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與其抱怨孩子有問題,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與其抱怨孩子有問題,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孩子專注力太差。”“我家娃做事太磨蹭。”“別提我家這個,學啥都是三分鐘熱度,愁死人了。”“孩子老愛撒謊,真是要命。”……與其抱怨孩子有問題,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時,很多父母都會擔憂,陷在因問題而苦惱、費盡心思找問題根源的旋渦裏。

此時,如果父母的觀念轉個彎——“孩子身上這些令人擔憂的表現並不可怕,它只是說明孩子還未掌握某類技能!”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鬆口氣。接下來,可能會更加集中精力思考如何一步步引導、支持、幫助孩子,讓孩子學會技能、解決問題。孩子也能夠擺脫標籤,正面積極地從父母那裏獲得支持,最大限度地掌握自己的成長主動權。

不過,這樣的轉變必然需要學習。下面我們用一位2歲寶寶愛打人的實戰演練過程,一起開啓面對寶寶問題的新思路。

典型場景:一言不合就打人!

眼看要上幼兒園了,2歲半的陶陶總管不住自己的脾氣,一言不合就打人,怎麼辦?

觀念轉個彎:如何從“不要”到“要”?

與其抱怨孩子有問題,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先梳理

一般在什麼情況下,陶陶愛打人?這個問題可以幫助聚焦問題發生的點。經過仔細回憶,發現陶陶容易出現打人的是以下3種情況:

與其抱怨孩子有問題,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第2張

如何將問題轉化成需要學習的技能,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問題轉化成爲技能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意味着把“不要”變成“要”。技能的關注點是“要做什麼事”,而不是“停止去做什麼事”。這會引導父母跳出問題看行爲,朝着正確的行爲前進,逐漸擺脫問題的束縛。

陶陶出現打人的表現,究竟是哪些技能需要提升呢?初步商定下來有3個需要掌握的技能:

與其抱怨孩子有問題,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第3張

學習新技能,先要觀察孩子的具體情況,然後給孩子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積極引導:解決問題,只需學會3個新技能

技能1:學會聽指令

觀察:哪些情況會不聽指令

陶陶並不是完全不會聽指令,只是會選擇性地屏蔽指令。特別是當他自己有強烈的願望不做某事時,就直接對抗。這與2~3歲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期有關。此時,孩子處於以自我爲中心進行探索的獨立階段,會根據自我意願選擇性地屏蔽指令。如果這個階段過度干預孩子的自我探索,將對孩子的成就感發展起消極作用。

對策:如何讓他聽必要的指令

指令的本意是爲了最大限度地維護每個人的感受,是提醒雙方遵守彼此都舒服的規則邊界。作爲家長,除了涉及安全底線的事,應當建議、提醒,不應強制干涉,避免過度干預。本着這個原則,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區分哪些指令是有必要的。

有必要的指令也需要變得有趣,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願意傾聽。一些繪本和遊戲可以來幫忙。

比如,可以用“耳朵耳朵豎起來”這句話代替“你給我停下來!”“住手!”“你在幹嗎呢?!”等夾雜着憤怒情緒的指令。

父母可以用誇張的表演告訴孩子,“耳朵耳朵豎起來,像這樣手指放在耳朵上立起來,眼睛瞪大,就是小精靈要施魔法了。被施魔法的人要等待魔法小精靈提要求哦。”孩子往往很興奮,喜歡用這句有魔法的指令。這樣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陷入情緒對戰,又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起到提醒他傾聽的作用。

爲了強化孩子聽指令的意識,還需要刻意在生活中反覆提及。比如,當孩子玩水時間過長,可以說:“小精靈來啦,耳朵耳朵豎起來,媽媽希望你再玩一分鐘就把水倒掉。”比如,孩子鬧着不肯起牀,可以說:“小精靈來啦,耳朵耳朵豎起來,看看陶陶能不能猜中音箱裏放的是哪首歌?”再如,孩子鬧脾氣亂扔東西,可以說:“小精靈來啦,耳朵耳朵豎起來,誰能幫幫我把這些東西送回家?”……

