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健康 > 寶寶“越不用腦”,越有創造力?

寶寶“越不用腦”,越有創造力?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多動腦,多創造!”在社會潮流的驅使下,潛能開發、參加各種興趣班、購買N多的遊戲教材。我們下定決心將寶貝的潛能和創造力“發揚光大”。

寶寶“越不用腦”,越有創造力?

之前有個報告《“越不用腦”,越有創造力》,對上面那個已得到高度認同的說法產生了一定的震盪和顛覆!

我們是否犯了善意的錯誤?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父母如何把握“作爲”和“無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心底產生創造的意願並從中得到快樂?

帶着一系列問題,我們走訪了多位專家。

深度訪談:

·羅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心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

“讓曾經腦損傷的人做頓悟的難題,他們比正常人的效率要高。原因在於他們的常規思維被抑制了,他們的思想也就更自由了!”

1個概念

記者:您對創造性思維中的“頓悟”非常有研究,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羅勁:頓悟是一種突發式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類似於我們日常所說的“靈機一動”。爲了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先來猜個謎語:它能搬動巨大的木頭,卻移不動一枚小小的鐵釘。這是什麼?你可能首先會想到起重機之類的東西,但我們的答案是“河流”。在找到“河流”這一答案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需要打破思維的僵局,實現一種頓悟。我們的研究,就是用謎語或者腦筋急轉彎作爲實驗材料,採用腦成像技術,記錄人們在頓悟的一瞬間大腦的活動狀況

2個階段

記者:“少用腦,多創造”這種說法似乎非常具有顛覆性意義。但說實話,也很容易造成誤解。您能否具體解釋一下“少用腦”的含義?

羅勁:實際上,我們的實驗分爲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我們主要關注在頓悟過程中那些興奮的區域,這說明這些區域參與到頓悟的過程中來了。通過實驗,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多動腦,多創造”。

不過,我們發現,在頓悟的一瞬間,有些關鍵腦區不但沒有活動,反而是處在抑制狀態的。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創造力活動可能存在的一個新的原則:少動腦,多創造。當然,這裏所說的少動腦,指的是負責常規思維的那部分腦區。因爲如果這部分腦區持續活動,我們的思維就會沿着一個常規的模式進行下去,非常規腦區的活動就會處於一種不太活躍的狀態。

一位意大利學者作了一項實驗:讓腦損傷患者,尤其是額葉損傷的患者做頓悟的難題,結果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效率竟然比正常人還要高。爲什麼呢?因爲額葉主要負責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常規思維。這部分思維不工作了以後,人的思想反而更自由,也更能夠想出一些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來。

再比如在拆字實驗中,要把“四”字拆出一豎,成爲一個“匹”字,人的枕葉(負責知覺的區域)是要被抑制的。爲什麼要抑制呢?因爲人們把“四”看成“四”是一種高度自動化的過程。只有這個過程被壓制住以後,他才能夠想到新的可能性。

由此,我認爲在大腦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中不一定只有加法,而可能存在減法的原則:在有些情況下,少動腦才能多創造。

3點啓示:

記者:您認爲這樣的研究結論對兒童教育有哪些啓示?

羅勁:我認爲主要有3點。

啓示1:

指令過多會導致思維定勢。其實,我們對孩子的很多所謂的教育都是一種對孩子額葉的強化訓練,或者說是對常規思維的強化訓練的過程。我們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來聽我們講,按照我們的方法去做、去想。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如果想集中注意力,不東張西望,他的額葉一定要持續地活動。同時,如果我們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你的指導去做,不允許他有自己的“小聰明”或者“胡鬧”的想法,那麼對孩子額葉的訓練就更加強化了!而我們對額葉的功能訓練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或者對他的創造性思維造成束縛。

啓示2:

壓力過大,會強化常規思維。相反,有些例子證明,兒童的壓力小,會對他的創造力思維有所幫助。這是因爲創造性活動需要挪動常規思維的整體結構。如果在這個時候,成人在外部施加的壓力過大,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選擇用常規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啓示3:

問題意識是創造力的奠基石。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爲孩子對問題的關注本身對他的創造性是起奠基作用的。我們需要鼓勵孩子對問題保持持續的興趣和關注,鼓勵孩子對這個問題始終如一地去探尋。

故事吧,那年,那事

我記得三四歲的時候,一次和爸爸一起走夜路,我發現無論我走得多快,月亮總是能跟上我。我問爸爸:“月亮爲什麼跟着我跑呢?”記得爸爸當時給我解釋了半天,比如月亮離得很遠,等等。我使勁點點頭,表示自己已經明白了。但實際上,我一點也沒聽懂。而且,這還讓我覺得很焦慮:我的腦子真笨!

不過,現在想起來,實際上要講明白這些事情確實非常困難。

講述人:羅勁

“大家”看法

“孩子曾經給我們帶來無數驚喜,但我們從來沒覺得那就是創造……”

——蘇彥捷(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心理學會祕書長)

我不贊同“培養”創造力這一說法。實際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創造無處不在:一個躺在搖籃裏的小寶寶用拍打、抓捏或用嘴啃等各種方式來探索他所能處級到的各種事物;一旦學會了語言,他就成了一個標準的“問題專家”……在這種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孩子在創造自己的生活。我們成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小心護呵,給予適當的支持和鼓勵!

“如果孩子畫了一棵紅色的樹和綠色的太陽,你接下來會怎麼做?”

——林菁菁(知名藝術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展出和被收藏,出版了《和孩子一起享受藝術》、《和孩子一起享受創意》等專着)

鼓勵孩子的做法,問問他是怎麼想的……總之,給孩子的思想留有餘地,這是我們始終要堅持的原則。不要用太多知識性的東西和一些固有的原則“武裝”孩子的頭腦。要讓孩子感到,他“離譜”的想象和大膽的嘗試是被允許的。這樣,他纔會陶醉在自己的創作中,他的創造力纔會無窮無盡地按照他自己很盡興的想法去發展。

如果我們在第一個環節馬上告訴他說:“太陽應該是紅色的!”孩子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可能因此變得很膽怯,總害怕犯錯誤。這樣的心理很有可能影響到他以後的心態。

故事吧,那年,那事

小時候,父親經常會帶我去看畫展。每一次,父親把我送到展廳門口,便讓我一個人進去。不喜歡的畫,我只是瀏覽一下;喜歡的畫,我便會長時間地駐足,用心靈去體味這些畫作裏面的情感和韻律。耳邊沒有其他父母關於畫派和技法的介紹,一個人看畫展,我的心靈從來沒有被打擾過。

講述人:林菁菁

保護創造力8條經典原則

覺得前面的內容太複雜了?沒關係,下面這8句話是你啓動寶寶創造力的按鈕:

1、從媽媽懷孕到寶寶出生後乃至他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都要給予充足和均衡的營養。

2、提供一個讓寶寶感到安全和寬鬆的環境。

3、成人要保持輕鬆開放的態度。

4、給孩子提供一些沒有功利性的“閒書”和玩具

5、充分鼓勵孩子提問和表達好奇心。

6、和孩子一起創造出新鮮的遊戲或對物件的新用法,並給他足夠的施展空間,比如他可能會把鞋當作儲物箱來裝東西。

7、把你的口頭禪從“你長大了就知道了”、“這樣做不對”變成“你的想法真不錯,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8、對孩子的問題,可以一起查閱百科全書,也可以“信口”編一些答案。讓孩子從小知道,世界上的很多問題並非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寶寶“越不用腦”,越有創造力? 第2張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