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好父母不是從不發怒,而是文明地發怒

​好父母不是從不發怒,而是文明地發怒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情緒曾經在很長時間內都陷在一個怪圈裏。那時候因爲我和先生的工作都很忙,就拜託我母親來照看我家寶寶,只有週末時我才把寶寶接回家自己照看。

積累一週的母愛總會在週六一早爆棚。我會變成最有耐心的媽媽,永遠讓自己笑容可掬,溫柔、友善、平和地面對孩子。我天真地認爲只有永保耐心,我才能從5天不管孩子的內疚中贖罪,認可自己還是一個好媽媽。絕不發怒,是我承認自己是個好媽媽的底線。

可惜的是,耐心在極度疲憊和孩子的無理對待之下消耗得極快,很快我就開始煩躁。

當寶寶不理我的口乾舌燥哭鬧着讓我繼續講故事時,當寶寶對我糾纏不休連廁所都不准我去時,當寶寶把玩具書本扔得滿天飛,把我剛剛幸苦整理的房間搞得面目全非時,我的怒氣迅速取代了耐心。

起初,我努力控制發怒,絕不允許它破壞我的好媽媽形象。可是一邊生氣一邊剋制,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醉駕而且還同時踩着油門和剎車,失控的後果可想而知。

內心交戰消耗了我的全部理智,“氣死我了”完全把“我要當個好媽媽”的念頭踢出腦外,於是我對着寶寶破口大罵:“你真是一個煩人精,我太討厭你了!”,接下來就是寶寶大哭我大叫,一陣雞飛狗跳。

寶寶哭累了就睡着了,而我也在寧靜之中回神。看着寶寶戴着淚痕的睡臉,一陣深深的負罪感抽打我的心。我暗暗下定決心:下次一定要更有耐心,更有剋制力、絕不發怒。

從母愛爆棚,到失去耐心,到怒不可遏,到瘋狂發作,到深深自責,到重拾耐心,這就是我的情緒怪圈。我就像在滾籠中瘋跑的老鼠,周而復始永無盡頭地重複着情緒循環,越用力越疲憊,越努力越尷尬。

02

直到我從書上看到了這句話才突然恍然大悟:“沒有人規定,好父母就不能發怒。”

是啊,正是我一廂情願地認爲好的父母絕不發怒,纔會強迫自己壓抑怒氣,最終讓自己陷入情緒怪圈無法逃脫。

我拼命地剋制自己,再累也耐心,再煩也平靜。可是到頭來,壓抑只會讓憤怒積累更快,爆發更猛,傷害更大。

爲什麼父母總想剋制自己不對孩子發怒呢?我們老是以爲只有和顏悅色讓孩子快樂纔是好的父母,而對孩子發火讓孩子哭就是差勁的父母,其實孩子的淚和笑一樣重要。

父母努力剋制自己,一廂情願地避免孩子遭遇失望、悲傷、痛苦,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人類真正的思考和成長往往都來自於那些不快樂的經歷和情緒。

沒有失望過的人哪懂得珍惜?沒有悲傷過的人哪懂得善良?沒有痛苦過的人哪懂得感恩?人的情感越豐富,人格就越高貴。

​好父母不是從不發怒,而是文明地發怒

真正對孩子負責的父母纔不會只給孩子造鑄蜜罐,他們不是對孩子的快樂負責,而是對孩子的性格負責。

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孩子永遠快樂,而是引導孩子發現併成爲最好的自己,讓他們該笑的時候努力笑,該哭的時候認真哭,讓他們在豐富的情感經歷中成長爲溫暖、積極、勇敢的人。

當然,允許父母發怒並不是讓父母毫無顧忌地發泄,而是讓父母文明地發怒。

當父母被憤怒衝昏頭腦時,最習慣使用辱罵、報復、咒怨、懲罰的野蠻的方式,這些方式最容易讓怒不可遏的父母淋漓盡致地發泄,也最容易鎮住孩子,讓他們一時停止過分的言行。

可是,父母舒爽了痛快了,孩子呢?他們雖然能夠一時變乖,卻在心裏種下了隔閡和陰影。

孩子會變得怕父母,然後因爲怕父母不喜歡靠近父母,因爲怕父母下意識地欺騙父母。如果這種傷害不斷積累,孩子甚至會在心裏恨父母。

如果孩子因爲恨自己的父母而自責,從而一輩子都在心裏背上不孝的罪孽,他們就會從心眼裏討厭自己。而當一個人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時,他實際上就給自己的人生之旅添了一段悲傷的背景音樂,痛苦的底蘊從此註定。

03

如何讓發怒變得文明?你可以採取如下方法:

方法一:向孩子描述自己憤怒的感受

有的時候孩子不明白你爲什麼會發怒。明明上一秒你還在繪聲繪色地給他講故事,爲什麼再讓你講一個你就發脾氣?明明上一秒你還和他一起玩得瘋癲,爲什麼看一眼灑滿地板的玩具你就暴跳如雷?明明上一秒你還任由他往購物車堆滿零食,爲什麼再往裏丟一袋薯片你就歇斯底里?

