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優秀作文 >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成就與感想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成就與感想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改革開放的那些年,你身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你又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

心得一

順着洋縣的洋西公路向南,直到一個叫牛家河的十字路口再沿鄉間小道行駛五公里左右就到了老家。

由於無人打理,破舊的老房子更蕭條了。從發乾的枯葉可以想象,夏天的時候院子裏一定長滿了各種叫不出名高高矮矮的雜草,木蜂在發黑的房樑上忙着鑽眼,飛的很底的麻雀大膽地穿梭覓食,和現在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打開中堂門,又是一幅景象。桌椅上蒙着厚厚的灰塵,角落裏掛滿蜘蛛網,到處散發着發黴的氣味。

打掃完衛生,我和父親提上祭品朝山上走去。上到半山腰,父親已經氣喘吁吁了。父親的頭髮白了,臉龐黑了,溝壑般的皺紋撒滿了歲月灰塵和汗水,最令我心痛的是父親佝僂的背影。我找了塊乾淨的地方扶父親坐下。從這裏,能看見春天山裏如畫的美景。一條銀帶在山下蜿蜒盤旋,伸向遠方的重山,那是前年才改建的水泥路,能並排行駛小轎車。滿山的櫻桃花,遍地的油菜花開的正豔,香味正濃,綠油油的麥田一片連着一片,偶爾能看見村民的身影,忙碌中夾着歡樂之歌。鄉民們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已經高高聳立,取代了原來的青瓦房,嫋嫋的冒着炊煙。鄰居家的牆上也貼上了瓷磚,陽光一照,相當耀眼,想想前幾年他家還是貧困戶呢。父親說,這都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這幾年,國家實施鄉村振興計劃,惠農政策多,幹部作風硬,村裏好多人都脫了貧,致了富,過上了好日子。一個二十多戶的小村子,有的家庭買了小轎車。

正說着,平娃上來了。按輩分,我叫他叔。平娃叔一家通過移民搬遷政策住進了城裏的三室一廳,在城裏就業生活,但七十歲的老母親留戀鄉里的清靜和新鮮空氣遲遲不願進城。

我一眼就看到了平娃叔手裏提着的花籃。

平娃叔看出了我的疑惑。咱們村開始注意環境保護了,從前一到除夕、清明就放鞭炮、燒紙錢的陋習徹底改變了。現在咱們和城裏人一樣,比的是子女教育和父母贍養,比的是思想覺悟和遵紀守法。你走出了農村,又受過高等教育,這幾年有什麼體會?

這該從何談起呢?我笑笑。我們一起朝山上走去。

這幾年,在黨中央領導下,經濟法律、科技文化、醫療衛生、農村政策等各個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進城務工到回鄉創業,從建設新農村到精準扶貧,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民生活日益豐富起來,精神面貌一天一個變化。

獻完花籃,緬懷了故人,平娃叔對我說,你出生於農村,通過自身努力在城裏落了戶、安了家,你得常回來看看哩!家鄉美着呢,這是咱們的新農村!

我們走時,父親對老房子和家鄉的一花一草還是依依不捨,拍了些照片當作留念。我知道,這是父親對生活了幾十年的農村的眷戀。父親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家境貧寒、物質匱乏,爲了全家的生計,爲了我的學業和教育吃了不少苦,經過大半輩子的打拼,現在總算有了比較好的結果。

金色的陽光灑滿九州大地的大街小巷和山山水水,時代的步伐還在繼續前行。回到了漢中市裏,望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疾速而過的高鐵,我又想起了老家的變化,心裏一陣感慨、欣慰。家鄉的變化,家庭的遷徙不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反映嗎?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我們都趕上了好時代!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成就與感想

心得二

說起溧水,一般人還真沒聽說過這個地方,打開地圖也是很難找到它。雖然它很渺小,但是身爲溧水人我很驕傲,那裏的風景秀麗多姿,去過的人都流連忘返;那裏的人民勤勞樸實,鄰里之間不會因爲小事而吵架。

