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孩子每個月都生病,是體質弱嗎?

孩子每個月都生病,是體質弱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常見症狀裏發現不常見的疾病,避免思維慣性!

孩子每個月都生病,是體質弱嗎?

編者按

「小兒科,大病例」是醫學界兒科頻道推出的全新病例學習模式,以嚴密的醫學邏輯思維,對病例進行層層剖析、刨根究底,帶你逐漸接近疾病背後的「真兇」。每一層分析到了轉折點,通過提出一個問題讓讀者解答,然後再進入下一層次的推理和思辨。通過這種「問題導向模式」的病例學習,讓讀者零距離接近臨牀實例,讓讀者養成「學院派」臨牀思維,相信將對臨牀大有裨益。

溫馨提示:全文5200字,閱讀需要8-10分鐘。

小峯是個7歲的小男孩,最近又生病了。

奶奶說小峯體質弱、抵抗力不好,經常生病。從4歲開始經常生病,一開始是兩個月發燒一次,後來越來越頻繁,到現在很規律,基本上每個月發燒一次。每次去看醫生,都說是“喉嚨發炎”,每次都要3天到1周纔會好。

翻閱病例,每次生病時主要是發熱,其他症狀不多,而診斷基本都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和“急性咽炎”等。

雖然都是上呼吸道感染,但是病例裏主要提到發熱,很少有咳嗽、流涕、鼻塞,倒是查體裏經常有提到扁桃體腫大、白色分泌物、膿性分泌物等,偶爾有提到頸部淋巴結腫大。

輔助檢查方面,經常有白細胞增高,CRP升高;當診斷化膿性扁桃體炎時,曾有一次查出鏈球菌培養陽性。

家長說,每次生病去看病,吃藥了也是要三五天才會好。

1.根據上述資料,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發燒、扁桃體腫大,有時候有膿性分泌物,血WBC及CRP升高,這是典型的扁桃體炎表現;

B.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有WBC和CRP升高,提示細菌感染,應該使用抗生素治療;

C.鏈球菌培養陽性,是鑑定是否細菌感染的金標準,若陽性則需給予抗生素治療;

D.鏈球菌感染,傳染性強,還可能導致猩紅熱和腎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升高就表示細菌感染嗎?( )

是急性時相反應最主要、最靈敏的標誌物之一;

B.當細菌感染時,CRP明顯升高,但不能說CRP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C.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等病毒感染,也可能出現WBC和CRP升高;

D.川崎病、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等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現CRP升高。

3.急性扁桃體炎時,如何判別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

A.要結合症狀、體徵、輔助檢查及可能的診斷,4個方面綜合判斷;

B.如果單純發熱伴有扁桃體腫大及膿性分泌物,則可能細菌感染;

C.如果流涕、鼻塞等呼吸道卡他症狀明顯,則更傾向於病毒感染;

D.觀察扁桃體形態,如果是紅腫而無滲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E.如果有滲出,白色分泌物、膿液,則更傾向於細菌感染,但需要排除特定病毒感染,如EB病毒。

關於發熱查因,臨牀診治有時候非常困難,但也絕非沒有規律可尋。

對於病程短的患者,如果有明顯的感染竈定位,且數天後能恢復,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去深究到底是哪一種感染,或者什麼疾病,反正患者康復了就算了。病程一週內,屬於急性病程,多見於感染性疾病,很多時候我們也沒必要去區分感染類型。

而對於長期發熱或不明原因發熱,我們至少會從兩個方面考慮:

(1)疾病性質:發熱最常見的病因是感染性,其次是腫瘤性和免疫性。

(2)如果是感染性,我們還需要考慮感染類別和感染竈。

對於小峯來說,病程短,我們理所當然會先考慮感染性疾病。從感染部位來講,每次均有扁桃體炎或咽炎,則病竈定位上呼吸道;從感染類別講,上呼吸道感染,絕大多數是病毒感染,只有少部分是細菌感染。

但是,小峯每次發熱都有WBC和CRP升高,而且有時候伴有扁桃體膿性分泌物及咽拭子提示鏈球菌感染,似乎又更傾向於細菌感染。然而,家長說每次生病都要三五天才會好,不管有沒有吃藥、有沒有使用抗生素,從這一點來說似乎又不支持細菌感染。

而且,如果患兒每次生病,只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每次又恰好是細菌感染,這也太背了吧。畢竟,從醫學角度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數是病毒感染,可以佔到八九成。

