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不可不知,嬰幼兒發燒

不可不知,嬰幼兒發燒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發燒怎麼辦?這些護理方式你都知道嗎?發燒的定義爲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大於或等於38度,會依個人基礎體溫與環境溫度的變化,可能爲正常也可能屬於低度發燒;必須從前後次的測量與臨牀上的現象判斷是否發燒。



寶寶發燒原因剖析

發燒定義

發燒的定義爲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大於或等於38度,會依個人基礎體溫與環境溫度的變化,可能爲正常也可能屬於低度發燒;必須從前後次的測量與臨牀上的現象判斷是否發燒。

而人體體溫的升高除了發燒之外,也可能因爲許多內外因素造成,諸如:強烈運動後、或是嬰幼兒的大哭大鬧後體溫明顯升高;或是剛進食完熱牛奶或是熱食;洗個熱水澡後體溫也會出現上升的情形;衣服穿太多或是棉被蓋太多,上述散熱不佳等外在因素也會造成中心體溫升高。若排除上述這些情形,間隔30分鐘後再行測量,溫度可能就會恢復正常囉,並不是真的發燒!

清楚了發燒的定義後,我們進一步聊到爲什麼人體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發燒的現象,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王壯銘表示,發燒是先由細菌或病毒入侵人體,讓體內的免疫系統促進一些血球與巨噬細胞釋放某些細胞激素,在大腦下視丘引起體溫調節中樞下指令讓體溫上升,重新設定基礎溫度基準,進一步提高免疫系統對抗有害的病菌,讓身體自然地產生髮燒的現象。

發燒原因

發燒是一種「症狀」,並不是一種「疾病」,就像是咳嗽、流鼻水一樣,千萬別再認爲發燒是一種疾病了喔!而造成發燒的原因有許多種,王壯銘主任表示,常見引起嬰幼兒發燒的原因不外乎受病毒或是細菌所引起的感染問題,像是感冒也很常見、或是常見嬰幼兒泌尿道感染等,其他各個系統引起的發燒問題也不容小覷,例如像是:中耳炎、腸胃道疾病、腦炎、肺炎等……。

王壯銘主任進一步說明,要認真仔細剖析寶寶常見的發燒問題,一般會以年齡來區分,像是新生兒(出生一個月內)通常因爲細菌感染問題引發發燒的現象。而出生後頭六個月內的寶寶體內還留有媽咪的抗體,其實病毒感染的機率並沒有像出生六個月後來的高,這階段的孩子最常見泌尿道感染、B型鏈球菌感染或腦膜炎等。王壯銘主任特別提醒,年紀越小的孩子要記得特別注意泌尿道感染所引起的發燒症狀,尤其當嬰幼兒還不會懂得用言語來表示時。若出現反覆高燒不退時,新生兒病情變化快速,若不及時處理,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常須要住院作詳細的檢查。

此外,發燒的原因除了外來病毒或是細菌感染所引起外,也會依身體不同的系統所引起的發燒作爲診斷的依據,像是呼吸道系統感染引起的發燒;腸胃道系統感染引起的發燒;泌尿道系統感染引起的發燒;或是其他像是骨骼關節問題,或是身體內臟因爲膿瘍引起的發燒等都是造成發燒的原因。

不可不知,嬰幼兒發燒

王壯銘主任表示,臨牀上通常以出現的「症狀」再判斷是何種疾病所引起,例如,頭痛則有可能是腦膜炎引起,也因此發燒是一種「症狀」,引起發燒的原因遠比想象中複雜許多。以下列舉常見嬰幼兒發燒的幾種原因:

病毒性感染

常見的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引起的感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等,這些病毒感染都常會合併發燒的症狀。王壯銘主任說明,六個月大的嬰幼兒體內原有的媽咪抗體已經逐漸下降,開始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的感染,常見一般的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便是流鼻涕或是發燒。

此外,每年夏天都會出現腸病毒的發生,最令人擔心就是腸病毒71型感染比較會去侵犯神經系統,還有很多腸病毒引起的症狀與一般由呼吸道引起的感冒類似,以持續反覆發燒最常見。腸病毒感染也會引起其他症狀,例如皮膚疹或是病毒性腦膜炎都會引起發燒。

再來像是常見的嬰幼兒玫瑰疹,主要受到HHV6或 7(人類庖疹病毒第六型或第七型)感染,以六個月到一歲半年紀的嬰幼兒最爲常見。有持續三至四天的高燒、喉嚨紅,高燒時寶寶的精神狀況或是活動力也都還不錯,燒退前後在身體及臉部出現疹子,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且不會有癢的感覺。

