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當孩子處在逆境中 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

當孩子處在逆境中 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父母總想帶孩子多看看世界的真善美,但與此同時,也難免遭遇改變不了的挫折和逆境。那麼,當孩子處在了逆境中,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呢?

很多父母總想帶孩子多看看世界的真善美,但與此同時,也難免遭遇改變不了的挫折和逆境。那麼,當孩子處在了逆境中,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呢?

小時候,最大的困難可能就是擰不開的水瓶蓋;漸漸長大,孩子將會 面臨考試、升學、工作以及社會角色轉變等等更大更難的失利和創 傷。既然受挫無可避免,從小備好“OK繃”就很實際。

這款適用於人生大小創面的OK繃就是——自我修復力。這是一種神奇的自我保護力,能引導孩子克服自身侷限,慢慢學會溝 通、融入,消化不良情緒,不斷地升級打怪。而培養孩子這種能力,最關鍵的就是:多做引導,切忌幫辦。

抗挫教育:被誤讀的“抗”字

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情緒,是我們比較關注的話題。 父母們對這個話題,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非常關注孩子的負情緒,迫切地想找到解決辦法;另 一方面又擔心:孩子一有情緒,我們就主動出手幫助,長期這樣 做,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抗壓能力呢?

當孩子處在逆境中  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

這是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因爲它涉及一個重要的概念: 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毫無疑問,抗挫折能力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從小 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是養育的核心任務之一。但是,對於 如何培養抗挫折能力,卻存在相當大的爭議。而爭議的最大原因,恐怕來自對抗挫折能力的不同理解。

抗挫折能力是指能“扛住”多少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嗎?如果選一個比喻,那麼——抗挫折能力是更像“舉重能力”呢,還是更像“抗洪能力”? 過去,我們恐怕會覺得更像舉重:一次性舉起越多,說明能力越強。抗挫折能力嘛,不就是能夠扛住多少壓力的能力嗎?但問題是,我們能一直舉着、一直扛着嗎?這次扛住了,下次 一定也能扛住嗎?

舉重,看的只是眼前的短暫表現;而抗挫折,卻是持續一 生的任務。因此,抗挫折能力更像是抗洪工程,重要的是具備長 期抗洪能力。那麼長期抗洪能力的關鍵是什麼呢?答案是,不在於能夠擋住多少洪水,而在於能夠多快將洪水排掉。同理,所謂抗挫折能力,也不在於“單次能扛得住多大 壓力和挫折”,而在於“在遇到壓力時,可以多快緩解壓力、平復情緒”。

當孩子處在逆境中  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 第2張

可惜這一點,不少人都沒有意識到。原因可能是因爲抗挫 折、抗壓裏面的這個“抗”字。好在近些年來,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另外一個詞,這個詞的英文是resilience,中文翻譯過來意思是“彈性”“復原”“恢復原狀”,再稍微擴展一下的意思是“適應”。美國心理協會的解釋是:resilience是面臨逆境時能夠良好適應的過程,是能夠從不良經歷中“彈回來復原”的能力。

“挫折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多經歷挫折嗎?

沒有壓力就沒有成長,這一點大家其實早就知道。因此,“挫折教育”的理念大家都或多或少都已接受。即便有些人的 做法非常誇張,比如叫孩子在雪地裏跑步,但是隻要打出“挫折 教育”的招牌,這些誇張的做法似乎就具備了合理性。

孩子的成長需要挫折,這一點是沒錯的。但是假如只有挫 折,而缺了及時復原的環節,那麼挫折教育就會事與願違。

我們多次提到,孩子的大腦還非常不成熟,當挫折造成的 壓力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他自己就沒辦法復原了;而假如不 能及時復原,那麼他的大腦就會處於持續的壓力荷爾蒙當中, 這對大腦的發育非常不利。

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成人養育者充當外部調節器來提供 支持,情緒才能及時恢復平靜、及時復原。簡單地說,完整的挫折教育必須包括2個環節:環節1:遇到挫折、產生壓力。環節2:緩解壓力、情緒及時復原。

