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這種管教方式後患無窮,你還在吼孩子嗎?

這種管教方式後患無窮,你還在吼孩子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時能吼孩子嗎?你知道吼孩子的後果是什麼嗎?這種管教方式後患無窮,比打孩子更糟糕,你禁止吼孩子的這種教育了嗎?

禁止吼孩子

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對着孩子大吼的時候,兩歲的兒子怔怔看着我,像看着一個陌生人,不解的眼神中帶着一絲恐懼。我後悔極了,後來和別的媽媽交流,她們安慰我說:幾乎每個做父母的人都會在某些時候失去控制、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這簡直無法避免。甚至有朋友說,隨着孩子長大,你遲早會放飛自我的,沒關係……

但我卻無法放鬆,因爲我小時候是被媽媽吼着長大的,到了青春期,就演變成了我和我媽的對吼。後來我結婚了,在和先生意見不一致又沒人願意妥協的時候,我也常常用吼叫這種方式對待他。明知道不好,但我簡直無力改善自己,正是這一點促使我思考“吼叫”這種管教方式,究竟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

如果吼孩子變成了家庭常態,會有什麼後果?

因爲我媽脾氣很不好,所以其實我小時候也經常捱打,不過時代和觀念在進步,在不打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對自己還是有把握的。(我在澳洲,2015年我們這兒有個亞裔的小女孩在超市偷拿蘋果吃,被她媽媽惱羞成怒甩了一巴掌,路人當場報警了,警察拘捕這位亞裔媽媽的場面引起了圍觀,事後也引發了社交媒體的激烈討論。事實上,很多國家對體罰孩子的行爲幾乎零容忍。)

比起過去,現在對孩子動手、打屁股的父母少了,但是當我們想發泄憤怒和不滿的時候,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卻越來越多了。國外有研究數據表明,大約有3/4父母每個月會對着自己的孩子大喊至少一次。多數情況下,父母被“引爆”的原因主要是因爲孩子“犯錯了”或者“與大人對抗”。

提高對孩子說話的聲音,並非每一次都算是吼孩子。比如當你生氣地大聲喊:“剛擦乾淨的地板!爲什麼現在全都是髒腳印!”這種針對事情的發泄,並不會傷害到任何人。

但是,如果你的吼叫是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甚至貶低,例如:“說了一百遍你爲什麼不長記性!”或者“不要再磨蹭了行嗎!你拖拖拉拉以後什麼事情都幹不好!”這種大吼大叫則會給孩子帶來實質性的傷害。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在情緒上失控,是因爲總覺得孩子的行爲是“故意的”、或者是“在跟我對着幹”。當孩子忽略父母的指令或者不滿,把注意力集中在別的事情上時,很容易被我們當成“孩子在故意激怒我”,可實際情況有可能是他/她太專心了。

有時候是我們無法容忍孩子的消極情緒,無法容忍孩子也會生氣、會反抗,繼而用更強烈的負面情緒去“壓倒性”地“恐嚇”孩子,這種情緒化的博弈,會破壞爲人父母解決事情的理性判斷,也會讓親子相處的模式在情緒化方面越演越烈,讓吼叫變得更頻繁。

還有一種情況。有一次鄰居家四歲的小男孩來我們家玩戶外蹦牀,蹦牀是網面全封閉的,結果那天進去一個馬蜂。我也很害怕,只是沒想到鄰居爸爸忽然大吼起來,怒吼讓他們倆趕緊出來,然後才伸手進去抱。

這時候我兒子(剛兩歲)被吼聲嚇得趴在蹦牀上不肯動,鄰居爸爸伸手去拖我兒子的腳,我兒子則死命反抗大哭着拒絕出來;鄰居家孩子則遠遠站在離出口最遠的一側,抖着聲音說:我怕,我怕,我不敢動。最後是我趕緊脫了鞋進去把兩個孩子都抱了出來,安慰了他們很久。鄰居爸爸找東西打死了馬蜂。

這種管教方式後患無窮,你還在吼孩子嗎?

後來我和先生說起這件事情,先生說:“你別責怪他啊(鄰居爸爸),小孩子被馬蜂蜇了真的會很嚇人。”但是,吼對這件事有任何益處嗎?小孩子越是在危險中,大人才越要冷靜。比如小孩子扒在開着的窗口上了,下面是十二層樓,你是靜悄悄走過去一把把他抱下來,還是一聲大吼先把孩子嚇一跳?

在孩子身處危險的時候,我們常常能清晰地預判大吼造成的結果——嚇到孩子,毫無益處。但是當孩子執拗、行爲失當的時候,我們往往對大吼的結果不管不顧——

201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有一項樣本爲976名來自中產家庭背景的青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父母總是用“苛刻的口頭訓斥”例如吼叫甚至侮辱等方式來管教孩子,那麼這些孩子更容易出現行爲失當和抑鬱症狀。

另有一份研究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結論是——對孩子大喊大叫比打屁股造成的後果更惡劣。該大學精神病學和人類行爲學教授Stephanie Parade用超過15年的時間跟蹤調查、研究發現,那些在8歲時總是被父母用吼叫式辦法來管教的孩子,在23歲時獲得美滿婚姻或更有安全感的伴侶關係的機率,會下降。Stephanie Parade還進一步說:“強勢的父母可能會失去教育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當然了,打屁股(體罰)也不是什麼好事情,也同樣能預測孩子成年後的伴侶關係狀況。但是,父母對孩子的稱讚,能或多或少的抵消掉打屁股的負面影響。而大吼大叫對孩子造成的陰影,是無法通過其它溫暖的行爲來彌補的。孩子甚至會無意識的選擇像父母一樣習慣用負面情緒對待自己的人,在一段關係中,不自知的把自己置於被動合作的位置上。

就是忍不住要吼,究竟該怎麼辦?

