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關於語文的手抄報簡單 語文小報簡單又漂亮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關於語文的手抄報簡單 語文小報簡單又漂亮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語文是一門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學科,語文的學習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對於我們來說,只有學好了語文,才能學好其他的科目,我們需要好好的學習語文,打好學習的基礎。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語文的基本簡介

語文在不同的學科裏有不同的所指。

在“語言文字”這一短語中,語言是狹義的,特指口語。語言文字的實質即廣義的語言。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語文又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

語文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爲“自己及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爲“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則爲自己及他人的言論與文字。

科學與學科沒有國界,部分學科有區域性和民族性特徵。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爲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裏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臺的一門重要學科。

英語等語種也是語文的一種形態,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也學習民族語文。

在中國臺灣省,漢語文被稱爲“國文”或者叫“國語”。

特殊情況

每個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語文(有的民族只有語言但沒有文字,也有幾個民族使用一種語文的情況)。

語文定義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於語文的範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纔是語文。

“語文”一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爲“‘語言和文學’,也指‘語[2] 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我得出:“語文”一詞的原義,不應是“什麼和什麼”,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話本”是什麼?以中文系出身爲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黴背運上百年的結果。帶頭造反的康有爲、梁啓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衆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新中國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關於語文的手抄報簡單 語文小報簡單又漂亮

語文小報簡單又漂亮:語文歷史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 》,“語文”一詞產生於19世紀末,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爲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爲“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衝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

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聯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了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爲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2]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制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陳金海《釋“語文”》)

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係”、“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麼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與上層建築關係密切的語文教育也面臨着創新發展的需要。恰逢此時,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聖陶先生提出了“語文”這個新概念。

1949年8月,葉老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及《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時,第一次使用“語文”作爲學科名稱,用來取代當時在小學稱爲“國語”、在中學稱爲“國文”的課程。

1950年,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一使用的中小學課本時,統一名爲“語文”,並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大意”裏作了如下說明(小學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陳述):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簡稱爲:“聽說讀寫'。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

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佈,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莊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爲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50年了。然而,由於50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還沒有完整的“科學定義”。

1964年2月1日,葉老在給友人的信中進一步回憶了“語文”的由來:“語文”一詞,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爲口頭爲“語”,書面爲“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爲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其後有人釋爲“語言”“文字”,有人釋爲“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詳見《少爲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作者王本華,供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注:江西真語文陳老師指出,王本華該文存在嚴重錯誤,是經不起推敲的。“葉聖陶是‘語文’一詞的創始人”之說法,在漢語語言學上,在語文課程論上,都無真理性可言。

2013年6期《教育學報》上的《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從語文教育發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語文”一詞的流變,從學理上辨析了關於“語文”的各種闡釋的源頭,還原了“語文”的本義,即“語言(口語)文字(書面語)”,這篇論文是中國第一篇系統研究“語文”課程命名的學術文章,是對王本華博士的2012 年《少爲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一文的學理糾錯。

因此,50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爲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共識,儘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50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關於語文的手抄報簡單 語文小報簡單又漂亮 第2張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簡單:語文學科特點

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衆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係的概念,這裏一併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範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儘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係,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內容編排的前後關係,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係等。各種關係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現在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爲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爲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爲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爲:“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爲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爲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範語言的過程。

第三,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纔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因爲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繫,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纔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爲: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裏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爲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薰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薰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統一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繫、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關於語文的手抄報簡單 語文小報簡單又漂亮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