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寶寶積食會引起各種症狀嗎?該怎麼辦?

寶寶積食會引起各種症狀嗎?該怎麼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積食是指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是指小兒乳食過量,損傷脾胃,使乳食停滯於中焦所形成的胃腸疾患。那麼有關於積食會引起的各種症狀是不是真的?積食又該怎麼辦呢?

寶寶積食會引起各種症狀嗎?該怎麼辦?

積食引起咳嗽?

咳嗽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其實就是普通感冒常見症狀。另外有一些咳嗽是完全正常的:比如寶寶早上起牀有幾聲輕咳,是清理晚上寄存在呼吸道的粘液;冬天外出時冷空氣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刺激性咳嗽。

如果家裏的空氣狀況比較糟,有煙、灰塵、蚊香之類的刺激了寶寶的呼吸道,同樣會導致咳嗽。

所以咳嗽的原因有很多。但積食引起咳嗽?emm…… 如果真要說消化不良引起咳嗽,倒是有一種情況:胃食管反流病,食物+胃酸反上來進入食管容易嗆到而咳嗽,同時可伴有反酸、噯氣和胸骨後燒灼感,小嬰兒還容易嘔吐、睡不好。

其實,咳嗽是人體在進行自我防禦呢,對寶寶身體是有好處的。它是保護喉嚨和呼吸道清潔的重要途徑,幫助排出分泌物、異物等。不必一看到寶寶咳幾聲就擔心的不得了,甚至覺得寶寶一定是積食了,不敢給吃東西了。

積食引起發燒?

不消化的食物囤積在體內產熱,且熱量散不去,然後導致發燒?

But別忘了,身體會自己調節體溫的呀。雖然說吃完飯後,人體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的確會讓體溫有略微升高,但也是正常範圍內的波動。

而發燒通常是因爲身體受到病毒、細菌等致病因子的感染,爲了抵禦這些敵人,身體頑強抗爭,使體溫病理性升高。

如果寶寶持續發燒,媽媽們更應該去思考是不是吃的東西不衛生?手沒洗乾淨?諸如此類的導致寶寶受細菌or病菌襲擊了。

積食引起便祕?

“積食引起便祕”好像聽起來特別順啊。的確,便祕跟飲食密切相關,比如喝奶粉比母乳餵養容易便祕,輔食如果總吃白米、麪條這些太精細的東西,不吃粗糧果蔬,也容易便祕。不過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調整飲食、多喝水、多運動來改善的。

偶爾一兩次便祕不打緊,如果連續3次以上建議看一下醫生。有些便祕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腸道菌羣失調、排便訓練不恰當及精神緊張等原因,不要因爲覺得是積食,少吃點就沒事了,這樣反而耽誤正確治療。

積食引起口臭?

如果有胃食管反流病,容易嘔吐反酸,嘴巴可能就會有酸臭味。

如果沒有食物反上來,口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口腔衛生沒做到位,細菌產生臭味氣體,或者口腔太過乾燥。

不要都歸咎於積食好不!積食要忙不過來了。

積食引起舌苔厚?

寶寶舌頭上會覆蓋一層白白的舌苔,挺正常的。這層東西,是脫落上皮細胞、唾液、細菌、食物殘屑(比如奶漬)、滲出白細胞等共同組成的。

口腔有一定自淨能力,再加上注意給寶寶清潔口腔(小寶寶用乾淨溼潤的棉籤、棉球輕輕擦拭舌頭;大寶寶刷牙同時別忘記刷小舌頭),或者吃完食物,喝一口水漱漱口,都有助於去除口腔的細菌、食物殘屑等。

有時候舌苔厚,除了可能是因爲口腔衛生習慣差、唾液分泌減少,還可能是因爲受細菌、真菌感染而患了一些口腔疾病,比如鵝口瘡、口腔扁平苔蘚等,那需要去看看醫生。而不是想着,寶寶又積食了,還該不該給ta吃東西呢?

小兒推拿

推拿無非就是種物理治療,給寶寶推推也許能讓身體舒服一些,但若指望提提背、揉揉穴位就能解決消化不良的問題,就算了吧。

萬一碰上什麼不靠譜的醫生or推拿師,指不定還把寶寶“推”傷了呢。

當然,說句題外話,如果是便祕,順時針揉肚子對一些寶寶來說可能的確有一定作用。

吃健胃消食片

健胃消食片裏往往會含有山楂這類被普遍認爲助消化的東西,它對食物消化到底有沒有幫助還沒有明確的定論。但糕媽是不建議給寶寶吃這些藥的。各種健胃消食片裏往往都含有一些中藥成分,中藥成分複雜且不明確,副作用也不明,給寶寶吃是真的不合適。還記不記得前段時間就有好幾款中成藥被國家禁止給孩子用了呢。

糕媽想告訴你們,對於容易消化不良的寶寶,你們還是要正常的給寶寶吃各種健康的、營養均衡的食物,穀物、奶、肉、魚、蛋、果蔬都應該吃,只是可以做的更細膩、更好消化一些。比如有媽媽糾結於寶寶“積食”了能不能吃牛肉啊?那可以做成肉泥、丸子啊,而不是直接就不給吃肉肉了。

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些:

1、不要吃太多、太快;

2、少吃高糖、油膩、辛辣、味道比較刺激的食物,比如糕點、冰淇淋、糖果、較肥的肉、油炸食品、辣椒等;

3、多給寶寶提供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比如粗糧、果蔬類;

4、不要給寶寶穿過緊的衣物,尤其是吃飯時;

5、吃完東西后,不要讓寶寶過早躺着或運動;

6、適當吃點益生菌可能會有幫助。

最後,糕媽還是想說,希望媽媽們能更科學對待寶寶的每一個症狀哦,給寶寶正確的護理。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對待,甚至使用偏方哦。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