正常發燒的時間

王壯銘主任提醒,一般家長應該特別注意嬰幼兒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症狀,「通常」會燒三天(以正常的病毒發燒歷程爲七十二小時),此時間內若已服用經兒科醫師開立的處方用藥後,必須隨時觀察是否有症狀加劇或是活動不佳的情況,必要時立即送醫觀察;此外,超過七十二小時的寶寶仍有發燒的狀況,建議務必再到門診做進一步全面性的檢查,排除可能有其他疾病引起的發燒,或是已併發中耳炎、肺炎等。

細菌性感染

常見像是中耳炎、尿道炎、猩紅熱等發燒常見的細菌感染,其他還有常見肺炎鏈球菌的感染等。如果是細菌感染,經由醫師開立的抗生素,治療效果就會有效;如果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療是沒有幫忙,通常病毒感染的發燒到一定時間就會自行下降,切不可因爲發燒冒然服用抗生素。

泌尿道感染

寶寶的泌尿道感染,發生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也會引發高燒。王壯銘主任表示,一歲以下的嬰幼兒更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除了先天性泌尿道異常,其他原因像是大人沒有好好的幫寶寶清理肛門或是勤換尿布。尤其嬰幼兒還在不會用說話的方式表達疼痛時,當出現症狀不明的高燒時,沒有明顯的呼吸道或是腸胃道的症狀發生,尿液檢查是必要。除此,較大的小孩有可能出現頻尿、尿急等現象。

體質性發熱

炎熱的氣候常見嬰幼兒出現「夏季熱」的症狀出現,王壯銘主任解釋,這是因爲三歲以下嬰幼兒因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全成熟,控制體溫的能力將會比較薄弱,因爲嬰幼兒身體表面積與體積比成人大,體溫也容易隨外界環境溫度變化而升降,不像成人的體溫總是維持在37度左右,且天氣熱時會自動增加散熱(像是流汗),將身體的溫度下降。

嬰幼兒因爲他們的中樞神經發育不成熟,腦部下視丘功能發展也還不完整,沒有辦法下指令趕快流汗或是增加散熱的動作,體溫就會漸漸增加;加上寶寶身體體積小,相對體表面積大,體溫也容易隨外界環境溫度升高而升高,再加上汗腺不發達、散熱機制差,隨着氣溫節節攀升,體溫也就跟着上升。

對此,王壯銘主任表示,出現夏季熱的嬰幼兒其發燒溫度大約在38度上下,大多不會超過到38.5度。若是因爲夏季熱引起的發燒症狀,最好的緩解辦法便是帶到有冷氣房的室內(冷氣溫度逐漸調到20度以下),再觀察孩子的體溫是否有漸漸往下降,若體溫有往下降,表示此發燒的情形爲夏季熱。夏季熱是不須要退燒藥,只要外界環境下降體溫自然下降。另一方面,有氣喘的小孩,防止溫度瞬間變化過大,會使孩子無法適應,反引發氣喘。

小兒中暑 「嬰幼兒中暑」與「夏季熱」兩者是不同的症狀。王壯銘主任說明,夏季熱是溫度調節中心下達命令出現了問題,在合理的範圍內本身沒有辦法散熱;中暑是一般成人也會發生的狀況,源自於外界溫度過高,即使散熱系統再好,也會有中暑的機率發生。

不明原因的發燒

所謂的不明原因的發燒是指體溫每次都在38.5度以上,經醫學檢驗找不出任何的原因,至少超過兩星期。王壯銘主任說明,像是自體免疫系統出現疾病或是腫瘤、癌症等都可能引起發燒,臨牀上通常建議患者住院接受檢查,像是核子醫學全身性發炎掃描,觀察身體內部是否出現發炎情形;或是利用腹部超音波觀測是否有膿瘍、肝臟腫瘤等;或是自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風溼熱、紅斑性狼瘡等);其他像是威廉性腫瘤(發於小孩的腹部無痛性硬塊),神經母細胞瘤(幼兒期常見的惡性腫瘤)等也會是臨牀上的例子,最後大都會找到原因,但也有少部分不明原因的發燒會找不出原因。

