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面對“男孩尷尬”,只訴諸設施不是辦法

面對“男孩尷尬”,只訴諸設施不是辦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都是十多歲的,長得人高馬大。這些男孩子還和女性一起洗澡……”

面對“男孩尷尬”,只訴諸設施不是辦法

原標題:面對“男孩尷尬”,只訴諸設施不是辦法

“我們這兒的游泳館更衣室每天都有女性帶兒子進來,不止一個!都是十多歲的,長得人高馬大。這些男孩子還和女性一起洗澡……”

日前,一位女士發的這則網文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引發持續熱議。這件事與前不久引發熱議的“女性帶兒子上女廁”的現象相比,既相似也差別明顯:目的上,一個是解決生理需求的“不得已”,一個是主動的親子鍛鍊活動;程度上,這事兒對他人造成的不適感要強得多。如果說商場、景點增設親子廁所可以有效緩解第一種尷尬,這個辦法卻很難被移植到游泳館——技術上、空間上、操作上都難。接連出現的“男孩尷尬”現象似乎在提示我們,過多埋怨設施不到位,恐怕不是根本的出路。治本之策,還是要聚焦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這個核心點,致力於保護和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提高其自理能力。而要做到這些,就得提及一個關鍵詞:界限感。

必要的界限感,對構建健康親子關係不可或缺。父母與子女是最近的血親,在至親之間倡導界限感,是否有違情理?不然。研究表明,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主體意識,接下來,性別意識也會萌生。有專家建議,孩子從三四歲起就該嘗試獨立洗澡;“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針對三歲至六歲男女兒童的不同特點,心理學家武志紅這樣建議。即使在同性親子之間,隨着孩子年齡增長,身體上完全的“親密無間”也是不可取的。親子之間的親密無間,應該體現在感情上,而不是身體上、心理上、能力上。“我媽說我們可以看個電影了、我媽說你人挺好的、我媽說……”無論網上還是現實中,這樣的“媽寶”相親橋段都屢見不鮮。這也提醒人們,過度“共生”的親子關係,將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構成很大阻礙。

適當的界限感,對構建良性人際關係至關重要。如果說愛與尊重在健康的家庭關係中缺一不可,那麼,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對於孩子日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就顯得尤爲重要了。無論走進學校還是步入社會,人際間的正常關係必須靠規則維繫。包括法律在內的規則,意義即在“定分止爭”,其中的關鍵,則在於界限。無論是性別界限還是身體、物品等方面的界限,都需要根據兒童成長的規律認真培養。從小缺乏必要界限感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獨立意識、界限感欠缺的問題:要麼冒犯了他人而理直氣壯,要麼受到冒犯卻忍氣吞聲,甚至還可能是兩種偏差交錯出現。媽媽帶十來歲的兒子進女更衣室,不但冒犯了他人,對自己的孩子更是無形的傷害。在被指責時,這位媽媽甚至說出“就你金貴怕看”這樣出格的話。帶孩子游泳,初衷當然是爲了孩子健康成長,但這樣的“插曲”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有多嚴重,不知這位家長考慮過沒有。

希望孩子自愛又能愛人,自尊又能尊重人,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自理能力和團隊精神,而家長,是第一責任人。

當然,解決“男孩尷尬”,從設施、服務等方面進行完善也非常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裏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事事如意,孩子將來總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作爲家長,總不可能陪伴、幫助孩子一輩子,與其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實不如致力於培養孩子的內在素質和能力,因爲這些是伴他一生的。古人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您說呢?(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柴春元)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