校和同學關係,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更好的瞭解。

對於二胎,老大有話說 第2張

如果您發現老大的確出現了同胞競爭障礙,也無需慌張。因爲早在1992年DSM-4(精神障礙診斷標準)已經不再將其視爲精神障礙,而是當作關係問題來對待。要幫助老大擺脫這種困擾,首先我們需要從自身的角度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即老大爲什麼會對老二產生“情緒”。

首先,我們沒有和老大說清楚要老二的原因

也許從開始決定要老二的時候,老大的“情緒”就出現了。我們需要反思做決定的時候是否和老大有過商討,老大是否理解要老二的原因、他是否接受以及有沒有向老大表明雖然要了老二以後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如果我們沒有和老大商討過就做出了決定,就沒有將老大視爲一個與自己平等的家庭成員,沒有做到尊重。

這時孩子會對我們的行爲做出自己的解釋:“因爲自己不優秀,爸爸媽媽很失望”、“爸爸媽媽可能不太喜歡男/女孩子”、“自己是不是惹爸爸媽媽生氣了”等等。

我們換位思考,自己如果在工作單位沒有被徵求意見就被迫接受一項任務或安排,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委屈、被忽視)。這種情緒可能不會當時立即表現出來,但是會在之後的一些事情中表現出來。

其次,我們錯誤地認爲老大獨立了,不需要照顧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習慣性地對年紀小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認爲老大已經長大了,可以獨立了。這種想法本身就加深了兩個孩子之間的隔閡。

老大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和之前佔據 “中心地位”的狀態截然不同。他們很可能採取“退行”的應對方式,表明自己沒有長大,還需要被照顧。例如自從有了老二以後,老大開始尿牀了或者要求吃奶等等。

這時我們要注意到老大這種需要被關注和照顧的情緒,給予積極的迴應,並向他表明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而不是埋怨他“都多大了,還這樣,像什麼樣子”,否則他可能會出現更嚴重應對行爲,甚至會破壞自己的身體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進而“博得”我們的關注。

最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錯誤引導

我們要杜絕和孩子說“你都是哥哥了,所以你得讓着弟弟”類似的話。

這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哥哥和弟弟這樣的角色並不是他自己選擇的,本身沒有義務承擔相應的責任。

我們想要培養他的責任意識也不是通過口頭說教強加給他的,需要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平日在家庭中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尤其夫妻雙方遇到事情不要互相推卸責任,向孩子提供負面的教材。

對於二胎,老大有話說 第3張

常言道,身教勝於言教,我們要汲取經驗教訓。

我們平日要注意留心孩子的心理狀態,不要等孩子表現地非常反常了以後再病急亂投醫。在日常生活中,把孩子當作家裏的重要一員,與我們有相等的地位,遇到事情多商量,多溝通,培養高自尊的孩子,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希望我們可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細心,更有耐心。孩子的身心都很脆弱,需要我們細緻地呵護。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