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秋季腹瀉的3個突出症狀是什麼?如何預防和護理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的3個突出症狀是什麼?如何預防和護理秋季腹瀉?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天氣真是一下子變冷了啊,過了一個假期小喵凍得都要穿秋褲了。隨着天氣的轉冷,感冒、發燒、咳嗽,拉肚子都開始輪番找茬。在這些疾病裏面最厲害的就是秋季腹瀉這個大魔王了。一旦孩子中招,就會上吐下瀉,甚至吃什麼吐什麼。

最近天氣真是一下子變冷了啊,過了一個假期小喵凍得都要穿秋褲了。隨着天氣的轉冷,感冒、發燒、咳嗽,拉肚子都開始輪番找茬。在這些疾病裏面最厲害的就是秋季腹瀉這個大魔王了。一旦孩子中招,就會上吐下瀉,甚至吃什麼吐什麼。媽媽真是看在眼裏痛在心裏。

秋季腹瀉的罪魁禍首是受涼嗎?

秋季腹瀉的3個突出症狀是什麼?如何預防和護理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的罪魁禍首是一種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我們把這類腹瀉歸類到急性傳染性腹瀉病。

秋季腹瀉其實並不是只有秋季纔會發生。是因爲每年從10月到次年的2月發病率比較高,所以才被稱爲“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只有嬰兒才容易獲病嗎?

秋季腹瀉的3個突出症狀是什麼?如何預防和護理秋季腹瀉? 第2張

一般說來6個月—3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但是5歲以下的寶寶得病概率也是很大的。

秋季腹瀉的3個突出症狀

秋季腹瀉的3個突出症狀是什麼?如何預防和護理秋季腹瀉? 第3張

起病急,發病的時候還有上感症狀,像是感冒發燒、流鼻涕、咳嗽、鼻塞之類的。

寶寶比之前每天大便的次數變多,每日10次左右,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樣黃色或黃綠色大便,看起來比較粘稠,但是沒有什麼臭味。

寶寶的精神不好、不想要吃東西,吃進去也會吐出來,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脫水的表現,像是口渴明顯,小便次數變少,煩躁不安。

在寶寶腹瀉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狀態,精神是否恍惚、面容、四肢的溫度是否有異常、脈搏是否有變化等,並且要注意給寶寶補液的攝入,避免造成脫水現象。要觀察和記錄寶寶的大便狀況與次數,如果認爲有必要則要拿去醫院做化驗,確定是否爲秋季腹瀉。

如何預防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的3個突出症狀是什麼?如何預防和護理秋季腹瀉? 第4張

1、勤洗手,大人的手和寶寶的手都要洗乾淨,大人儘量不要親寶寶的嘴和手。

2、均衡營養,一定要讓寶寶多喝水。寶寶吃的食物一定要是熟食,生冷食物要避免。並且要注意寶寶食物的生產日期。大人跟寶寶的餐具要分開。

3、少帶寶寶去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到病源被感染。做些運動,這樣可以提高寶寶抵抗力。

4、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開窗通風,勤曬被褥,勤於清潔室內衛生,例如寶寶的牀與玩具等。

5、合理用藥:廣譜抗生素不要隨便使用,以避免腸道正常菌羣的失調。最好是能夠讓醫生來開藥。

得了秋季腹瀉後如何護理?

秋季腹瀉的3個突出症狀是什麼?如何預防和護理秋季腹瀉? 第5張

第一招:預防脫水

得了秋季腹瀉後,寶寶平均一天會拉五到六次,多的時候甚至達到十幾次,而且大便很稀,非常容易脫水。這個時候,光喝水是不夠的,因爲隨着水分的流失,還有很多電解質也流失掉了。

補液鹽含有鹽、糖和電解質,能補充寶寶因爲拉肚子而缺失的水分和電解質。爸爸媽媽可以在家自己做糖鹽水,做法是在500毫升溫開水中加大約2小勺白糖和半啤酒瓶蓋的細鹽,然後攪拌均勻,或者直接去藥房買“口服補液鹽”,兌上500毫升的溫開水。在寶寶不嘔吐的時候,少量多次地喂,幾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小勺子喂10 ~20毫升。這樣積少成多,大概4~6小時就能緩解寶寶脫水的痛苦。

第二招:飲食療法

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因爲害怕孩子拉或吐,就不給他吃東西。拉肚子時腸胃蠕動本來就會加快,餓的就會更厲害,所謂飢腸轆轆嘛。

所以,得了秋季腹瀉,要及時補充身體上的消耗。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吃點粥或小麪條、疙瘩湯等容易消化的麪食,母乳和米湯適合小月齡的寶寶。如果有嘔吐,不妨用生薑加點糖煮水,趁熱給寶寶喝,能夠止吐暖胃。另外,蒸蘋果也有助於止瀉。

第三招:按摩

爸爸媽媽先把雙手搓熱,然後順時針繞肚臍輕輕地按摩寶寶的肚子,這樣能讓寶寶舒服一點。

爸爸媽媽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

秋季腹瀉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輪狀病毒跟其他病毒一樣,是不怕抗生素的。而且,抗生素還會殺死正常的腸道菌羣,破壞腸道的天然屏障,反而容易加重病情,給寶寶帶來更大的痛苦。

小屁股要倍加呵護

寶寶的皮膚十分嬌嫩,如果得了秋季腹瀉,一天可能拉好多次,很容易就會得紅屁股,所以要及時換尿布,大便後用溫水洗屁股,然後用柔軟的紗布輕輕蘸幹,並塗抹護臀霜,儘量保持小屁股的乾爽。

及時看醫生

如果孩子一直髮高燒、吃不進東西、吐得很厲害,或者出現脫水的早期症狀,比如連續四個小時都沒有尿尿、哭的時候沒有眼淚等,爸爸媽媽一定要馬上帶寶寶去正規醫院看醫生,千萬不要耽擱病情。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