我第一次吼孩子,是因爲我頭一天只睡了三個小時,太困了導致耐心和脾氣都很差,我把自己的不耐煩傳遞給了他,所以孩子一上午對任何事情都不滿意,一會兒要餅乾,一會兒要果汁,一會兒要看電視……不給就大哭,我實在被折騰地不行,最終以超大的聲音喊:閉嘴!今天沒有電視看!

小傢伙消停了,驚懼地愣愣看着我三秒,然後轉頭指着他的安撫玩具說:“看!貓貓!”還對着我假笑。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消停了,吼原來這麼管用!!但是隔了一會兒當我冷靜下來,回想起孩子的眼神,忽然意識到,“吼”的效力是遞減的,對兩歲第一次被吼的孩子,吼能嚇到他,但是如果從兩歲一直吼到孩子十八歲,還能一直這麼有用嗎?

孩子的假笑其實是失去安全感的表現。後來我查閱育兒資料的時候,驗證了自己的想法——

研究表明,經常被父母吼罵的孩子,自尊心會比同齡人更低,而且到了一定年齡,也會採取一樣的方式對抗父母。此外,被吼得多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失去穩定性,換句話說,他們並不認爲父母能無條件的愛自己。(真的不想說,這就是我自己。)

更可怕的是,經常呼來喝去的父母,在一遍一遍對孩子施威的同時,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性會一步步下降。生活在這種家庭裏的孩子,長大以後受同齡人/朋友的影響要遠大於受父母的影響——害怕孩子犯罪嗎?害怕孩子吸毒嗎?害怕孩子被渣男騙進地獄嗎?保有作爲父母的權威、保有孩子的信任,比讓他立刻服從你,來得更重要。

方案

作爲成年人,其實我們是可以從自身反應來預先發現自己要失去控制的信號,比如說:喉嚨或胸部發緊、呼吸節奏改變、咬牙、腦海中被一些消極/憤怒的想法所淹沒,等等。

這個時候,做一個深呼吸,數十個數,或者趕緊離開現場,都是有效避免自己失控的好辦法。也可以學着冷靜思考、將情緒平復下來:“現在已經很糟糕了,但如果我失控了,大吼大叫之後,事情只會更加無法收場。”

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把時間表安排的寬鬆些,留出一些空閒時間來,能更好地處理那些因時間緊迫而出現的小事故,比如“已經要遲到了,孩子出門前又把牛奶撒在了褲子上”,如果時間充分,這類事情就能被處理得更從容。

方案

還有人建議說,如果把句子的主語從“你”變成“我”,能有效幫助父母把憤怒的指責變成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教育。這樣能將說話的重點集中於什麼是你所不喜歡的、什麼是你所期望的,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說,把“你這麼拖拉以後再也不帶你出門!”換成“媽媽等得着急了,我多希望你做事情能更有條理。”

方案

很多父母被“點着”的原因是對孩子有超越年齡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例如說,讓一個一歲半的孩子服從口頭限制——“不要在牆上亂寫亂畫。”你的確反覆強調了這句話,但是他未必能理解。你因爲孩子沒有遵守你的限制而發怒,更像是和自己過不去。

沒有人是完美的,孩子更是如此。放棄孩子樣樣都必須好的幻想吧,接受“孩子必然會失敗,所有的失敗和不足也同時是他們學習、完善自我的機會”,能平息很多沮喪。

方案

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在某件糟糕的事情發生之後,如果父母能給他/她機會,在親子雙方情緒都平靜的時刻,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闡述原委、自己來找更好的解決方案,能把糟糕的事情變成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還更有效地降低同類事情再次發生的機率。

記得在第一季《爸爸去哪兒》中,有一集的遊戲規則是孩子們要選出做飯最好吃的一個爸爸,然後給他發狗尾巴草。當時其他的爸爸都得到了孩子們給的兩三個狗尾巴草,天天忽然開始往外走。張亮很不理解自己的兒子,以爲他是害怕失敗才離開,就在後面大喊:“天天,你要走,我就輸了哈。你要是邁出那個門,我就是最後一名了,我如果得了最後一名就怪你。”

結果天天扭頭說:“我,我只是想拿一個狗尾巴草給你。”

試想如果張亮再兇一點,把天天吼哭,可能我們就沒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天天這個小暖男的解釋了。大人有時候也會誤會小孩兒,控制情緒,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即使真的是孩子犯了錯誤,TA也會因爲你的聆聽和耐心,更容易接受改進的建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吼完後悔了,道歉什麼時候都不晚。如果你曾經失控、對孩子咆哮,即使已經過去了很長的時間,也可以嘗試去道歉,向孩子承認自己的失控,better late than never——還是能或多或少的修復親子關係,填補父母與孩子之間已經出現的感情裂痕。

有時候道歉不是隻有說“對不起”這一種形式。我家鄰居爸爸的脾氣很不好,有時候會控制不住吼孩子,但是他家的小暖男卻總是滿面笑容,對人很溫和。這可能有媽媽從中調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失控以後,會想辦法挽回。

我曾經見過一次鄰居爸爸吼完小孩後的做法,印象非常深刻——他蹲下來,問他兒子:“我剛纔是不是特別兇,超級兇?”他兒子猛點頭,鄰居爸爸繼續說:“你能表演給我看嗎?”小男孩興致勃勃地表演完發飆怒吼的樣子後,他爸爸溫柔地說:“這看起來好像不怎麼樣,也許下次我可以換一種方式。”

小男孩笑嘻嘻抱住爸爸的脖子,原諒了他。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