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做事總半途而廢怎麼辦

孩子做事總半途而廢怎麼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做事總半途而廢怎麼辦?如何培養孩子不怕吃苦,堅持的意志力?擔心孩子半途而廢,爸媽該怎麼辦?

在橙子上興趣班這件事上,我和橙子爸爸的意見比較一致,就是上一兩個就可以了,多給孩子一些玩的時間。

比如週末兩天,橙子只有半天上興趣班,我們基本都會拿出一個整天的時間帶他玩。

本來覺得給橙子的壓力已經很小了,沒想到,小孩兒居然還嫌累,動不動就說:“我不想上興趣班,太累了。”

問他:“不上興趣班,那你打算幹什麼?”

“我就想在家裏呆着,玩。”

說這話時,小孩正躺在沙發上,一條腿搭在沙發背上,一副優哉遊哉的樣子。

讓人看着直來氣。

該講的道理都講了,基本沒效果。每次都生拉硬拽也不是辦法

怎麼辦?

我打算讓他感受一下週末上一天半興趣班、週一到週五還有兩個晚上要上課是什麼滋味,讓他知道什麼纔是累。

當然,這是氣話。

想讓孩子不怕吃苦、有韌性,做事不半途而廢,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我邊摸索邊實踐,做了這幾件事,目前看來還是有效果的。

首先,解決認知問題。

有人會說:什麼是認知?不就是“講道理”高級一些的說法嗎?

在我看來,認知≠道理。

認知是非常客觀地揭示事物的真相。

而道理,更像是一種經驗總結,帶有很多的主觀性,不同的道理,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爲什麼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就是因爲,我們明白的只是道理,而非提升了認知。

認知的疆界擴大了,自然而然就會帶來行爲的變化。

我在“得到”上訂閱了好幾個專欄,對提升認知非常有益,經常有大開腦洞的感覺,我經常和橙子一起聽。

有一次,我們一起聽吳伯凡的認知方法論,正好講到了這個問題:

人爲什麼不能一味追求舒適,爲什麼要“自找苦吃”?

吳伯凡給出了兩個解釋:

第一,追求舒適會讓人越來越消極,能力越來越弱。

所謂舒適,就是不被打擾,無需努力,舒舒服服地活在舒適圈裏。

但是,你在這個舒適圈裏還是會遇到挑戰。爲了讓自己感覺舒適,你會進一步退縮,舒適圈會也縮得更小。

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陷入了持續的將就和苟且中。

慢慢地,人就變得對環境高度依賴,非常脆弱,經不起一點變動。

孩子做事總半途而廢怎麼辦

第二,快樂是有高低之分的。

迎接挑戰,克服困難後的那種快樂和成就感,是更高級的快樂,是逃避挑戰的人永遠體會不到的。

我和橙子認認真真地聽完了這一課。

我不知道他能聽懂多少,但我能感受到,他在用心聽。

我相信,這些會在他心裏埋下一顆種子,會讓他對“吃苦”“舒適”有了新的認知。

二、光有認知還不行,還要把認知和生活中的具體事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加深理解。

聽完這節課,我和橙子討論:

有哪些事,當時感覺很舒服,但長遠來看,卻是不好的?

有哪些事,當時看起來很麻煩很痛苦,,但長遠看,卻是有益的?

咱們一人說一個,看誰說的多。

我做示範,先從簡單的說起:

“自己做飯比下飯館要麻煩,但是長遠來看,自己做的飯更營養健康,對身體更好。”

橙子順着我的思路說:“我現在拖地,雖然有點累,但是房間變得乾淨了,可以光着腳在地上跑來跑去。”

我說:“別人在休息看電視的時候,我在加班寫公號文章,雖然玩的時間少了,但是,寫公衆號給我帶來了更開闊的眼界、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成就感,我感覺這比看電視、刷手機更開心。”

橙子受到啓發:“我也是!我練游泳雖然很累,但是我學會了游泳,可以像魚一樣在水裏游來游去,在水裏更自由。”

“還有,媽媽雖然平時會加班回來得晚,但這樣就騰出週末的時間陪我玩一整天,也還不錯。”