4.A羣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與哪些兒科疾病相關?( )

A.急性扁桃體炎;

B.猩紅熱;

C.急性腎小球腎炎;

D.舞蹈病;

E.風溼性心臟病。

小峯每次生病,都會有白細胞和CRP升高,醫生都會處方抗生素,但都是要發燒三五天才會好,有時候甚至會發燒一週。

既往史方面也有一定特殊性:小峯每次都是口腔潰瘍一兩天,隨後就會出現發熱,而且發熱時常伴有腹痛(與飲食無關、不劇烈)。

根據上面的資料,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

(1)每次生病,無論吃藥與否,病程差不多都在3-7天;

(2)雖然像細菌感染,但是對抗生素治療似乎無反應;

(3)每次起病,都是先出現口腔潰瘍,以發熱爲主要表現,其他呼吸道卡他症狀不明顯;

(4)每個月都生病一次;

(5)兩次生病之間無異常。

其實,這個病例到這裏,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但是,當我們在看門診的時候,時間很短,家長往往只會說這次生病的情況,頂多說一句“我小孩子抵抗力不好,每個月都要生病”。這句話我們似乎聽到過很多次,以至於已經產生免疫。門診短暫的時間裏,很難快速總結出疾病規律、過多瞭解既往情況及發現蹊蹺的地方。

臨牀上有些少見的疾病,經常會被漏診、誤診,爲什麼呢?不只是因爲知識儲備不夠,更多時候是因爲我們思維慣性、沒有多留個心眼。

怎麼從常見症狀裏發現一些不常見的疾病,避免思維慣性呢?我認爲,最重要的是經常思考一個問題:這個病例和既往見到的有什麼不同,有沒有什麼地方是有蹊蹺的。暗流涌動必有水,事有反常必爲妖。蹊蹺的地方,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發現,上面的資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在於:雖然急性病程更多時候考慮感染性疾病,但是每個月規律出現發熱,且發熱之前都有口腔潰瘍,這不就是典型的“週期性發熱”嗎?

週期性發熱,屬於自身炎症性疾病,其特點是出現看起來無誘因的炎症發作(如,沒有呼吸道前驅症狀),不伴有自身抗體或自身反應性T細胞水平升高。週期性發熱包括不常見感染(準確稱迴歸熱)、惡性腫瘤、癌前狀態(Schnitzler綜合徵)、週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全身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sJIA)、成人期發作的Still病(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 AOSD)、家族性地中海熱、TNF受體-1相關的週期性綜合徵、高免疫球蛋白D綜合徵和隱熱蛋白相關週期綜合徵等。

如果患兒生長髮育正常,生病也沒有影響發育,且無已知遺傳缺陷疾病,最常見的是兒童週期性發熱-阿弗他潰瘍-咽炎及淋巴結炎(Periodic Fever, Aphthous stomatitis, Pharyngitis, and Adenopathy, PFAPA綜合徵)。儘管上述其他疾病也屬於週期性發熱綜合徵,但是除了PFAPA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發熱都爲發作性和複發性,而非真正的週期性。

5.迴歸熱與週期性發熱在名稱上相似,關於迴歸熱說法正確的是?( )

A.迴歸熱主要由於迴歸熱螺旋體經蟲媒傳播所致;

B.迴歸熱常表現爲週期性高熱,伴全身疼痛、肝脾腫大及出血傾向;

C.迴歸熱分爲流行性迴歸熱與地方性迴歸熱;

D.迴歸熱屬於傳染性疾病,需要隔離治療;

E.免疫性迴歸熱,最常見的疾病是週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該病與PFAPA綜合徵高度相似,鑑別點在於發熱時粒細胞是否降低。

那麼,小峯是PFAPA綜合徵嗎?我們不妨來看一下PFAPA綜合徵有哪些臨牀表現。

PFAPA綜合徵表現爲週期性發熱伴阿弗他潰瘍、咽炎伴扁桃體炎滲出及淋巴結腫大。

■ 發熱:可能在發熱前一天,出現不適、易激惹、咽痛及阿弗他口腔潰瘍等前驅症狀。發熱多表現爲高熱,持續時間多在一週以內。

■ 阿弗他潰瘍:40%-70%會在發作間期發生阿弗他潰瘍,有時候可能潰瘍較小,容易被忽略。

■ 咽炎和淋巴結腫大:發熱時伴有扁桃體滲出的咽炎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

■ 其他:美國註冊登記系統及報道中,45%-60%患兒報告存在腹痛,此外有73%有頭痛和63%表現出肌痛。腹痛並非PFAPA的特徵性症狀,且從未嚴重到需要外科干預的程度。

