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儘管跟孩子賭氣,反正輸得是你自己

你儘管跟孩子賭氣,反正輸得是你自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週六接到琪媽的電話,急慌慌的找孩子,我問出了什麼事。“還不是跟他爸賭氣!”琪媽痛訴原委:週六琪爸帶小琪上培訓班,說好上完課就陪孩子去公園划船,結果路上堵車,琪爸就取消了划船項目,小琪一路上跟爸爸彆扭,當汽車被堵在一個路口時,琪爸忍不住大吼:“你再不服氣就給我滾下車!自己走回家!”

小琪就直接打開車門,下車了。

琪爸大腦空白,又不方便停車,便自己開車回家,然後再騎着車返回找兒子,結果沒找到,全家人都急了,準備要報警。

幸好天黑之前,孩子自己回家了,大家卻都在深深的後怕。

小琪是我兒子的小夥伴,如今不到8歲。

他說原本不想回家,可是因爲沒帶錢,肚子又很餓,不得已才往家的方向走。

如果小琪年齡再大些,有了更多力量,他還真有可能離家出走。

你儘管跟孩子賭氣,反正輸得是你自己

當孩子年弱無力的時候,有很多家長,慣用自己的成年人優勢,來威逼、脅迫孩子服從?

孩子3歲時不肯快點走路,媽媽威脅:“再不快點,媽媽就不要你了。”嚇得孩子連哭帶跑。

孩子5歲時不肯洗手,家長威脅:“你若是不洗,就不給你吃東西。”害怕餓肚子的孩子立刻乖乖洗手。

孩子7歲時不好好學習,家長威脅:“小心我揍你”,或者“學不好就給我滾”。大多數孩子依然忍辱負重地聽從命令。

等孩子過了10歲,到了青春期,你再跟孩子賭氣試試?

國外有位作家,從小在父親的粗暴壓制下成長,一度患上抑鬱症,後來靠寫作舒緩自己的內心。他在一本小說裏寫下這樣的情景:

父親對着兒子怒吼:“你這個沒用的東西,怎麼不去死?”

兒子起身推開房門,默默走了出去,穿過小巷,繞過街道,走上一座橋樑,跳了下去,如父所願,死了。

“當我寫這一段時,全身有一種解脫般的快感!”這位作家接受採訪時說。

有很多孩子,如同這位作家,對抗家長的勇氣,只能寫進小說裏,或者留在幻想裏。

然而現實裏,有很多年輕的生命,真的是拿“死亡”,跟自己的父母或家庭來對抗。

在百度裏搜索“中學生自殺”,可以獲得幾百萬條信息。北京大學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佈《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結果顯示每5箇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而爲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

4月5日,盤錦一名初中生,因爸爸將其手機從高樓扔下,竟跟着手機一起跳下,當場身亡。

你儘管跟孩子賭氣,反正輸得是你自己 第2張

很多家長,最喜歡跟孩子賭氣,他們以爲憑自己的優勢,一定可以贏了孩子。

的確,很多情況下家長似乎能“贏”。

孩子在面對生存資源被剝奪、肉體被傷害的威脅下,會忍辱負重乖乖服從。

你以爲贏了孩子,其實孩子只是把憤怒吞進了肚子裏。

有些孩子自己消化了“憤怒”,變得很順從,當他們面對外部世界的競爭,依然是習慣性的懦弱,順從時,你又會恨孩子是“軟骨頭”,總之你永遠找不到內心的寧靜。

另一些孩子,則會在壓抑裏爆發,因爲他們的骨子裏自帶反抗的基因。

一個不到兩歲的寶寶,就懂得以哭鬧、絕食反抗;

再大一點的孩子,就學會了以暴制暴;

更極端一些的,會選擇離家出走,或者以命抵抗。

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體內都在積累反抗你的力量,終有一天你會招架不住,輸得一塌糊塗。

所以,那些愛跟孩子賭氣的家長,永遠都是人生的輸家。

真正會做父母的人,從來不跟孩子爭什麼輸贏,而是以友善、關心、尊重的態度,贏得孩子的尊重與合作。記住,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贏得孩子很難嗎?

其實也簡單。

孩子大腦裏存在“鏡像神經元”,你怎麼對他,他就怎麼對你。

你無條件的愛孩子,孩子就無條件的愛你。

你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在每一種特定環境下的心情。

孩子自然也懂得尊重你。

當然尊重並不意味着放縱,因爲尊重必須是全方位的——既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還要尊重客觀情形

這就意味着,很多選擇是多因素綜合評估的結果,只能是“有限的選擇”。

這種“有限制的選擇”,就是通常所說的規則,或者行爲界限。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在面臨生活中任何具體的難題,家長需要給孩子設定好規則。當孩子年滿4週歲以上,就可以跟大人一起討論制定規則。

你儘管跟孩子賭氣,反正輸得是你自己 第3張

具體回到“小琪下車”事件,琪爸若想贏得孩子的合作,只需按照以下四個步驟來做。

?1、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感受

你取消了承諾給孩子的福利,無論有多少客觀原因,對於孩子而言,都是很糟糕的一個決定,首先你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糟糕心情。

你應該溫和地致歉:“今天不能帶你去划船你一定感到很難過,我能理解你的心情,爸爸真的很抱歉”。

?2、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

成年人的優勢在於有更強的評估“客觀情形”的能力。你需要把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的評估過程告訴孩子。

“其實我也挺想去划船的。可是現在太堵車,我計算了時間,如果現在帶你去公園,可能划船項目已經停止售票了。”

“即使還能趕上划船,晚上回家也會很晚”。

“我擔心你今天回家晚了,睡得很晚,明天早上起牀會很痛苦。”

“爸爸回家太晚太累,明天早上上班也可能遲到。”

?3、表達同情並不意味着妥協

理解孩子並不意味着一定要順從孩子。對於破壞底線、破壞規則、不符合客觀情形的事情,儘管拒絕會讓孩子痛苦,家長也不能妥協。

你需要溫和告訴孩子,基於…...的原因,今天確實不能滿足你。我很抱歉,但是改不了這個決定。

?4、讓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

“我們想想看,有沒有別的辦法能讓你感覺好一些?”

“除了划船,世上還有哪些更開心的事?”

這時候,爸爸可以採用“好奇的提問”方式,鼓勵孩子自己說出解決方案。比如:

吃一頓大餐,下週補上划船,爸爸支付違約金……

最終一定能找到一個家長能接受,孩子也滿意的方案。

很多時候,你感覺自己耗盡了耐心,依然平復不了孩子的情緒,除了威逼、發怒,你仍然有很多其他選擇。比如,把車停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等待孩子平靜下來。

或者,你就保持沉默,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短暫的迴避,積極的暫停,都能實現息事寧人。

唯一需要排除的選項,就是跟孩子“針尖對麥芒”式的較勁、賭氣,因爲賭氣會釀成更大的風暴,最後輸得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