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如果孩子想幹嘛就幹嘛,還要父母做什麼? 孩子18歲前,父母定位指南

如果孩子想幹嘛就幹嘛,還要父母做什麼? 孩子18歲前,父母定位指南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朋友A,因爲自己結婚太早了,現在覺得不該聽父母的,年輕就應該好好玩,他下一句話就是“以後我肯定不讓我孩子早結婚”……

朋友B,因爲自己學的專業不是那種專業性很強的,是管理類,他覺得自己工作起來沒有優勢,下一句話就是“以後我肯定讓我孩子學習專業性強的,我要讓我孩子做精算師”……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其實我也是這樣的一員。

因爲我父母對我要求比較嚴格,自己以前學習壓力很大,我的下一句就是“我希望孩子簡單快樂就行,我不希望他在學習的壓力下緊張痛苦,我願意他就做路邊鼓掌的人”……

你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限制孩子?

這些你覺得自己有的痛苦,就馬上要限制孩子的想法,讓我反思:我們爲了讓孩子避免遇到自己遇到的問題,馬上指給孩子一個相反的方向,就是對的嗎?這種愛,是不是也是另外一種害呢?

其實,細想起來,你指的那條道也還有其他問題:結婚晚就一定好嗎,如果孩子很早就確定了適合自己的伴侶呢?學習有很強的專業性的學科,就一定適合孩子嗎,如果孩子不善於這類學科呢?一個朋友對我說:你不要馬上決定你的孩子要做“鮮花掌聲中的人”,還是“路邊鼓掌的人”,你要先問問孩子!可能孩子就希望爭取第一,你非要人家平凡簡單!

之前在電視節目中看到一位媽媽,從小到大,一直不讓女兒遠離自己,爲此,女兒甚至放棄了去異地讀大學的機會。每次女兒外出,媽媽就打電話催促回家,如果女兒不盡快回來,媽媽就用自己病了或者爺爺病了騙女兒回來。現在女兒22歲了,就連和男朋友外出,媽媽都跟着,女兒說他們過了一個三個人的情人節。聽到女兒的訴苦,媽媽也理直氣壯地說,她怕孩子回家晚,天黑太危險;她怕孩子去外地讀書,畢業找不到工作……媽媽多次重複一句話:我是爲她好,她長大就會明白!

可是這位母親不知道,她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各種體驗,她理解的幫助孩子,實際上是在限制孩子,女兒長多大都不會明白自己獨立生活是什麼滋味!

如果孩子想幹嘛就幹嘛,還要父母做什麼? 孩子18歲前,父母定位指南

作爲父母,我們本能就負有一種責任感,讓我們不能對孩子不管不問,有人問:如果孩子想幹嘛就幹嘛,要我們父母做什麼呢?但是父母的教育,不等於把自己生活的經驗和想法完全強加在孩子身上。

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究竟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如何把握開放自由和教育規範這個度呢?

0-6歲

做孩子體驗的保護者,不是替代者

孩子在學齡前,父母時常覺得孩子不瞭解外面的事物,嘗試會有危險,於是容易“替孩子成長“:

因爲怕孩子吃飯會掉飯粒,於是我們就一直喂孩子吃飯;

因爲怕孩子玩水會着涼,於是我們就一直不讓孩子在下雨天外出;

因爲怕孩子和同伴發生爭執受欺負,於是我們就替孩子擔當裁判,解決問題。

你可知道,這樣就減少了孩子的體驗,破壞了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覺得自己都是做不好的,他自己很難像爸爸媽媽一樣嫺熟地使用筷子,窗外的雨滴只是媽媽口中的病原,和同伴爭吵,自己只能靠爸爸媽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作爲保護者是什麼樣呢?

如果孩子想幹嘛就幹嘛,還要父母做什麼? 孩子18歲前,父母定位指南 第2張

有一次,我陪外甥女在家附近的公園玩,那裏有一些運動器材,一會小傢伙就走上一條有點類似平衡木的橫杆,這個杆比較高而且窄,我看她搖搖晃晃上去,趕緊跑過去抱住她,嘴上說:寶貝,快下來,不要摔倒!侄女有點不高興地說:我沒摔倒!我才意識到自己也是在做孩子成長的替代者,而且我用嘴說杆子太高,孩子是永遠體驗不到的。於是,我向侄女道歉,我允許她再次嘗試,同時一直在邊上護着,確保她不會摔倒,就這樣,她偶爾用手扶一下我的手,平衡感超強,來來回回走了幾次,一點沒事,她也開心又興奮,其實自信和成就感不就是這樣一點點建立的嗎?