當孩子處在逆境中  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 第3張

有一個提示很重要:我們並不需要給孩子主動製造挫折。實際生活中,孩子自然地就會遇到很多挫折:玩具壞了、丟了,生病了不能吃冰激凌,上幼兒園要跟爸爸媽媽分離,作業不 會寫,等等。這些自然的挫折,已經足夠鍛鍊他的適應力了。

孩子本能地把我們視爲首席幫助者、支持者,假如他發現 這個首席幫助者實際上卻是挫折和壓力的主要來源,那就可以 毫不誇張地預測:他將對整個世界失去信任。

當孩子處在逆境中  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 第4張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出手相助,會不會令其失去鍛抗挫能力的機會?關於這個問題,先來看看我的故事。去年有一段時間,我家裏做裝修。但是因爲孩子上學等原因,我們必須還住在裏面。

有次女兒在寫作業,當時工人正在打電鑽,聲音很大,結果女兒開始衝我抱怨:“你能不能讓他們別幹了!太吵了,我根本沒法寫作業!”這樣的一個情景,可以看作是一個逆境。

雖然在我們成人的概念裏,“逆境”應該是更大更嚴重的情況,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要寫作業的時候被巨大的噪音弄 得很煩躁,就是她正在面臨的逆境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常見的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基於傳統的“抗壓、抗挫、抗逆”的“抗”的觀念,教 育她忍着點,跟噪音對抗。這個方法的問題是,可能孩子確實能忍住一會兒,但就好 比一個抗洪設施,我們只讓它儘量擋住洪水,而不重視把積累 的洪水及時排掉,那結果一定會造成更大的麻煩。另一種做法是想辦法消除噪音:或者躲到別處去,或者讓 工人別打電鑽了。因爲噪音消除了,孩子的情緒也就能復原了。

但是這個做法也有一個問題:下一次再遇到電鑽的噪音 時,還是會受不了,還是得躲開。可是萬一有一天沒處可躲了呢?所以,這種通過消除外部壓力來讓孩子情緒復原的辦法, 並沒有讓孩子的能力得到成長。

因此,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是第三種方法——

“你能不能讓他們別幹了!太吵了,我根本沒法寫作業!”

“可不是嗎?我也被吵得快犯心臟病了。”

“那你快去跟他們說別幹了。”

“不行啊,這事兒我不能做決定的。不過我想到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

“電鑽再開始響的時候,咱倆就抱在一起發抖,假裝眼睛和舌 頭都要被吵得掉出來那樣。”

女兒覺得挺有意思,點頭同意試試。就在這時,電鑽又開 始響起來。於是我倆抱在一起,全身發抖,嘴裏發出各種怪聲, 並且不停地翻白眼,嘴也歪了,舌頭也出來了。電鑽停下來,我倆也停下來,一起開始笑。

笑了一會兒後,我說:“試試接着寫作業吧,你要是覺得受不了了,就衝過來發抖,我就在這裏。”她同意了。等電鑽再次響起來,她誇張地大喊大叫着衝過來,我也很配合,我倆又開始一起發抖。

這樣反覆玩了兩次後,我告訴她:“一會兒文迪還來找你玩呢,試試多忍一會兒吧,這樣能快點寫完作業。實在忍不住了 再來發抖,反正我一直會在這裏。”

她同意了。沒過多一會,她就把作業寫完了。其間電鑽響過 好幾次,但她只過來玩過一次發抖遊戲。而且我認爲,她並不是 因爲忍受不了噪音過來的,而是想來確認自己是否還會得到支持。

當孩子處在逆境中  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力量”? 第5張

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得到了什麼結果?噪音並沒有消除,但孩子心裏的煩躁情緒得到了有效緩 解。或者說,孩子的情緒恢復了基本的平靜,最終適應了“噪 音”這個逆境。下一次,當孩子再次遭遇類似情景時,會是什麼狀態?大家應該可以想象了。

其實我分享這個故事,絕不是說今後遇到類似情景,大家一定都要這樣做。實際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靈 活地使用方法:有些情況下,最合適的方法可能就是要求孩子“再忍一下、多堅持一會兒”;而有些時候,也可能更應該帶着孩 子先避開眼前的逆境和壓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