小峯近2年,每個月規律發熱一次,每次發熱前一兩天都會出現口腔潰瘍,發熱時有咽炎或扁桃體炎,淋巴結腫大病例資料中有時提到,而且伴有腹痛。也就是說,小峯的臨牀表現似乎符合PFAPA綜合徵。

實驗室檢查方面,PFAPA綜合徵也有一定特點。即,發作期表現爲WBC、CRP和ESR明顯升高,但是發作間期檢查完全正常(注:發作間期也升高要考慮其他疾病)。此外,前降鈣素濃度在發作期正常,該表現可能是PFAPA患者所特有的。小峯的輔助檢查方面,也符合PFAPA綜合徵。

在發現該病之前,該病經常被診治爲扁桃體炎。在美國相關的隊列研究中,284例咽拭子培養中有28例檢出A羣鏈球菌,但是這可能提示良性的攜帶狀態,因爲抗生素治療無效。

PFAPA綜合徵怎麼診斷呢?

任何年齡的患者,只有當存在所有以下表現時,才能診斷PFAPA綜合徵:

■ 記錄到3次以上發熱,每次持續時間不超過7天,且發作間隔固定。個體而言,兩次發作間隔時間相同;不同個體而言,間隔時間長短不一,約3-6周,且每次發作的症狀也相同。

■ 患者存在咽炎和壓痛性頸部淋巴結腫大或阿弗他潰瘍。

■ 生長參數和發育情況正常,健康狀況良好,發作間期無症狀和實驗室指標異常;

■ 單劑口服潑尼鬆2mg/kg(最大劑量60mg)或倍他米鬆0.3mg/kg(最大劑量9mg)可快速緩解症狀。

由於扁桃體滲出並不總是出現在發病的第1日,有時甚至到第5-7日纔出現,因此PFAPA經常被漏診或延遲診斷。在這種情況下,推薦每日進行咽部檢查,直到發熱的最後一日。

PFAPA綜合徵對糖皮質激素治療十分敏感,大部分病例都在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後數小時至一天內熱退、咽炎緩解,這種對治療的反應有助於鑑別PFAPA與其他遺傳性自身炎症週期性發熱綜合徵,可作爲PFAPA的診斷標準。

除了滿足以上標準之外,應評估患者有無下列表現,因爲它們中任何一種情況都可以排除PFAPA綜合徵的診斷:

■ 中性粒細胞減少——如果發作前短期內或發作期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提示週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又稱“週期性造血”),該病與PFAPA最相似。

■ 其他典型症狀——PFAPA發作的症狀較爲固定,極易被看護者識別。如果大多數發作存在下列症狀,應考慮其他診斷:咳嗽、鼻卡他、嚴重腹痛、嚴重腹瀉、皮疹、關節炎或神經肌肉症狀。

■ 發作間期急性期反應物升高——如果實驗室檢查發現急性期蛋白反應持續升高(如,ESR或CRP升高),提示爲間歇性發作的慢性疾病,而不是真正的週期性疾病。

■ 反覆發熱的家族史——如果患者有周期性發熱的家族史,應評估其是否爲某種遺傳性自身炎症綜合徵。

對於本文案例而言,小峯的符合PFAPA綜合徵的臨牀表現,符合診斷標準的前三條,第四條診斷標準尚未得到驗證(考慮到本病時,患兒已熱退,未用激素),且沒有排除標準的情況。但是,仍有三點疑問:

(1)小峯雖然起病在4歲多,但是本次發病已經7歲;

(2)由於初次考慮本病,尚未啓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小峯已經熱退,無法驗證疾病對激素的反應;

(3)口腔潰瘍較多、面積較大和持續時間長,且本次發熱時間已經超過一週。

首先,就發病年齡而言,PFAPA綜合徵通常始於2-5歲,大多數患者在10歲前會停止發作。小峯4歲多開始發病,目前7歲,符合發病起止年齡特點。其次,在考慮PFAPA綜合徵而決定使用激素時,小峯已熱退,這點只能在後續隨訪中驗證。最後,既往報道,PFAPA口腔潰瘍通常較小,有時候甚至不容易被發現,且發熱時間多在1周內,這一點來說小峯並不符合PFAPA綜合徵。