其他因素

如預防注射也可能會引起寶寶發燒的反應。



發燒是一種症狀

王壯銘主任提醒,發燒的原因有許多種也非常複雜,發燒只是一種症狀,很多研究都已經顯示發燒可以適時提高身體免疫系統的效能,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出現發燒時再進一步判斷有何症狀,進一步找出病因,像是合併咳嗽、流鼻水可能是呼吸道感染;頭痛則有可能是腦膜炎;合併拉肚子可能是腸胃炎等。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動物用大量的退燒藥反增加敗血症的死亡機率。

發燒時可能會出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1、身體代謝的亢進:爲了散熱,會出現流汗、倦怠及全身又紅又熱感。

2、循環系統的器官出現變化:如心跳數增加、心悸、血壓下降等。

3、消化系統被受影響:像是吃不下食物、嘔吐、腹瀉等情形。

4、脫水:容易口渴,但尿量明顯的減少,水及電解質不平衡。

5、頭痛、頭暈或是出現熱痙攣,嚴重甚至會出現意識不清的狀況。

6、發燒引起的蛋白尿。

7、其他可能出現腰痠背痛、關節疼痛、肌肉痠痛、咳嗽、流鼻水等現象。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耳口相傳燒到40度以上會把腦子給燒壞,是因爲孩子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纔是真正造成腦部出現嚴重的病症,感染已經跑到腦部,有些時候不必等到40度,甚至不發燒,腦子也可能發生病變,直接造成腦部的傷害。反之,一般發燒是不會造成腦部永久性的傷害。

不可不知,嬰幼兒發燒 第2張

寶寶發燒如何判斷

測量體溫好幫手

當寶寶發燒時,大人會先以手掌來判斷溫度,感覺孩子額頭或是身體有點燙,或是出現臺語的「夯夯」現象,來判斷是否發燒,但王壯銘主任表示,這是非常不正確的測量方式喔,也會因爲大人的手感溫度出現差異。主任進一步說明,測量嬰幼兒體溫的方法有許多種,過去的標準來說,以體溫能夠測量接進到中樞體溫的準確性越高,肛溫便是最接近中樞體溫的位置,耳溫也可以量到中樞溫度,不過,測量耳溫時將有可能出現溫度計的測量感應端無法對準嬰幼兒的耳朵內(嬰幼兒的耳朵太小),容易造成溫度誤差。

過去也會測量口溫,現在市面上有電子口溫計;常見還有腋溫的測量方式,但因爲屬於身體外部的周邊溫度,一般而言,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度,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5度。目前醫院常用電子耳溫,一來方便,二來衛生。或是採用額溫的測量方式,利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的方式測量溫度,但要注意激烈運動後體溫正常會升高,或是從溫差過大再測量也會不準,常有高估或低估的情況發生。

王壯銘主任表示,在家仍是以自備的電子式耳溫槍,但耳溫槍通常有次數限制,量到後面可能就會慢慢不準,必須要適時更換,此外,不同的廠商的溫度計製作與設定方式也可能會不相同。以下整理常見的體溫測量方式:

1、耳溫:最好用於三個月以上嬰幼兒,要注意耳溫槍在耳朵裏面的角度與位置是否正確,且過多的耳垢會干擾測量。測量的時候將耳溫槍感應端輕放入外耳道,啓動開始鈕便可判讀溫度。

2、肛溫: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後,再以冷水洗淨,可以在末端塗些少許凡士林等潤滑劑,將體溫計伸入離肛門口深度約1.5~2.5公分處,等到電子體溫計靜置約1分鐘發出嗶聲即可。

3、口溫:最好等到5歲以上兒童才適合用此方法測量體溫,切記一定要禁止使用水銀口溫計(市面上也已被禁止)。在測量前不宜飲用熱水或冷水,而導致溫度誤差,測量時將感應端放於舌頭的下方,靜置約1分鐘,體溫計發出嗶聲後即可。

水銀溫度計

自民國97年7月起,水銀溫度計已被禁止使用!環保署毒管處公告,爲減少汞(俗稱水銀)對人體與生活環境中造成的永久性傷害,規定一般家庭與非醫療機構,禁止使用或販賣汞制溫度計,取而代之的是電子體溫計等醫療器材。

發燒可能出現的現象

除了發燒是一種疾病的症狀觀察,嬰幼兒發燒除了觀察體溫的升高,還有一些現象可適時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

活動力與精神狀況

王壯銘主任指出,若小孩出現活動力有別於平日遞減、專注力不足、食慾不振等現象,整體表現明顯不若以往,出現嗜睡或是明顯有活動力減低症狀,大人除了判斷孩子的體溫變化,還要將嬰幼兒的行爲表現列入觀察,尤其嬰幼兒還不會說話時,若有孩子活動力不佳,應儘快送醫。

