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論語手抄報圖片大全

論語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論語的基本介紹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此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章、492篇,以語錄體爲主,敘事體爲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目錄篇名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爲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爲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爲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先進第十一 (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爲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爲人和爲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爲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蹟、孔子衆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爲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爲政的論述)

論語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二:論語的編纂者

永平元年(公元58年)徐防上書雲“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是漢人於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詩》直承子夏。徐防言,當重師法,系思想史一關節。又云“《論語》不宜射策”,則知其時《論語》之地位尚不高。

後趙岐於《孟子題辭》有“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爲《論語》。《論語》者,《五經》之錧鎋,《六藝》之喉衿也”之說。

宋儒則尊顏回,有“孔顏之樂”。小程子伊川曾作《顏子所好何學論》。使《論語》地位大大提高。

清代學者崔述則對《論語》的成書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問則稱“子曰”,表示有別於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後十篇中的《先進》、《顏淵》等篇,答大夫之問也皆作“孔子對曰”,故懷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去聖未遠,禮制方明;

後十篇則後人所續記,其時卿位益尊,卿權益重,蓋有習於當世所稱而未嘗詳考其體例者,故不能無異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稱“子”不稱“孔子”,門人問學也不作“問於孔子”。而後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稱孔子,《陽貨》篇子張問仁,《堯曰》篇子張問政,皆稱“問於孔子”,與《論語》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遺書明甚,蓋皆後人採之他書者”。[ii]受崔述的影響,以後學者繼續從《論語》前後十篇用語、稱謂的差異對其成書作出判斷,有學者甚至認爲《論語》最初只有單獨的篇,其編定成書,要在漢代以後。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轉引鄭玄注云:《論語》“仲弓、子游、子夏等撰。”這一說法在郭店簡中得到旁證。郭店一號墓不晚於公元前300年。郭店簡“《語叢·三》簡引述《論語》,更確證該書之早”。《語叢·一》引用子思子《坊記》內容,而《坊記》還引用過《論語》的內容。“《語叢》摘錄《坊記》,證明《坊記》早於戰國中期之末,而《坊記》又引述《論語》,看來《論語》爲孔子門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說還是可信的。”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稱子並不奇怪,子指老師,對儒家學子除了師承之外亦有掌門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閔子亦稱子,冉子、閔子早逝,故師承的儒家掌門,只能是曾參,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顏回,雖然被尊奉,但由於早死,沒來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記載,故不稱子,可能是家人所記。原憲,膝雕開,雖然收徒,世稱子思子,膝雕子,但論語所記,亦不是弟子記載,故亦不稱子,多半是師兄弟偶而提及。

論語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論語的內容梗概

道德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當仁不讓於師。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克己復禮爲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愛人,知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修養

君子無所爭。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禮樂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政治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人格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唯酒無量。不及亂。

食不語。寢不言。

溫。良。恭。儉。讓。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知其不可而爲之。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過猶不及。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禮之用,和爲貴。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