溧水隸屬於江蘇省南京市,現在全名溧水區,是南京市衆多直轄區中的一份子。就在五年前,它還是一座小縣城,如今的它早已融入南京這座繁華的大都市。

早在40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蕪,人們都是靠農耕來維持生計,以前的南京人總喜歡稱這裏爲窮溧水,溧水人民給他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窮。那個時候的溧水還沒有開發,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如市區。

聽爺爺奶奶們說那個時候的他們每天都要跑上幾十裏的路去集市上賣東西換些錢用,爺爺年輕時在工廠上班,存的錢給家裏蓋上了樓房,奶奶說那可是村上第一家蓋上的樓房,說起這個奶奶別提多高興了。之後家裏的老自行車淘汰了,爺爺給爸爸買上了家裏的第一輛摩托車,爸爸年輕時騎上它別提多威風了。

後來的溧水摩托車越來越多,之後又出現了公交車,小轎車。家裏的那輛老摩托也不知去向,因爲爸爸也換上了小轎車,而對以前那輛愛不釋手的摩托車的印象卻越來越淡,直至它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後來樓房越蓋越多,越蓋越高。走出農村去街上生活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的農村也變少了。有的被政府拆掉了,有的被開發商買下來拆掉了,所以溧水人都知道溧水最不缺的就是拆遷戶,拆遷,給生活在農村的人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水平,人們終於富起來了。

再之後,這裏通上了高鐵。人們的交通工具又更加方便了。爲家裏打下一片天下的爺爺最終還是倒下了,家族遺傳性的哮喘讓他的晚年只能靠氧氣瓶維持着。爺爺這輩子都沒有座過高鐵,一直想找機會去看看。那天晚上,爸爸抱上他的移動氧氣罐,開車帶上我們一家去了剛剛建成沒多久的高鐵站。爺爺望着飛速行駛而過的高鐵感嘆着自己真的老了。爺爺去世之後,爸爸在面朝高鐵軌道的地方買下了一塊地將他安葬,這樣他就可以每天看着飛馳而過的高鐵了。

就在今年,我大溧水區終於通了地鐵,這讓溧水人民到南京市中心更加方便了。

如今的溧水,在黨的領導下迅速發展,已經擺脫了貧窮的這頂大帽子。如今的溧水,是國家重要影視基地和農業科技基地,華東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長三角地區製造業基地和現代化產業集聚區、國家新能源汽車製造產業新城,同時也是南京四大副城之一,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發達的交通使之成爲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的地區。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後,溧水人民有信心在黨的領導下將溧水建設的更美好、更富強、更和諧、更幸福。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成就與感想 第2張

心得三

1969年的秋,在那個年代的大潮中,我和小弟隨母親一起被下放到離鳳縣縣城十幾裏以外的雙石鋪公社十里店大隊的何家臺小隊。在四年多的時間裏,村裏通往大隊的那段山路給了我很多我刻骨銘心的記憶。

記得1971年的春天,村裏按照當時的政策給我家蓋了三間土坯牆瓦房,過了夏季我們就從張伯的舊草房裏搬進了新居。到了秋天,母親就想把在南方大城市的外婆接來以盡孝道。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個星期天,爲了迎接外婆的到來,家裏淘了點小麥準備磨點麪粉。太陽下山了,父母正在收拾晾曬的小麥,趕集回來的村民帶回一份電報,是外婆讓去接站!父親看了後,不由地發出:“啊!就是今天半夜啊!咋辦?”縣城火車站屬於小站,快車只在“鳳州”車站停。那年代下午就沒班車了。從村上到車站約有五十多裏的路就得步行去。因此父母連飯都沒吃,帶點乾糧急匆匆下山,馬不停蹄地向目的地趕去。等他們氣喘吁吁地趕到車站時,已是半夜了。