循證醫學強調,對於PFAPA綜合徵而言,必須嚴格遵守診斷標準。

爲了強調遵守診斷標準的重要性,Up To Date特別舉了個例子:

一例患兒在8歲時,因間期不固定的反覆發熱發作伴阿弗他潰瘍、咽炎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被診斷爲PFAPA綜合徵,該患兒在進行扁桃體切除術後,明顯緩解。然而成年後,除咽炎和口腔潰瘍外,他還有包括結膜炎、肌痛、側腰痛和腹痛在內的病情發作。這些發作持續了1-2周。他在22歲時通過遺傳學分析被診斷爲TNF受體-1相關性週期性綜合徵(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1 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 TRAPS)。

正如該啓示性病例報告的編者評論所言,該患者兒童時期的發作既無週期性,也非短病程,而週期性和短病程都是PFAPA發作的特徵性表現。

雖然既往近2年的時間裏,小峯的其他發作期的特徵均符合PFAPA綜合徵,但這一次發作並不相符,應引起重視,先不急着下診斷,在後期的隨訪中再次驗證和討論。目前來說,最符合本病例的週期性發熱綜合徵是PFAPA,但正確與否,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週期性發熱綜合徵爲自身炎症性綜合徵,多爲單基因遺傳,但PFAPA綜合徵的遺傳基礎、模式尚不明確,甚至既往研究已下結論:週期性發熱的已知單基因病因作爲PFAPA綜合徵病因的可能已被排除。

一項針對14個家族68個個體的綜合性遺傳學研究未能發現任何遺傳模式。外顯子組測序未能發現所有患者共有的基因突變。

一項納入了1200例PFAPA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中,僅5個家族報道了兄弟姐妹2人同患PFAPA的情況,全外顯子測序同樣未能發現相關變異。

總之,這些結果表明:PFAPA由多疾病基因變異的寡基因遺傳或複雜遺傳及/或非遺傳性因素(如,共同環境暴露)導致。尚需進一步闡明此類患者及其親屬的遺傳學及炎症情況。

2020年6月,發表在PNAS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PFAPA綜合徵的遺傳易感性變異,研究發現PFAPA與白塞氏病、複發性口腔潰瘍有共同的風險位點,包括IL12A、STAT4、IL10和CCR1-CCR3,因此他們建議將這一類疾病稱爲白塞氏譜系障礙。

實際上,許多風溼免疫病並非總是表現出爲現有分類的其中的一種,對於個體而言,很多時候還真是說不清楚究竟是哪一種。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溼免疫科創始人——楊岫巖教授,曾在其個人微信公衆號發表一篇推文,標題爲“克羅恩病or腸道白塞病:有些病例難以分得清楚!”。

文章寫了個特殊的案例,十幾年的“難治性克羅恩病”,反覆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欠佳,從北到南無數次入住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多次手術治療又復發,數次“死裏逃生”危重病被挽回生命,可是無法獲得疾病的緩解。

楊教授指出:白塞氏病是以常發口腔潰瘍爲特徵,也可以累及腸道;克羅恩病以腸道潰瘍爲特徵,也可以出現口腔潰瘍。雖然在腸鏡、病理描述會有一些區別,但二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特徵性的界限。因此,這一類患者經常會遊走於消化科和風溼免疫科之間。

對於上述病例,楊教授並沒有糾結於區分究竟是克羅恩病還是腸道白塞病,而是根據患者機體的免疫和疾病狀態給予治療,病情得到顯著的緩解。

就我們這次討論的病例而言,可以定性爲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週期性發熱綜合徵,但是具體屬於哪一種,目前尚無法下結論。他可能處於某一種免疫狀態,而時間是最好的解藥。在真相解開之前,我們不必急着下結論;在海上漂泊的小船,有了指南針,就不怕迷失方向。

曾看到一句話,“兒科最好的藥方是觀察和隨訪”,筆者深以爲然。

參考文獻:

ana Manthiram et on genetic susceptibility loci link PFAPA syndrome, Beh?et’s disease, and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2020 Jun 23;117(25):14405-14411.

s://

to date,2020,有關“伴有阿弗他口炎、咽炎及淋巴結炎的週期性發熱(PFAPA綜合徵)”和“週期性發熱綜合徵與其他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概述”的專題論述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