你在強忍怒氣的時候,也在給孩子傳達錯誤的信息:你和他一樣開心,你認同他現在的言行。所以對於你來說循序漸進的發怒,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毫無徵兆的。他們會莫名其妙,會委屈,會不知所措,會覺得錯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情緒反常的父母。

沒有比情緒變化莫測的父母更讓孩子不安的了,這樣的你對他來說就像不定時的炸彈,讓他們終日惴惴不安。

如果你跟孩子說:我已經講了10個故事,累得都快喘不上氣了,可你卻不讓我休息,我實在是不高興。這時孩子就瞭解了你的心情,他知道你現在不舒服,也知道自己的要求過分了。他會做出努力去剋制自己的過分。

當你捍衛自己的感受,要求被友好對待時,也在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每個人的感受都不應該被忽視。孩子學會了如何尊重別人,也學會了如何捍衛自己被友善對待的權利。

方法二:告訴他該怎麼做

父母生氣往往是因爲孩子做了過分的事,說了過分的話,所以發怒不是目的,讓孩子停止過分的言行纔是目的。你可以定規則、講希望、傳達價值觀,從而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要懲罰、不要報復、不要責罵,這隻會讓孩子惱羞成怒,從而更加過分。

1、說出規則

我家寶寶經常拖到晚上10點以後才睡。被她拖着不睡困得連眼都睜不開的我經常忍無可忍對着她大發脾氣。可是脾氣發完了,第二天寶寶該多晚睡還多晚睡。

後來,我開始給她定規矩:晚上9點沒有洗簌完畢就不講睡前故事。所以,每當寶寶拖晚不睡時,我就會對她說:我們的規矩是九點之前上牀纔講故事。這時寶寶就會立馬行動起來,刷牙洗臉去了。

自從這個規則制定後,寶寶比我還主動,她會制止我玩手機,拉着我和她一起洗簌,好讓我別耽誤給她講故事。

2、說出希望

有一陣子,寶寶老是滿牆亂畫。最開始用鉛筆,我還可以用橡皮圖,後來寶寶嫌鉛筆顏色太單一,直接改用蠟筆了。

多次制止無果讓我徹底發怒,我歇斯底里地發作了。寶寶被我嚇壞了,耷拉着腦袋在牆角哭。現在想想其實更多的問題在於我自己,我只是不斷地跟她說別在牆上畫,卻從來不跟她說該在哪裏畫。

有一天,在她準備要在牆上亂畫時,我立馬拿出一張紙遞給她,說:媽媽希望能在紙上看到你的大作。一句“希望”的效力超越了十句“不許”,冉寶立馬接過紙畫畫去了。

“不”只會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它的後面,最終失去“不”的效力。當我告訴你,“它不是老虎”的時候,你的大腦肯定先去想“老虎”的樣子。所以,想禁止就要拒絕說“不”,直接明確地說出你的希望比禁止更有效。

方法三:哪怕說“不”,依然可以飽含深愛

愛孩子不是一味地答應他,滿足他。哪怕說不也可以飽含深愛。

媽媽很愛你,但是不能答應你吃冰淇淋,等你不咳嗽了再吃吧。

媽媽不喜歡你跟我撒潑耍賴,但是我還是想今晚抱着你睡。

媽媽不想帶你去公園玩,等你願意不亂跑了,我再安排時間帶你去。不過現在讓我抱抱你吧,我想你了。

你要讓孩子明白,讓你生氣討厭的只是他們過分的言行,而不是他們本人,你會永遠愛他。

方法四:用行動支持憤怒,絕不當擦腳布

有時候你的言行並不管用,你定了很多規矩,說了很多希望,傳達了很多價值觀,孩子們依然我行我素。這時候你就需要用行動來支援自己的憤怒了,絕不能讓自己淪爲說了不算的擦腳布。

寶寶寫作業總是拖沓,明明五分鐘的作業經常要寫一個小時。剛寫一個字母,就去吃蘋果了;剛畫一個比劃,就去看動畫片了;剛撥一個算珠,就去找姥姥聊天了。我在一旁急得團團轉她卻悠哉悠哉不以爲然。

我說我的規矩是寫作業不準看電視,她話不入耳;我說我希望你8點前寫完作業,她滿嘴應付;我說做作業應該是一件認真對待的事兒,她全當耳旁風。無論我怎麼說,每天的結局依舊是我把她捉到書桌前然後盯着她一筆一劃寫作業。

我討厭自己說的話總是毫無效力,我討厭自己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都耗在盯她做作業上,我討厭總是幫她收拾爛攤子。

後來我採取了行動:先是把家裏的電視斷了電源不讓她看,又在八點時直接收起了寶寶的作業不再讓她去寫。

寶寶立馬一副乖寶寶模樣,央求我會好好寫不玩兒了。我親親她說:真高興你願意認真寫作業,但是今天已經八點了,你可以明天再寫。

她也會哭鬧,但我卻溫柔地堅持我的原則。把她抱在懷裏安慰到:要不我們快去洗漱睡覺吧,這樣明天就來得快了。

溫柔而堅定,絕不被孩子的央求和哭鬧轉移注意力。當你堅守自己的原則,孩子才能知道底線,你說的話纔會有效力。

被激怒然後進行攻擊,這是動物的行爲。作爲人類,應該尋求更多的人性化方式去表達憤怒。每個人被激怒時都會有想要野蠻的衝動,這很正常,不用羞愧,但一定要學會用文明地方式去表達野蠻的感受。

請記住,在用愛聯結的親子關係中絕對不能有粗暴野蠻的一席之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