秋天的夜,寒氣逼人,他們卻熱汗淋漓,空蕩的站臺上,母親一眼就看見已站在站臺上那瘦小身影的外婆。原來76歲高齡的老人,不知道這一列火車上竟然只有她一個人下車,當她下車後,四處張望並無看見母親的身影,也沒人幫她提東西去候車室時,急得大聲呼喊着母親的名字,可空曠的站臺帶給她的只有山谷的迴盪聲,那一刻,老人害怕了,着急的直跺腳“這電報到底收到沒有啊?…….這沒人接我可咋辦啊……”就在老人焦急萬分時,忽然聽到熟悉的呼喊聲,哦,外婆終於知道父母接她來遲了的緣故和辛苦了!

他們在候車室裏坐到天亮,考慮到外婆的年齡與交通情況,要回家只得坐有路過“酒奠樑”的班車,並在“石灰窯”那兒下車,因那山頂上住着一戶村民,有條下山的小路可回到村裏,那條山路雖很陡峭,但圖的都是下坡路。

父親肩挎着、提着東西,母親攙扶着外婆,走着老人一生中從沒走過的崎嶇山路。那時“啥時村裏到大隊部的這條山路,能修成架子車路”的奢望,在我的心頭越發強烈……

那時村裏沒有電,要把原糧變成到口的飯食,玉米就靠人推石磨解決;小麥就得去縣城附近有電的村莊去磨面。那時去磨面,還得給隊上申請和請假,一是要用隊裏的架子車,那時隊裏做了個架子車架,平時放在本隊嫁到大隊部那村的阿姨家房檐下靠着,車軲轆卻在本隊倉庫裏放着,那時一個架子車的“軲轆”是很值錢的,就這也還得有湊上幾戶人家去磨面纔會被批准。二是人家多了,各背各家的麥子,但還得有扛車軲轆下山的人,因此有的村民家人口多,磨的麥子也多,他們會商量着由一個人在傍晚收工後,提前把車軲轆扛下去,所以象我家缺少勞力且磨的小麥少,每次都沾了其他村民的光。但有時拉到一處,因磨麪人多,人家不接納,就得再拉上車去尋找另一村莊。有時碰上停電,在人家接納的情況下,就得把麥子放在磨房,然後大家分頭趕集辦自家的事,如果是夏天還好說,沒事的就集中在“漢中路”鐵路橋下乘涼、睡覺,或下象棋和聊天,以消磨白天等電的時光。如果天冷,那可真很受罪。等大家都磨完麪粉回家時,常常是頂着夜露拉着車子,走慢上坡路回到大隊部,如碰上沒有月亮的時候,十幾裏的路上真是漆黑一片。

到了大隊部村子,再叫醒那家人,把麥麩和黑麪留放在人家家中,大家背上金貴的白麪粉口袋,爬着倒坡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羊腸小道上。第二天早上才下山去背留下的東西,順便再把“車軲轆”扛回來。

1973年秋我被村裏推薦去鳳翔師範學習,畢業後一直在縣城工作。在我離開村裏後的多年裏,每年清明去祭奠母親時,我依然走着那條小路上…….改革開放了,村裏也實行了分產到戶,多數人家買了手扶拖拉機,後村裏修了條簡易架子車路,但村民們下山來回往返還是走在原始的小路上。

1995年初我調到市區工作後,在1997年的深秋,爲紀念小弟病故二十週年時,我曾回過村上一次,當我再次走在那條小路上時,又一個奢望在我心中萌生:什麼時候,這條窄小而陡峭的山路能變成汽車路呢?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一定要買上酒菜,帶上禮物回到村裏,並做上一桌菜餚,把兒時的夥伴們請來,爲他們敬上一杯酒,感謝當年他們的祖輩與父母,對我們一家的關照與幫助。啊!那簡直是天方夜譚,自己就是在做一個傻傻的“夢”!