這個時期,家長容易很緊張,比如怕孩子被熱水燙傷,怕孩子被廚房的炊具劃傷,家長有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可以在確保孩子基本安全的情況下,做好孩子體驗的保護者,而不是替代者。

7-12歲

做孩子學習的引導者,不是領導者

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是孩子從自由到規則慢慢過渡的階段,這個時期,讓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孩子不聽話,坐不住,寫作業拖拉……其實這個階段,孩子需要適應的時間,家長因爲心急,常常做了孩子的領導者,而不是引導者,就寫作業這一項,家長就常常焦慮不安——放學問作業情況,吃完晚飯陪孩子寫作業,孩子寫完要監督、檢查,結果是自己累得不行,孩子還不領情。

其實這個階段,如果我們一直做孩子各項事務的領導者,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在替父母完成任務,寫作業、學藝術,都是父母的事情,慢慢沒有了內在的動力和爲自己負責的意識。

如果孩子想幹嘛就幹嘛,還要父母做什麼? 孩子18歲前,父母定位指南 第3張

有一位媽媽,兒子三年級,經常忘記拿作業回家,以往的解決辦法就是媽媽發火一通,然後替他去學校拿,但是這次媽媽決定讓孩子自己解決,開始兒子也是着急求助,後來見媽媽這次真的不會替自己拿,於是就自己回學校拿了。後來媽媽問孩子以後再發生類似的情況要怎麼解決,孩子說:以後把這件事記在本上,放學前檢查一下,不會忘了。

當你學會引導和放手,孩子才能學會主動和動手;當你不再做孩子的領導,孩子就會做自己的主人。

13-15歲

做孩子成長的朋友,不是長輩

初中生這個階段,孩子的自主意識進一步加強,很多家長還沒有適應孩子的獨立,習慣簡單用”叛逆期“來概括孩子和自己想得不一樣的很多行爲。其實這個階段,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已經減少很多,我們不應該再期待用父母的權威命令孩子,在身高上,這個年齡的很多孩子已經高於父母,在心理上,他們也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

有一位青春期的孩子,不想去上學,媽媽問其原因,竟然是因爲臉上長了幾顆青春痘,孩子覺得太丟人,不想見同學和老師。這位媽媽知道原因後,很不以爲然地說:誰看你啊?!

我們想想,如果是初中的我們,會不會也有同樣的心情呢:我們會不會因爲臉上的青春痘不想見人?會不會想要用點小心思在自己的服飾上,期待自己與衆不同?會不會特別在意老師、同學等人的評價?

如果孩子想幹嘛就幹嘛,還要父母做什麼? 孩子18歲前,父母定位指南 第4張

這個階段,孩子最容易對父母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懂我!其實,父母和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做孩子的朋友,回到孩子的年紀和他對話,請不要總以長輩的身份,不停地叨嘮和指責。

16-18歲

做孩子選擇的信息提供者,不是決策者

高中,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高考,除了學習成績,孩子還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選擇未來的學校和專業,這會讓很多家長和孩子迷茫,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孩子對內探索不夠,簡單來說就是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特長、優勢等;另外一方面,孩子對外探索不足,也就是對大學的專業、未來的職業都不是很瞭解。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就容易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孩子:我當年學的專業有什麼不好,你一定不要選,你表姐現在在金融行業工作不錯,你直接選金融專業就行;也有的家長對未來行業的各種方向,也不是樣樣精通,不會武斷替孩子決策,但是也不知道怎麼幫忙。其實這個時期,是孩子認識自己、探索外界一個特別好的機會。

如果孩子想幹嘛就幹嘛,還要父母做什麼? 孩子18歲前,父母定位指南 第5張

比較適合的做法是,家長在這個階段,陪孩子一起探索。具體怎麼探索呢?就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專業訪談“——找到想了解的專業或者相關職業的人,問一下專業的學習內容、相關的就業方向、職業的情況等……如果沒有認識相關人士,也沒關係,就和孩子上網查、諮詢老師,現在信息這麼豐富,總可以進一步“揭開專業和職業神祕的面紗“。

這個階段,請做孩子的信息提供者,而不是決策者,這樣纔是孩子開始完全獨立的第一步!

不要把孩子當作另一個你

父母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會做孩子的保護者、引導者、朋友、信息提供者,其實,一生都在做孩子成長的影響者而不是改變者,如果用一個化學公式比喻的話:

╳:父母的意識+孩子=父母理想的孩子

√:孩子=他自己(在父母正向影響下)

父母不是反應物,只是孩子某種行爲的催化劑。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續集,我們也不是孩子人生的前傳,不要把孩子當作另一個你,請讓他去體驗自己的人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