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說了很多類似的體會,直到我實在想不出來,橙子還意猶未盡。

在他看來,這像是一個思維上的遊戲,是一件挺好玩的事。

在這樣的“遊戲”中,有些話讓孩子自己總結出來,比你一遍遍告訴他,更讓他印象深刻。

有了認知,還有類似的經驗相對照,兩相結合,體會更深。

三、在日常小事中強化他的成就感,讓他意識到努力的意義。

平時,我也會尋找機會,遇到橙子通過努力獲得成就感的事情,有意識地強化他的感覺,讓他記住這種感覺,從偶爾、轉瞬即逝的情緒昇華到規律性的理性認識。

一天放學時,橙子特別興奮地說:“媽媽,我是我們班第二個把樂譜全部背下來的!”

那個樂譜有好幾頁,全部背下來難度不小。

我首先積極迴應:哇,太棒了!你是怎麼背下來的?

聊了聊他的經驗,我又問他:第一個背下來的是誰?

橙子說:“是大智。“

“他爲什麼背得那麼快?”

”他以前學二胡,背過比這更長的譜子,所以背這個不在話下。”

我趁機點題:

“是啊,就是這樣,背過難度大的,再背難度小一些的,就覺得容易了。就像你上一年級時,覺得題很難,現在四年級再做一年級的題,就覺得容易得不得了。

所以有時候你感到累,覺得難,只要堅持一下,克服了這個困難,你的能力就升級了。”

類似這樣點點滴滴的對話,我不會說太多,橙子當時也沒有太多表示。

但我相信,它就像意志力的種子,每一次橙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成就感,就像是給種子在澆水,時間長了,小芽可能就會破土而出。

另外,孩子怕累,也有可能是體能跟不上,那就想辦法增加運動量,增強體能。

天氣好的週末,我們會帶橙子去郊外爬山。

我們爬的都是沒有臺階的半野山,有的路段沒有明顯的路,需要披荊斬棘、手腳並用地爬。

累嗎?累。

但爬了幾次之後,我明顯感到體力增強了。一開始,爬到三分之一就累得氣喘吁吁,現在爬到山頂也不是很累了。

我也明顯感到自己變得更有韌性了。

碰到難走的地方,不再“哎呀哎呀”地伸手請求幫助,而是會琢磨着抓住哪條樹根,蹬住哪塊石頭,變得既大膽又審慎,皮實多了。

對我這個大人來說是這樣,我想,對橙子來說,收穫一定也不小。

畢竟,爬山可比上課累多了。

還有一點,通過分擔家務,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隨着橙子長大,我有意識地開始讓他承擔更多的家務。比如,每天晚飯後,每人都要在洗碗、掃地、擦地這三件事中選一個,分工合作。

一開始,小孩兒會敷衍了事,想着差不多就行了。

做不好?那就重做一遍,直到做好爲止。

通過分擔家務,我想讓他意識到,他對這個家也是有責任的,需要出一份力,不是隻享受父母的照顧,也不是隻要學習好就一切OK。

付出,纔會激發責任感。

有了責任感,纔會有擔當。

有擔當的人,會看重自己的承諾和責任,不會輕言放棄。

說了這麼多,其實,這些事並不是我有計劃有步驟地做的,只是有合適的機會就說一說,做一做,也沒太想一定要達到怎樣的目的。

寫這篇文章,也是因爲我突然意識到,這段時間,橙子好像很少喊累了,不太說“我不想上課,只想在家玩”這類話了。該做的事,該上的課,一般都順順當當地就去做了。

這個變化是不知不覺中發生的。

我想, 家長做好了引導,孩子的變化可能就是這樣無聲無息、不知不覺地發生的吧。

還想說的是,在做這些之前,我確認了給橙子的時間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壓力也是適度的。有的家長給孩子報了太多興趣班,孩子幾乎沒什麼玩耍的時間,他可能真的很累。

所以,當孩子喊累、不想堅持的時候,首先要確認,是不是給了孩子太多壓力,有沒有保證充分玩耍、休息的時間。畢竟,張弛有度,才能可持續發展。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