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孩子膽小怕生不願意和別人交流怎麼辦

孩子膽小怕生不願意和別人交流怎麼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收到不少關於孩子“膽小”的留言:

“我女兒開學一年級,但是膽子小,內向不愛說話,特別害怕她開學後交不到朋友。”

“孩子從小就膽小,上課不敢舉手發言,說害怕當衆說話……”

“我兒子今年五年級,是個‘小慫包’,怕水怕蟲怕黑怕事……哎,這麼懦弱長大可怎麼辦?”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堅強又勇敢,因爲人生路多艱難,只有一顆強心臟,才能夠無畏荊棘與坎坷,在烈火中涅槃。

但現實是膽小的娃佔大多數,害怕的東西也五花八門。大人們往往覺得很不可思議,爲什麼怕舉手發言?爲什麼會怕小蟲子?爲什麼怕一個人睡覺?

其實,恐懼是人類正常的心理,沒有無中生有的害怕,只有不懂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爸媽。今天奇妙媽媽就想和大家聊聊孩子膽小、內向、不敢發言那些事兒,幫助家長們更輕鬆地養出自信勇敢的孩子!

覺得這篇文章有用的話,歡迎轉發分享。讀完全文的,記得給優秀又負責的自己點個“在看”!

孩子膽小?可能都是被你嚇出來的

去年秋天,我帶奇奇去廣場玩小滑梯。大老遠就看見一個約莫三四歲的小男孩坐在地上哭,走近一看卻發現孩子的奶奶“恨鐵不成鋼”地說着:

“小時候拼命嚇唬你不讓你玩,你非要玩;現在讓你玩,你反倒不玩了!”

“滑梯有什麼好怕的?你是男孩子,丟不丟人啊!你不許哭,再哭奶奶就不要你了!”

小男孩一聽奶奶說不要自己了,趕緊抹了抹眼淚,吸了吸鼻涕,看了一眼滑梯,眼神裏既有害怕又有渴望,看着叫人心疼。

其實,孩子的膽小,很多時候都是大人給嚇出來的。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恐懼形成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在小艾伯特8個月大的時候,華生送了很多動物玩偶給他,其中小艾伯特最喜歡的是小白鼠玩偶。而在小艾伯特11個月的時候,華生則開始了他的恐懼實驗:

每當小艾伯特伸手要去摸小白鼠的時候,華生就會用力敲擊鋼棒。最開始,小艾伯特只是嚇了一跳,但隨着噪音和小白鼠一同出現多次後,他開始嗚咽,最後害怕到尖叫。

不僅如此,小艾伯特也開始害怕其他的動物玩偶,甚至華生有一次扮作白鬍子老人,也會嚇得他大哭……

實驗結論證明:有些恐懼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被“嚇出來”的。就像玩滑梯的小男孩一樣,在他小時候大人總是嚇唬他,所以纔會想玩但又不敢上去。

所以,別老埋怨孩子膽小,這一切很有可能都是你無心布的局。家長們總擔心孩子受傷,不知不覺卻成了“過度保護”。而聰明的家長,懂得把握尺度,適時放手。

請試着去相信孩子,讓他在你的視線範圍內去勇敢嘗試“第一次”,即使偶爾會跌倒、會受傷,那也是讓他變得強大、勇敢的催化劑。

上課不敢舉手發言?三步練出自信娃

奇奇小時候,就是一個不敢舉手發言的孩子。

“我不敢當着老師和同學的面單獨發言,一說話就腿軟,害怕自己提的問題太蠢,被別人笑話……”

作爲一個成年人,我知道學會自信勇敢地表達,是保持孩子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結合自己參加過演講隊、辯論隊的經驗,我用3招,成功讓奇奇自信開口說。

(1)經常練習,建立語料庫

孩子不敢說,很多時候是礙於表達能力,不知道怎麼說。

於是,我在網上買了很多的古詩詞和童書,工作雖忙,但堅持在孩子睡前和他一起大聲朗讀。其中有一本《聲律啓蒙》,朗朗上口,奇奇尤爲喜歡:“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古典文學裏的韻律美,充滿了音樂感和藝術感,孩子開始逐漸愛上了文字和表達。

接着,我開始有意識地訓練他對話:

“長大後你要做什麼?”

“爲什麼你最喜歡的動物是松鼠?”

最開始的時候他也會卡殼,這時候我就會耐着性子用提問題的形式引導,比如“爲什麼你覺得做明星很好?”“是誰讓你有這樣的想法?”等等。

孩子膽小怕生不願意和別人交流怎麼辦

(2)模擬小課堂

在奇奇基本具備表達能力,懂得“怎麼說”之後,我召集全家老少,模擬小課堂,進行“演習”。

我會讓奇奇當着大家的面說一段自己編的小故事,然後回答家人的提問。

起初奇奇會很害羞,還會卡殼,這種時候全家人都會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告訴他即使說錯也沒關係。慢慢地,奇奇越來越從容,也變得自信了不少。

(3)提前預習,心中有數

除了幫助孩子克服當衆說恐懼,做好預習,也是幫助孩子在課上自信發言的關鍵。

每天奇奇完成作業後,我都會督促他預習下一堂課,遇到他不理解的部分,我就會讓他把問題寫在紙上,告訴他:“如果第二天老師問大家有什麼疑問,你如果不敢說,那就把紙上的問題讀出來。”

我也會提前和老師溝通,如果奇奇發言,希望老師能夠多多鼓勵他。如此循環了幾次後,奇奇發現舉手發言沒那麼可怕,還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最後成爲了班上最積極的孩子之一。

孩子慢熱?難以適應陌生環境?

閨蜜的女兒是個典型的內向慢熱娃,從上幼兒園開始,別的孩子總是有說有笑的,她卻總是一個人玩。

“在家的時候倒也挺活潑的,一出門就愛躲在我們身後,進入陌生的環境、看見陌生人還會哭。”

“我知道內向不是性格缺陷,但不敢和人交流,適應環境能力差,孩子將來肯定要吃虧啊!”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也千萬彆着急,也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尊重孩子,慢慢引導纔是最好的方法。

假如孩子不敢和人交流,害怕交朋友,家長可以嘗試先請一個和孩子愛好、性格相似的孩子來家裏玩,讓他們先熟悉起來。

最開始孩子可能還是會自顧自一個人玩,家長可以適當介入,比如讓兩個孩子一起幫自己準備小零食,讓自家孩子向小朋友介紹自己的玩具、房間等。之後還可以再帶孩子去對方家做客,或者邀請更多孩子來家裏玩,慢慢地幫孩子“脫敏”,克服人際交往的恐懼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過程中出現牴觸、不配合等情況,家長應當做到耐心傾聽,問孩子爲什麼不願意,根據具體的情況對症下藥。

分寸感,一直是我覺得育兒的關鍵。

害怕、猶豫、畏縮,都是正常的人性。我們希望孩子變得獨立、勇敢,這一點固然沒有錯,但每個孩子都有多面性,既有開朗大方,也有害羞退縮,只要不影響他人,不影響自身正常生活,偶爾的膽怯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

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告訴我的孩子:

孩子,我希望你能學會勇敢,是因爲這世界有很多條路,有很多種不同的人生,我希望無論哪一種,你都可以有勇氣,無畏地活出自己。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