其他病徵

王壯銘主任說明,發燒症狀出現時人體保護的機制首要產熱,產熱的同時就像是畏寒一樣,會出現顫抖增加產熱,血管收縮,讓血液集中到全身中,減少周邊血液循環,減少產熱,在收縮情況下四肢同時變冷,可做爲嬰幼兒的發燒觀察指標。

症狀觀察

發燒可能同時合併出現如流鼻涕、咳嗽、腹瀉、嘔吐等症狀,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腸胃炎。王壯銘主任叮嚀,若是大人注意到孩子有尿急、頻尿,或是尿布有不正常的尿騷味,孩子發高燒可能與泌尿道感染有關。另外,父母還可觀察小朋友的皮膚是否有起疹子等,若在發燒當下,同時合併出現上述症狀,大人必要觀察症狀嚴重的程度,適時就醫尋求治療。

寶寶發燒聰明照護

一旦寶寶出現發燒的症狀是否要馬上送醫呢?對此,王壯銘主任說明,嬰幼兒的病程變化非常快速,可能今天只是一般的感冒,但是明天就發展成肺炎,因此,一定要請有經驗的「兒科醫師」先做立即性的一線評估與觀察,若是一般的感冒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發燒,在醫師診療後,可以先在家休息三天後再觀察,但一定要隨時注意寶寶的狀況,若是精神突然變不好,或是有呼吸喘的情形發生等,即刻帶至兒科門診求診。



退燒方式

王壯銘主任表示,嬰幼兒發燒的處理,會隨着不同的年紀而有不同的治療與退燒的方式,新生兒發燒通常使用簡單的退燒藥,像是普拿疼等,並依照病情症狀調整藥劑。而孩子發燒時總是出現病懨懨與不舒服的狀態,發燒本身已是非常不舒服的狀態,也就是爲什麼要需要退燒的原因,等到退燒後,精神、活動力就會恢復。以下幾點是發燒常見的退燒發方式,以及幾點大人錯誤的退燒迷思。

退燒藥

常見的退燒方式便是使用退燒藥,但退燒藥分爲口服、肛門塞劑與退燒針。目前常用乙酰氨基酚,如小兒普拿疼等;常用的肛門塞劑原則上在孩子排斥吃藥或是出現嘔吐的症狀或是口服藥的效果不好纔可考慮使用,但寶寶若有瀉肚子的症狀發生,則避免使用;退燒針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現在已不建議使用。

嬰幼兒使用退燒藥劑或是何時服用,一定要經過兒科醫師的診斷,王壯銘主任不建議家長直接到藥局購買退燒藥,第一個原因在於每家藥廠的劑量不同,像是普拿疼服用過多恐會造成肝臟問題,孩子服藥必須要經由兒科醫師清楚計算藥劑量;第二個原因則是有些成藥屬於複方的成分,像是感冒藥中含有流鼻水,而又在另外服用流鼻水的藥物,恐有藥劑過量的問題發生,購買回來後往往搞不清楚裏頭的成分,裏面有些成分,不小心喂服多次就會超過劑量的使用,影響肝腎功能,還是必須到診所或醫院找合格的兒科醫師喔。

一般來說,有發燒時要視體溫分階段處理,不是馬上服用退燒藥,而沒有發燒時吃退燒藥,對病人未必有益,一定要遵照指示服用。王壯銘主任表示,目前有關兒童用藥,仍以藥水的口服方式最常見,不僅在藥劑上可以精確掌控,吸收效果也較好。我國衛生署同時也在推兒童用的藥水或是改採咀嚼劑可供兒童咬碎後吃進體內。

點滴加快退燒?

反覆發燒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大量流汗以散熱,此時就容易缺乏水分,因此,點滴的目的爲的是要補充水分、葡萄糖胺或是電解質,對於發炎性引起的疾病並無退燒的效果,通常使用在因爲嘔吐、腹瀉造成的食慾不振或是出現脫水現象的症狀。

小溫:溫水擦拭法

王壯銘主任表示,若是寶寶吃了退燒藥(一般而言,三十分鐘後退燒藥物纔會發生作用)仍不見退燒或是沒有流汗,可以利用溫水擦拭寶寶的身體以代替流汗的方式,水溫必須與皮膚的溫度相當(約37度,不要讓寶寶感受到冷即可),這是因爲水在皮膚要蒸發出去需要吸收熱能,可以促進體表溫度下降。另外也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維持在室溫24度到26度間;減少寶寶衣服或是棉被不必要的包裹。

酒精擦拭可降溫?

