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如何給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做撫觸呢?

如何給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做撫觸呢?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每個年齡段學會的東西都不一樣,比如什麼時候會爬了,什麼時候會說話了,什麼時候會走路了,寶寶在學這些的時候家長應該怎樣照顧寶寶呢?

撫觸對於寶寶來說就像食物一樣必不可少,寶寶們都喜歡接受父母的撫觸,因爲它是父母和寶寶最好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讓寶寶感受到愉悅的一種生命體驗。(陪伴寶寶,除了說話唱歌,爸爸媽媽還可以這樣做!)

如何給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做撫觸呢?

給寶寶做撫觸的好處我們都已經瞭解了,可是小寶寶一直睡覺怎麼吧?寶寶翻來翻去怎麼辦?寶寶爬走了怎麼辦?學齡期的寶寶說不要怎麼辦?

我們今天來聊一聊如何給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做撫觸。

新生兒

新生兒期,由於寶寶的原始反射依然存在,我們需要了解不同的原始反射的意義、引發的原因及寶寶的反應狀態,並且將它們同寶寶給我們發出來的線索區分開。我們這時更多的是使用緊密環抱法以及靜置撫觸法。這樣可以幫助爸爸媽媽與小寶寶做好開始接受撫觸的準備,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容易不安的寶寶和高需求的寶寶,用這樣的撫觸可以傳遞愛、溫暖、安全感及舒適感

滿月後至翻身期

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堅持給寶寶做撫觸,那麼滿月的寶寶已經開始享受撫觸,我們每次可以從寶寶最喜歡的部位開始做撫觸,嘗試給寶寶做全套撫觸了。同時開始他會使用不同的線索(眼神、臉部表情、聲音、肢體語言等)告訴你他希望繼續撫觸或者說想要停止了。

他的動作開始變得協調起來,撫觸時也會吃自己的手了。我們需要對寶寶發出的線索有所瞭解,並且知道這是寶寶和我們溝通的方式,理解寶寶發出的線索,聽懂寶寶說的話。

翻身期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他們已經開始享受全套的撫觸了。他們的身體已經開始有了自主的運動意識,可是有時還做不到不免有些小情緒,有的寶寶可能還有腸脹氣和出牙的情況,撫觸可以增強他們的肌肉運動能力和靈活性,舒緩腸脹氣和出牙的疼痛、刺激感覺統合和前庭平衡能力,安撫他們的情緒。

在撫觸的過程中,如果寶寶想翻身,那就讓他們翻吧,在這個時候的寶寶通常都很喜歡趴着,有時喜歡把頭仰起來,四肢張開,因此也非常適合做背部的撫觸。寶寶還會喜歡啃東西,可能有時候會吃自己的腳丫,也不必太過於干涉,需要注意的是讓寶寶自己去探索學習運動方式,在撫觸的過程中我們更多去順應寶寶的各種姿勢,而不是一定要讓寶寶擺成某一個姿勢。

爬行期

現在的寶寶已經開始自主運動了,他們會朝着各個方向去翻身、爬行,甚至開始自己坐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開始學會自己轉變爲坐姿,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把寶寶擺成坐姿。按照大運動的發展規律,寶寶應該是先爬後坐,當他的肌肉能力已經穩定增強的時候,自然就能夠坐得很穩,同時很直了。

很多寶寶喜歡爬到你的腿上或者身上來,你可以按照他們喜歡的姿勢自由的選擇撫觸的形式與手法。可以配合歌曲與童謠,也可以適當的提供軟質的玩具和布書來維持他們的注意力,可以試着在洗澡的時候撫觸,還可以讓寶寶坐在你腿上撫觸,這樣他們可以看到撫觸的過程會更加感興趣。當然現在的寶寶可能會更加的喜歡從你的手裏爬走。

學步期

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開始學習走路了,他們開始通過自發的運動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注意力會被新發現所吸引,所以寶寶們都不滿足於呆在那裏被撫觸了,相對於白天的時間,已經活動了一天,發現了很多的新鮮事物,已經開始有些疲憊的時候,他們更加的喜歡在傍晚或者洗澡之後被好好的撫觸,享受一下放鬆以及和爸爸媽媽的親密時光。

當然撫觸之前應當徵求寶寶的意願,這個時候的寶寶可能會拒絕某些部位的撫觸,因此我們可在徵詢同意的時候可以問他們想要被撫觸的部位如“寶寶想撫觸腿還是手呢?”,而避免他們回答常常是脫口而出的“不”。

幼兒期(2歲以上)

嬰兒期的寶寶學習面對世界、學習各種運動方式接受各種感官刺激。而到了幼兒期的寶寶更多的應該開始學習安靜、學習放鬆以及集中注意力,因此撫觸時着重於寶寶內心的發展,而不是像嬰兒期那樣更加着重於體能的發展,因此應當注意使用有放鬆效果的撫觸方式,幫助寶寶安靜下來,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兩歲以後的寶寶已經開始學習學習說話了,也會開始表達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可以讓他們來選擇願意接受撫觸的部位;可以給寶寶一邊撫觸一邊唱兒歌或者童謠,喚醒他的感官;可以邊撫觸邊給寶寶講故事或者讓寶寶來講故事;也可以教大寶寶給弟弟妹妹做撫觸了。注意隨着寶寶的手腳增長,撫觸的手法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撫觸是寶寶與爸爸媽媽最幸福的時光,在撫觸的過程中,寶寶來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會被愛、溫柔與安全感所取代,寶寶會對爸爸媽媽做出的每一個表情都給予積極的響應,也會增強寶寶的信心、責任感與成就感,因此只要你們願意,撫觸是可以一直伴隨下去的你們之間的親密鏈接。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