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讓孩子知道,快樂不僅僅只有一種~

讓孩子知道,快樂不僅僅只有一種~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閨女上幼兒園的時候,喜歡一種玩具嬰兒推車。她很幸福地期盼了一段時間之後,歡天喜地買到了。她美滋滋地推了幾天,有時早晨還推去幼兒園招搖一圈。不過,漸漸地,更多的時間,她的小車開始停在她的“停車位”上。有一天,我問她:“你不喜歡那個小車了嗎?”

她說:“喜歡啊!”她邊喝水邊想了一會兒,然後問我,“媽媽,爲什麼買玩具之前特別高興,可買了之後感覺也就那樣,還有點失望?”

我說:“這可是個很大的問題啊,我來好好給你講一講吧。我覺得,人有四種快樂,你想知道哪四種嗎?”

“想知道。”

“第一種是舒適愉悅。

比如,吃飽了就心滿意足;天熱時走到樹蔭下,就涼快了……小嬰兒就是在享受這種快樂。他只要吃飽睡足,身上沒有不舒服的地方,他就很開心。

第二種是慾望的滿足。

比如,你想買一個什麼玩具零食,滿足了,就很開心。

第三種是做事投入享受。

一個人做事,很投入,很享受做事的過程,並且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滿意。比如,你做手工就是這樣,做的時候別的事情都忘了,做完之後很有成就感。

第四種是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

比如,我們把舊衣服給山區的孩子寄去,我們知道這能幫助他們,我們心裏就感到很快樂。”

“嗯……”

“我告訴你爲什麼你覺得買到了,就不那麼高興了。那是因爲,第二種快樂的特點就是這樣的,這種快樂比較容易得到,但是持續時間也比較短,很快就會消失。第三種和第四種快樂,就可以延續更長的時間。”

“那它們的缺點是什麼?”閨女問。

我真不知道她究竟聽懂多少!

“嗯,第三種做事投入享受,缺點是你要付出辛苦去做事,有時你要認真地學,不斷練習,失敗了再嘗試,才能夠做好。第四種的缺點是,有時候你想不起來去做,因爲我們總在忙着尋找第二種快樂,我們一直在忙着滿足各種慾望,都顧不上別的事了。你知道嗎?很多大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只知道前兩種快樂,他們買了很貴的東西,然後發現很快就不快樂了,於是又去買更貴的東西……”

讓孩子知道,快樂不僅僅只有一種~

講到這,我順手拿起她喜歡的萬花筒,把它拿在手裏轉起來:“你看,我們的快樂就像這個萬花筒一樣,你如果不轉,只盯着一個地方看,就不好玩了。你要享受一下第一種,舒適愉悅;然後轉一轉,滿足一下慾望;然後再轉一轉,做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然後再轉一轉,幫助一下別人……這樣變換轉動,你就會總是感覺很快樂了!”

她搶過萬花筒,拿着邊轉邊看。

之後的一天,我們上完鋼琴課,她感到很充實很開心。回家路上,我們進一個小店買兒童浴液,她順便挑了一個漂亮的貼畫。繼續向前走,她覺得熱,我從包裏拿出扇子,她邊走邊扇,感覺好多了。到了小區門口,她一定要親自刷卡開門,然後堅持要扶着大門,好讓後面的人通過。等這一撥人都進去了,她才鬆手,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看着她開心的樣子,我掰手指給她總結說:“哈哈,這麼一會兒,我們四種快樂都有了對不對!學琴是第三種,買貼畫是第二種,扇扇子是第一種,幫人扶門是第四種!”她開心地說:“對!”然後我開始想,我自己的萬花筒該怎樣轉一轉呢?

輸入

要孩子主動做“好事”,

就別讓他以爲這是“壞事”

讓孩子知道,快樂不僅僅只有一種~ 第2張

目前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專家很多,不同心理學家有各自側重的研究領域。其中,開創積極心理學比較有影響的馬丁·塞利格曼經過研究總結出有五個因素決定一個人的幸福程度:積極情緒和愉悅,投入做事時的酣暢感或叫“心流”體驗,良好的人際關係,成就(當然每人定義不同),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我這裏和孩子說有四種快樂,當然也可以說五種,加上人際關係。但因爲是對孩子講,越簡單就越便於理解。另外我還把做事投入和成就也放在一起了,因爲對孩子來說,外在的成就沒有多大意義,重要的是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時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和做事時的投入享受常常是連在一起的。

很久以來,有學者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異議。我的理解是,在平均值以下的狀態時,或者說在很初級生存狀態時,人的確是對各種滿足有層次之分的:先要滿足安全感,之後逐漸升級,最終到體現個人價值等。但是,對於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普通人,在生活中具體的每一天,我們怎樣能讓自己的生活錦上添花,增強幸福感呢?或許我們要採取“萬花筒策略”。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對各種滿足、各種快樂,輪流實現。

因爲很多研究表明,許多所謂的成功人士,之所以幸福感很低,就是因爲他們只對生活的某個方面投資過多,用力過猛,而忽視了其他方面,比如健康、家庭、友誼或心靈成長等。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對各個方面都予以關注,同步進展,那麼他的幸福感就會比較高。

這一點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裏也很有現實意義。或許由於文化的關係,我們很多人都會覺得,人生是要先苦後甜的,先忍受、吃苦,這樣才配以後的享樂。過去常說“十年寒窗苦讀”“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都有這個意思。現在人們的想法變了很多,但或許在潛意識裏,我們仍然會對享受有那麼一點負罪感。所以我給孩子講這四種快樂,希望她—首先,拓寬快樂和享受的概念,快樂和享受不僅僅是愉悅和滿足,還包括做事和幫助別人等。其實,從孩子自己的感覺來看,本來就是這樣的。其次,不要給愉悅和滿足加上“負罪感”,要給它們正名,它們是好事。

這樣,我相信可以讓孩子對快樂有個更加健康的心態。如果她想有某種愉悅舒適,比如坐搖椅、夏天玩涼水、吃舒適食品;或者想要滿足某些慾望,比如買食品或玩具等,那麼我們量力而行,但不論是否能滿足,我們要肯定這種需求的健康合理性。

我常能看到一些家長比較糟糕的做法,就是一方面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卻對孩子的這些需求批評否定一通,搞得孩子一邊享用,一邊有罪惡感。

最後,我們讓孩子看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不只是愉悅和滿足,他還有更多選擇,比如做喜歡做的事情、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講完這四種快樂之後,便對孩子說:“現在你知道了吧,讓你學東西,就是爲了讓你有持續時間更長的快樂。”她對此很認同,因爲她自己的體驗也是如此。

每當她做手工或跳舞時,她很投入很開心;每次上完鋼琴課,她都很開心,覺得自己又學會更多東西了。有一次在公交車上她給老奶奶讓座,結果人家要下車沒坐。車上的人對她一通誇獎,她自然被誇得很受用。下車後她說:“如果老奶奶真的坐了,我會更開心的!”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講,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做事、助人等事情,就是孩子自己也渴望去做的好事,而不是家長強加給他、逼着他去做的壞事。

每當家長抱怨孩子不學習不做家務時,我常感覺,我們家長需要好好反省自己,是誰最初是把這些“好事”給包裝成“壞事”交給孩子的?

我們成年人,真的應該好好清理自己頭腦中對事情的種種成見,努力看清事情的原貌。這樣我們纔有可能儘量少地妨礙孩子去如實地體驗、認識這個世界。

讓孩子知道,快樂不僅僅只有一種~ 第3張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