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皮膚五官 > 冬季:謹防寶寶這4種皮膚疾病

冬季:謹防寶寶這4種皮膚疾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小寶寶來說,進入嚴冬,比較容易患一些皮膚疾病,特別是本文中要提到的4種皮膚疾病,是家長朋友在冬季要提早預防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分別是哪4種皮膚疾病吧。

冬季:謹防寶寶這4種皮膚疾病

冬季:謹防寶寶這4種皮膚疾病

  1凍瘡

 原因:凍瘡是孩子過度暴露於寒冷及高溼度環境所致。凍瘡的發生與遺傳相關,具有體質的易感性,常常出現在手足和耳部。當孩子穿着過少,在室外玩耍的時間過長,手套、鞋或襪子溼了沒有及時更換,衣服、鞋太緊導致血液循環不暢時,都容易誘發凍瘡。凍瘡的典型表現是:孩子的手腳冰冷,手指、手掌側緣、足趾、足跟、足外側緣或耳廓等部位出現一塊塊的紫紅色水腫性斑塊,有瘙癢、灼熱或疼痛的感覺,受熱後瘙癢加劇。

 特點:治療凍瘡以活血化淤爲主,可以用中藥紅花、桑葉、甘草各12 克煎水外洗,每天2 次,然後外用凍瘡膏。如果局部皮膚破潰則有繼發感染的可能,可以外用一些抗生素藥膏,如莫匹羅星軟膏。

 對策:出門前,檢查一下孩子的帽子及手套是否戴好。同時還要摸一摸孩子的內衣、鞋墊及襪子是否潮溼。如果溼了,要及時更換,因爲潮溼會加快、加重寒冷引起的損傷。秋冬季孩子的衣服要寬鬆一些,因爲空氣具有隔離作用,可以防止體表熱量的喪失,所以衣服與身體之間要有一定的空隙,以利於保暖。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室外溫度低於0℃時。

  2皴裂

  原因:寶寶的皮膚含水較高,特別是3 歲以下的小寶寶,皮膚含水量明顯高於成年人,如遇寒風刺激,又不加以適當保護,皮膚很容易因爲失水而導致皴裂,小臉蛋或手背皮膚出現紅斑,表面有細小皮屑,輕時不痛不癢,嚴重時寶寶會感到疼痛。

  特點:如果皴裂較輕,只需給寶寶抹一些保溼潤膚霜,別再讓皮膚繼續失水就行了。嚴重時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外用一些糖皮質激素類藥膏。

對策:皴裂與皮膚失水有關,所以護理要點爲防止皮膚水分丟失。給寶寶洗完手和臉後要儘快擦乾,擦乾前要避免冷風直吹。擦乾後,別忘了馬上抹上一層保溼潤膚霜,以防止皮膚失水。

  3舌舔皮炎

原因:秋冬季空氣乾燥,如果孩子喝水少,體內缺乏維生素或飲食不均衡導致內熱時,嘴脣就很容易乾裂。一旦嘴脣乾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用舌頭去舔。經常舔嘴脣,會舔掉皮膚表面的保護層,導致皮膚失水。越幹越舔、越舔越幹,最終會導致嘴脣和口周皮膚出現炎症。舌舔皮炎主要侷限於脣黏膜和口周皮膚,輕時表現爲紅斑、水腫、乾燥和鱗屑,重時可以出現糜爛、滲出和結痂。

  特點:如果孩子嘴脣很乾,可以塗一些兒童專用脣膏。如果嘴脣已經出現裂口和疼痛,可以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並在醫生指導下外用副作用比較小的糖皮質激素類藥膏。

醫生提醒:在孩子衣服的小口袋裏放上一支金黴素眼膏,告訴孩子覺得嘴脣乾時可以隨時掏出金黴素眼膏來塗抹。金黴素眼膏滋潤性很強,能有效緩解口脣的乾燥和不適。

 對策:孩子反覆舔吮口脣,大多數是不良習慣,少數與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有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會使病情加重。發病期間,飲食以清淡爲宜,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別吃太多的肉,以免“上火”。可以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和鋅。每次飯後和吃完水果以後,教給孩子要及時用清水洗一洗口周皮膚,以減少菜湯和果汁對皮膚的刺激。颳風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在戶外玩太長時間。

  4特應性皮炎(溼疹)

 原因:秋冬季是特應性皮炎的高發季節,其中明確的加重因素就是乾燥。特應性皮炎最好發於寶寶的面部、頭皮及耳根部,表現爲對稱性紅斑、針頭大小紅色丘疹、鱗屑,甚至出現紅腫、小水皰、糜爛及滲出。嚴重時軀幹、四肢、手足背、乳頭甚至口脣部均可受累。

 特點:如果皮疹部位流水糜爛,要用3%硼酸水冷敷,每天3 次,每次20 ~ 30 分鐘。冷敷可以很快減輕皮膚的水腫和滲出。冷敷後,局部可以配合外用氧化鋅軟膏。滲出減少後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外用副作用相對較小的糖皮質激素類藥膏,病情好轉後及時停用。2 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外用0.03%他克莫司霜或1%吡美莫司軟膏,這兩種藥膏是目前比較新的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外用藥膏,成分是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不是激素,可以長期使用,而且對預防復發有一定的作用。

 對策:特異性皮炎的寶寶由於遺傳的皮膚脂質異常,皮膚異常乾燥和粗糙,秋冬季更爲明顯。過分乾燥的皮膚屏障作用差,皮膚更敏感,容易引起過敏,因此保溼、潤膚非常重要。洗澡水溫不要過高;每次洗澡時間最好控制在10 分鐘以內,浴液、香皂每週用1 ~ 2 次即可,否則會加重皮膚乾燥。洗完澡後儘快將保溼潤膚霜均勻塗抹全身,以鎖住皮膚水分。潤膚霜最好早晚各用一次。給寶寶擦潤膚品時別忘了用手揉一揉,讓它充分吸收。如果寶寶同時還在外用藥膏,要先抹藥膏後抹潤膚霜,否則會影響藥物吸收。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