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咳嗽發燒,嗓子發炎,到底有必要打吊瓶嗎?

寶寶咳嗽發燒,嗓子發炎,到底有必要打吊瓶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咳嗽發燒,嗓子發炎,到底有必要打吊瓶嗎?看着寶寶生病的樣子,寶媽都心疼不已,最近國內好像流感很嚴重,關於寶寶咳嗽發燒的事情,大家都很糾結要不要帶寶寶去醫院,去吧,排隊遭罪不說,動不動就打針,抗生素咣咣的就紮下去真嚇人,不去吧,又怕真的感染炎症耽誤了治療怎麼辦。

寶寶的免疫系統需要生病才能建立起來,生病是個自然的過程,儘量不要藥物干預,相信大多數家長也是同意的,但是大家依然會很擔心炎症的問題,醫生既然說是炎症要打針,家長很難拒絕。而美國醫生從來不給驗血不給打針,橙子也曾經很困惑。

然後今天我就特意打電話回國內問了我家老爹,徹底問清楚這件事,他可是正牌專業醫生哦,託他老人家的福,雖然我小時候很愛生病發燒,但是基本沒去過醫院,他坐門診也有十幾年,知識和經驗應該是靠譜的。

嗓子發炎到底是什麼鬼

其實就是流感病毒,感冒的學名就叫做“由感冒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什麼發燒咳嗽流鼻涕嗓子痛,乃至併發的病毒性支氣管炎和肺炎,其實都是身體對於流感病毒的反應,並且有幾種流感病毒確實是很厲害,也是有一定致死率的,譬如豬流感禽流感之類的。患上流感固然很痛苦,但是打抗生素確實是不對症的,打了也沒沒效果。

很遺憾,對於病毒,人類除了研製疫苗和儘量控制病毒傳播,基本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辦法,醫療處置最多就是儘量保證液體攝入,物理或藥物降低體溫,讓病人保證生命體徵,然後靠自身免疫力扛過來。

白細胞高的問題

白細胞分好多種,其中一種叫做線粒體細胞,過高代表是細菌感染;另一種叫做淋巴細胞,這種過高又代表是病毒感染,所以單純說白細胞過高,是判斷不出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的,白細胞一過高就打抗生素是非常草率不負責任的,而且兩歲歲以下的寶寶,健康狀態白細胞數量就要比成人高很多,6個月至兩歲可達到10000到12000單位,新生兒可以達到15000-20000。而健康成人只有4000-10000,有些小門診如果拿這個數字忽悠你,千萬別被嚇着。

寶寶咳嗽發燒,嗓子發炎,到底有必要打吊瓶嗎?

關於肺炎

無論是細菌性肺炎還是病毒性肺炎,判斷標準不是有沒有痰,也不是咳嗽的厲不厲害(有些肺炎甚至完全不咳嗽),更不是白細胞高不高,而是看x光片是否有陰影和聽肺音,拍片是需要專業儀器,聽肺音自己在家聽就可以了,把耳朵貼着孩子的胸部和背部(當然如果你有聽診器就更好了),仔細的聽,當孩子呼吸的時候,如果只是像鼓風機一樣的氣流的聲音,就啥事都沒有。

真的肺炎的話,呼吸的時候會有很明顯的水泡音,咕嚕咕嚕的像冒水泡一樣,你可以聽一聽健康人的肺音做對比。判斷肺炎就是這麼簡單,美國的醫生就是用聽診器聽一聽,其實不需要驗血。

有一次我家妹妹重感冒咳嗽得非常嚴重,是痰很多的那種咳嗽,而且咳半天停不下來,去醫院醫生只是非常仔細的聽了一下肺部,依然確定並沒有肺部感染。

就算真的是肺炎,也要搞清楚到底是細菌性的還是病毒性的。如果是感冒嚴重引起的肺炎,基本就是病毒性的,依然不是打了抗生素就能好的。

支氣管炎毛細氣管炎

也沒有多麼可怕,同樣80%以上都是感冒病毒引起的,病程之後都可以不藥自愈,可以仔細的觀察寶寶呼吸,呼吸順暢就完全沒問題,如果覺得寶寶有呼吸困難的症狀,還是需要就醫的,病毒性支氣管炎或毛細支氣管炎的依然不需要上抗生素,只是需要些擴張的藥物幫助寶寶呼吸順暢。

細菌感染的呼吸道炎症

即便你家寶寶確診真的是細菌感染的呼吸道炎症(其實很少見),也完全不必打打針,口服抗生素的效果和打吊瓶是一樣的,唯一的缺點只是藥效比打針慢了一個小時左右,但是口服藥可以每六個小時服一次,維持血液的藥物含量在比較高的水平,但如果是打吊瓶,一天頂多打一兩次,血液的藥物濃度保持度反而不好。所以在美國,醫生開抗生素都是開口服藥,不是要命的急症根本不打吊瓶,導致美國幾乎所有護士扎針的技術都極其差勁。

關於早產兒

如果你的寶寶不是32周以內的早產兒,或者有什麼先天疾病,慢性肺炎之類的,無論是普通感冒還是比較嚴重的會高燒的流感,都是可以靠寶寶自身免疫力扛過去的,只是因爲免疫力強弱不同,病程長短會不同。我家大寶毛頭,一歲多的時候生一場普通感冒,就算不發燒,要想好利索至少半個月,現在快五歲了,就算嚴重的流感,最多四五天就過去了,這也是他的免疫系統變強大的標誌。

冬季流感高發,希望廣大家長們,娃兒得病了淡定淡定再淡定,不要輕易去醫院,不但折騰寶寶影響休息,而且醫院病人很多,容易導致交叉感染。在家注意觀察,只要沒有高燒不退(38度以上無法降溫超過48小時,或者達到40度高燒),脫水(24小時無尿),呼吸急促,抽搐,昏厥這些症狀,就問題不大,給寶寶一週時間,他會好起來的。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