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注意!“熊孩子”的養成,可能就因爲你的這句話!

注意!“熊孩子”的養成,可能就因爲你的這句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關於“熊孩子”的話題很熱。苗媽發現,特別是快過年,那些火車上的哭鬧魔王、扔鞭炮大師、主人沙發上的武林高手,紛紛重出江湖,衝破家門,走向社會,給親戚、朋友帶來深深的心理陰影。

特別是苗媽昨天看到了這條新聞:

“2016年2月,貴州朱先生停車沒多久,車就自燃。調取監控後發現,因車窗沒關好,附近玩耍的孩子將鞭炮扔進車內,僅半小時,車體全部被燒燬,幸虧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簡直是心驚肉跳,現在的娃,怎麼啥都敢幹?

苗媽也很怕,會把苗苗給帶成“熊孩子”,平時言行教育處處注意,也會觀察周圍的媽媽是怎麼帶娃的。一般來說,“熊孩子”往往是家裏有個“熊大人”,家長自己的言行就不注意,自然無法言傳身教。可是,有的時候,苗媽發現有的家長自己素質也很高,甚至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育兒理論也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但是,孩子卻越長越“熊”。

注意!“熊孩子”的養成,可能就因爲你的這句話!

比如說苗媽有個同學小Y,自己是重點大學的碩士畢業,老公是公務員,平時都很注重禮貌,也很注意教育孩子,沒事就在家攻讀育兒書籍。

“可是,我家寶寶怎麼越來越嬌氣,越來越自私了呢?”小Y跟苗媽打電話傾訴,語氣裏不無焦灼。

比如說,幼兒園元旦排練節目,小Y的兒子一個動作總也做不好,被老師糾正了好幾次,也不認真學。老師批評了他,孩子反而大哭不止,一屁股坐到地上,哭的上氣不接下氣,排練也沒法進行。小Y來幼兒園接孩子,恰好碰到這一幕,尷尬的不行,只好連連道歉。

更可怕的是,孩子回家竟然再也不肯上幼兒園,連呼老師是“伏地魔。”

平時,家裏的爺爺奶奶、或者小夥伴,誰批評了幾句或者跟孩子發生了矛盾,小Y說兒子都會特別記仇,怎麼哄都哄不好,下次見面也不叫人,弄的小Y經常臉紅脖子粗。

注意!“熊孩子”的養成,可能就因爲你的這句話! 第2張

苗媽問:“那平時,如果孩子回家向你抱怨一些事,比如辛辛苦苦做好的手工老師卻沒有表揚,或者老師批評了他,你一搬會怎麼回答?”

小Y說:“書上不都說要跟孩子共情嗎?我一般也會努力跟上孩子的感受,比如說會回答’是啊,寶寶認真做了這麼久,卻沒有得到表揚,好讓人心疼!這是老師不對!“

聽到這裏,苗媽就明白了一部分事情的根源了。

小Y的確很注意跟孩子交流中的”共情“,這點是無可厚非的。”共情“ 理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確是必不可少的。

共情是就是站到對方的角度思考、處理問題,與對方產生情感共鳴,也稱換位思考、同理、同感。它既是親子溝通的基礎也是親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諸多不同:一是年齡相差二十幾歲;二是社會環境顯著不同,特別是處在新舊制度交替,社會鉅變的年代;三是自然環境的不同;四是成長經歷不同;四是文化素養不同……這些不同必然導致親子之間在看待和處理問題上會有不同意見,併產生衝突。如果能用共情對待對方,很多衝突就能避免。

例如,學會尊重孩子的感受,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等等。

但是,苗媽覺得,小Y所謂的“共情”,卻是一種“假共情”。

注意!“熊孩子”的養成,可能就因爲你的這句話! 第3張

只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感受,努力去跟上孩子的步伐,中間卻缺少了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我們來看小Y和孩子交流中,處理事情的方式:

兒子:我做的手工那麼認真,老師還沒有表揚我!老師真討厭!

媽媽:對啊,寶寶昨晚一直做到了九點呢!你說的對,老師的確很不對!

對話就此結束,孩子得到了暫時的情感上的滿足,但是卻妨礙了孩子對自己的反省。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安撫孩子就完了,還要啓發他們自己積極的去思考問題。

因爲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瞭解他,願意認真傾聽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贊同、滿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規矩。所以,表達共情與堅持規則並不矛盾,只是一個執行先後順序的問題。先共情,再遵循規則,解決問題。

比如說,如果小Y和兒子的對話方式是這樣的:

兒子:老師今天沒有表揚我,可我的手工做的那麼認真!老師真討厭!

媽媽:那你一定很失望,昨天你可是做到了9點呢!

兒子:是啊,就是因爲我的手工上沒有塗上彩色的花紋,他們幾個都塗了~

媽媽認真傾聽。

兒子:而且我沒有給千紙鶴的嘴巴捏出形狀來……

媽媽:原來是這樣,你纔沒有得到老師表揚是嗎?

兒子:不過老師說了,我把花紋塗上,把嘴巴捏好,下次肯定會給我小紅花。媽媽你一定要提醒我啊~下次!

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孩子的憤怒就不僅僅是憤怒,而是經歷了從憤怒到自我反思的過程。

但是,在小y兒子的世界裏,無論他多討厭一個人,媽媽都會無條件支持。孩子被老師批評,媽媽表示理解並覺得老師不對,跟小朋友吵架,媽媽也充分表示自己寶寶受了委屈……孩子本來不甚確定的事情,由於得到了母親的確證,得到了心理上的支持,於是更加堅定的認爲,是“老師討厭”,是別的小朋友是“壞孩子”。

孩子的心是敏感而純潔的,這樣的評價已經在他的心裏形成了定論,老師就是討厭,朋友就是壞孩子,連帶爺爺奶奶,也都不對。因爲媽媽說了,不是我的錯,媽媽理解我,他們纔是壞人。

如此說來,孩子怎麼會不自私,怎麼會不熊?

所以,當我們在與寶貝們交流的過程中,要知道什麼纔是真正的共情。共情是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並且能夠通過理解,加以適當的引導和疏導,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最後苗媽附上一份“共情”的小科普:

1.學會換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爲孩子的行爲尋找合理性

2.學會傾聽

要有適當的言語和肢體反應,表示聽了並且聽懂了,比如點頭、微笑、應答等。

3.表達尊重

要以尊重並且平和的態度表達自己與孩子不同的觀點。

4.少問爲什麼

情緒還未被疏導之前,你所問的爲什麼,只會給孩子帶去壓力。

5.積極迴應而未必是事事認同

表達共情與堅持規則並不矛盾,只是一個執行先後順序的問題。先共情,再遵循規則,解決問題。

6.細緻表達自己的迴應和態度

不要空洞地說“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將問題細化,告訴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針沒有哭,很勇敢”、他“被同學欺負一定覺得很委屈”等。

7.靜靜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8.反應不要過於強烈,也不要過於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時,父母的迴應要有度,既不能反應過度,給孩子帶來較大壓力和心理負擔,也不能過於輕描淡寫,似乎那是一件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