通常來說,給孩子一個執行指令的緩衝期,再用有趣的動作、形象的語言吸引他執行,讓他覺得聽對方的指令是一種愉快的體驗,這樣很快就引導孩子學會了傾聽。

技能2:掌握髮泄怒氣的方法

觀察:打人是想展示力量

在我們直接禁止陶陶想做的事情時,他打人的情況最多也最兇。他是想通過猛烈的打人行爲來對抗,來展示他的力量和怒氣。

對策:找到發泄怒氣的新途徑

陶陶平時也喜歡玩玩具槍,並且他拿上玩具槍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有超能力,可以拿玩具槍去控制對方。兩者聯繫起來看,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的。孩子打人是在對抗別人對他的約束,本質上也是想控制對方。因此,可以把藉助玩具槍發泄怒氣作爲他需要學習的發泄怒氣新方法。

怒氣形象化,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怒氣。在他打人時,藉助繪本“噴火龍”的形象說:“啊,陶陶肚子裏的噴火龍又出來了!”

用遊戲的方式發泄怒氣。可以用手比畫成一把槍,對準他的肚子說:“我要把噴火龍趕回肚子裏!”此時,陶陶的努力會顯現出來。他會迅速把手變成槍或直接舉着槍,喊着:“我有槍,我很厲害!”然後一本正經地等待對方求饒。對方一求饒,他就特得意,怒氣也會隨着遊戲消散了。

就這樣,陶陶掌握了新的發泄方式,打人的行爲很快就少了。

技能3:學會理解對方的感受

觀察:理解對方的感受有難度

理解對方的感受,是同理心的核心部分。孩子與生俱來就有最初級的同理心,即情緒感染。比如,嬰兒看到別的孩子哭,自己也會哇哇大哭;2歲的孩子如果看到同伴受傷了,會跑過去關切地摸摸……這種情緒感染是無意識的,是類似“笑”和“打哈欠”一樣,可以不經過思考瞬間觸發的。

不過,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因爲正處在比較自我的階段,要求他理解對方的感受,要求有點過高。特別是在複雜的情境中,首先需要在心裏重現他人的狀況,纔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對策:抓住時機,培養寶寶的同理心

既然對於孩子來說,理解對方的感受難度比較大,那麼,需要對孩子有合理預期,不要求他迅速掌握,而是將之作爲一項長期目標持續培養。

先了解自己的行爲對別人的影響。這時需要父母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如果你打了別的小朋友,他會很疼,如果受傷了還要看醫生,會很難受……”陶陶迴應:“知道了。”表明他聽懂了這個的意思。

看動畫片和繪本,多跟孩子討論人物感受。陶陶最愛《粉紅豬小妹》。第一集《跳泥坑》中有一個情節是,佩奇迫不及待地跳到大泥坑中,令喬治被濺了一身泥巴,喬治立馬號啕大哭。喬治爲什麼哭?經過多次討論,陶陶理解了:是因爲佩奇只想到自己,沒有考慮到跳泥坑的意外情況會讓喬治難過。佩奇下次跳泥坑前應當想想喬治的感受。那麼,和其他小朋友玩時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對方的感受?如果遇到爭執而打人,其他小朋友是不是既會受傷,還會難過?討論多了,孩子慢慢也就懂了。

編後:一念之轉,育兒焦慮迎刃而解

陶陶打人,只是一個小案例,卻也折射出很多育兒路上的酸甜苦辣。陶陶媽說,轉變育兒方法之後,陶陶真的有變化,雖然也不敢打包票,從此以後孩子就真的能夠每次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過,在整個演練過程後,孩子再遇到爭搶玩具或其他衝突時,會控制打人的衝動,確實學習了爲人着想,知道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更爲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讓她把自己從育兒焦慮中釋放出來,不斷帶領孩子獲得新技能,走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能力的良性循環之路!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經歷麻煩、困難、困擾,纔有可能成長。面對孩子成長時表現出的各類問題,父母不妨換個思路,也許就柳暗花明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