這個“夢”就這樣一直在“沉睡”中……

在時隔十六年後的一天,電話裏我向村民姐談起想要回村看看時,當得知現在村裏通往大隊部的山路已變成柏油路,且小汽車都可以開進村的時候,那一刻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太激動了!於是七月中旬的一個上午我抵達縣城,次日便買了十幾個大西瓜和好多蔬菜、食材與酒及饅頭,坐上朋友的小車向村子駛去。

當我坐在小車裏,第一次行駛在通往村裏的那條柏油路上時,激動的心情無法用語言比擬,“這不是在做夢吧?”不是!這是現實,這是我一直夢想實現的現實!是啊!如果沒有黨的改革開放,沒有國家與政府“村村通”惠民政策的資助修建,我們村裏祖祖輩輩人的願望怎能實現!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夢“醒”了,這個“夢”讓我整整做了四十四年啊!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成就與感想 第3張

心得四

自從我有了記憶起,到我目前的生活,家裏的房子總共經歷了幾次的變化,而每一次都有換的原因,但不管如何變化,每一次的變遷只有一個結果:房子變得越來越漂亮,條件也是越來越優越,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幸福。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孩提時代,我家住房的客廳和廚房都是泥磚瓦建設成的,房子的主要部位纔是用紅磚徹成的。一年夏天的雨季,連續幾天雨後的一天中午,雨水還在下過不停,伴隨着雨線敲擊瓦片的鼓點聲,滲漏進屋的雨水曲曲彎彎地順着牆壁爬下;在風雨飄搖中,家裏的房子屋脊頂上裂痕漸漸地大了起來,不斷往下延伸,拉開了一條拳頭般的大縫。母親嚇得大驚失色,揹着最小的六弟,然後左手拉着我右手拉着四弟,箭一般衝往鄰居家。驚魂未定的我們站在鄰居屋檐下,只聽到“隆隆”的陣陣悶雷響聲音,房子夷爲平地,嚇得我們兄弟三人放聲痛哭。緊接下來,父親東借西借,很快買回紅磚、石灰等建材。那時候,舅父和他們的堂兄弟都是建築好手,他們不計報酬,踏着自行車早出晚歸往返近30公里的路程,幫助我家重建房子,村中嬸伯奶也紛紛參加我家建房子的行列。衆人拾此火焰高,一個月光景後,我家三房一廳的磚瓦房落成了。儘管房間簡樸,儘管從樣式到佈局總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是總算有個遮陽擋雨的地方,我們住在新建的房子裏,聞着新屋散發出的泥土芳香,感到親切舒坦。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父母親擁抱着改革開放的春天,辛苦耕作,豐收季節家裏的南瓜多得連牀底下也堆放着。糧食多了父母親從市場購回一批又一批的雞苗飼養,記得那時候,母親每天早上要挑三擔雞到門前的嶺頭放養;家裏的豬欄一次又一次地擴大,別人家一年到頭只飼養一頭豬,我家裏一次就飼養五頭豬,一年出欄幾次豬,村裏人每次路過我家豬欄,無不露出羨慕的目光。每天晚上,母親九點鐘還在斬豬料,早上五點鐘準時起牀煲早餐和煮豬料,日子雖然辛苦,她的臉上總是洋溢着喜悅。

幾年的積累,手上有了錢,父母親盤算着建樓房。兵馬末動糧草先行。事前,父母親買了大量木柴,委託親戚燒紅磚,接着父親經常到大壩河邊拉沙子,以降低建房成本。有一天,爲了節省成本,父親拂曉起牀,和一個駕駛拖拉機的朋友出發,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被曬得滿面通紅的父親從七十公里遠的縣城拉回了一車鋼筋。一天傍晚,一個親戚受父親的委託,拉來一東風車水泥,父母親、我以及兩個弟弟趕忙將水泥卸下車。深夜纔將水泥卸完,我連手指都搬痛,頭髮洗了三次也沒有將上面的水泥洗乾淨。1987年,是父母親引以爲驕傲的一年,時機成熟,父母拿定主意建設樓房。建房子大事,全家總動員,所有能夠動用的力量都運用上。放學回家的四弟,每天要騎着自行車到數公里外的高橋圩買青菜、豬肉。建房時,順便挖了一個井,那挖出來的黃泥堆積如山,母親硬是用她弱小的肩膀一擔擔地挑出到門外。