目前已不再建議使用酒精擦拭的方法來降低體溫,酒精快速揮發的作用會造成皮膚表層血管的收縮,反之,讓體溫上升加快!此外,一不小心酒精就被寶寶吸入肺部造成傷害或是有昏睡的狀況發生。

不可不知,嬰幼兒發燒 第3張

冰枕好還是退熱貼好?

退燒方式還有像是冰枕,退熱貼的使用,像王壯銘主任說明,發燒時腦部的體溫調節中心會將體溫設定較高,首要必須增加散熱,建議服用退燒藥,若孩子在服用退燒後藥後開始流汗代表他的燒將會慢慢消退,也就不用過於擔心。

而冰枕的使用基本上也是增加散熱的方法,並不會矯正因爲發炎或是感染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也要注意有些病人因爲代謝機制差,或是心臟有問題,在使用冰枕上就要格外小心,本身的調節能力不好,冰枕對這類病人而言過於激烈,無法應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使用上要格外小心,適時觀察嬰幼兒狀況,若出現四肢冰冷,一定要馬上停止冰枕的使用。

退熱貼內含有水凝膠與清涼劑,通常貼於患者額頭協助吸熱,或是輕涼劑幫忙散熱,但因爲貼片內含的成分仍是會經由皮膚吸收至人體內,注意是否會有過敏的現象發生,使用時間也必須注意,不能長時間貼於身體上。

飲食照顧

寶寶發燒期間,容易讓寶寶的食慾降低,同時胃腸的消化、吸收能力也變差。王壯銘主任表示,發燒的嬰幼兒食物並沒有特別的禁忌,未斷奶的寶寶也要繼續喝奶,包括母乳或牛奶。反要特別注意寶寶的飲食攝取量,以免營養不良使得寶寶更加精神不振,重點在於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況,並且三餐定時定量,可以儘量選擇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另一方面,因爲發燒後會出現大量流汗,有可能引起脫水使電解質失衡,大人必須適時補充適量的電解質水,一歲以下的幼兒建議購買坊間屬於寶寶專用的電解質水較爲妥善,必要時可使用靜脈點滴注射來補充水份,避免發生脫水的情形。

但若是因爲腸胃炎引起的吸收狀況較差,才需要注意食物飲食的調整,生病初期應避免給予奶類,這是因爲腸胃炎引起腸胃吸收較差,若吃進高濃度物質,腸胃無法吸收,反而會造成腸胃的負擔。而寶寶若仍是喝奶的階段,可選擇無乳糖的奶粉,喝母乳者正常餵哺,持續提供寶寶充足的營養,照顧者應視寶寶的狀況,做食物上質與量的調整,避免過於油膩的東西,適時選擇白稀飯、白土司等食物。

居家照顧

王壯銘主任提醒,大人要隨時注意與觀察嬰兒的活動能力及食慾變化,是否出現嗜睡、持續嘔吐,精神不振,食慾差吃不下東西,面無表情等狀況,一定要給醫生診斷治療,尤其是三個月以內的小嬰兒,更需特別注意。

這是因爲生病時的孩子反應都很直接,在兒科門診中有一個祕訣:「孩子會笑時,大概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因此,醫師在看病時都會藉故跟孩子玩一玩,趁機在互動中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但另一方面,燒退後若是精神仍是非常不好也需要小心注意,可能是併發其他肺炎或是嚴重的感染疾病,在孩子的抵抗力相對差的情況下,病程的變化非常快速,要格外謹慎。

結語

王壯銘主任最後要提醒各爲家長,發燒是一個疾病的徵象,像是人體的警示作用,而不是利用發燒作爲孩子健康狀況的標準評斷,不要一股腦兒地找方法降溫,忽略小兒發燒背後的真正病因表現。

若是測量溫度發現孩子沒有發燒,但活動力或是精神狀況明顯變差,同時需要謹慎觀察。另外,除了常見的發燒症狀,低體溫也同樣危險,通常35度以下就必須格外注意,若是一下子散熱過多,體積小被細菌病毒弄到病懨懨的,反而會出現低體溫,沒有辦法產熱,因此嬰幼的低體溫一定要非常的小心,跟高體溫一樣的危險喔!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