幾個月後,兩層樓房落成,儘管裝修簡樸,客廳裏擺着黑白電視機,進宅那天,按客家人的風俗習慣,擺了十桌酒席慶祝,那漫天飄紅的炮竹用十幾米長的竹竿架起來燒了一次又一次,親友們祝賀聲和讚歎聲此起彼伏,父母親樂開花,臉上充滿陽光。

隨着父親的工作變動,我們舉家遷到鎮上居住,我們兄弟三人也先後參加工作,一家人居住在鎮安排的一幢兩層的樓房裏,儘管不豪華,但是空調機、熱水器等等設備齊全,居住蠻舒適的。後來四弟又搬到鎮中心校的一套房子居住。2008年,看到省市領導經常提倡一小時生活圈,在父母和弟弟的關心支持下,幾經對比選擇,我在縣城購買了一套140平方的房子。房子地處中心,出行、入學、購物都很方便,每戶還有一個車位,樓的主要位置還有視頻24小時監控。樓頂上有空中花園、健身房,空中花園裏春天百花爭豔,奼紫嫣紅,綠意鴦然,生機勃勃。我的房子有三個陽臺,光線充足,地板鑲了瓷磚,廚房和兩個衛生間也鑲了半牆高的瓷磚,室內的牆壁塗泥紙,雪白亮堂,抽油煙機、洗衣機、冰箱等現代化家電齊全。夏日,只要稍微打開一點窗門,便涼風習習。我和愛人是知足常樂的人,住進去的第一夜,我倆異常興奮,感到生活是多麼幸福美滿。六弟1997年大學畢業後,於廣州供職,工作十多年買了300多平方的房子,我每次到廣州,都要到六弟家裏一次。每當鳥瞰着那一望無際無比繁華的廣州城時,我都有說不出的感慨。有一次,六弟駕駛着他的私家車和我一起到天河購書中心,他由衷地說:“我們能擁有這一切,這要功歸於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及改革開放,否則便沒有我們山旮旯孩子們的今天。”我點頭稱是,這是我一貫以來的觀點。

2013年,原先分給父親的住房要進行“三舊”改造,父親沒有異議,率先搬出房子。父親又召集我們兄弟三人,商議安居大計,決定在鎮區上再建設一幢房子。於是,籌款、購地皮、擇日、請工程隊、拉磚等等密鑼緊鼓地進行着,工地裏熱火朝天。經過我們一年的奔波勞碌,一幢全新五層的樓房落成。

家鄉的老家房子,是我們曾經生息的地方,在那裏有過我們的辛酸和快樂,更烙記着時代前進的影印。是年春節來臨之際,我和父親還有四弟六弟按照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回到老家打掃房子,站在樓頂上極目遠眺,不看不知道,看了嚇得一大跳。農村已經翻天覆地變化着——昔日是官方或者商賈顯赫身份象徵的小轎車,或停放在鄉親的門前或穿梭於寬敞的硬底化村道間,村子裏綠葉成蔭,幢幢鄉村別墅掩映其中,這些樓房修豪華大方,樓頂上還安裝着太陽能熱水器呢。鄉情濃厚,村裏的一位嫂子知道我們回來,送來一藍青菜,言及變化她喜上眉梢道,現在農村種糧蓋房子連飼養母豬都有補助啦!父親欣喜笑道:“現在農民的日子真愜意!當然啦,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這幾次房子的變遷,不僅是一次次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躍。這種變化,折射着時代向前的腳步,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旋律,演繹着社會和諧百姓小康的軌跡。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成就與感想 第4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