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僅僅給孩子愛是不夠的,還要讓愛“流通”……

僅僅給孩子愛是不夠的,還要讓愛“流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西方人的腦子裏,基本上沒有“孝”這個概念。父母盡完撫養責任,就夠了,既可以不繼續付出,也不指望有過多回報。他們大概會奇怪,父母怎麼會對孩子有那麼多的要求呢?幹嘛孩子一點沒做到,自己就傷心,大家也說孩子有道德問題?難道父母就沒有讓自己的生活充實、快樂的能力嗎?父母的幸福和快樂都要依賴孩子來施捨嗎?難道孩子聽從內心的意願、追求自己的夢想,就是對父母的背叛嗎?

僅僅給孩子愛是不夠的,還要讓愛“流通”……

在全球一體的時代,我們對這樣的想法,絲毫也不陌生。

可問題是,這些都是西方社會背景下的文化。我們的退休、養老、醫療等制度都還不夠健全,農業人口仍佔很大比重,老一代人仍然在用傳統的觀念對後代有所指望。我們可以用美國最新款的手機、吃進口食品、看國際大片、在500強企業上班,但是我們多數家庭的道德倫理觀念依舊是比較東方的、比較傳統的。

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每一代人的觀念都更富動態,都在變化中。在年輕人心中,宗族和孝道觀念想必更加淡漠;而新一代的父母對孝道的理解大概也有變化,跟老一代人也有不同。所以我想,更關鍵的,是兩代人或者三代人之間觀念上的協調。年輕人有時覺得自己的觀念是更先進的、更科學的,但是在這個事情上,如果協調不好,不顧及上一代人的想法,那麼,越是先進的大概就越是不妥的。

僅僅給孩子愛是不夠的,還要讓愛“流通”…… 第2張

我們所理解的“孝”,是真正的“孝”嗎?

現代人對孝道的誤解

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樣,都對孝順的“順”字難以認同。其實,如果認真學習經典,就會發現真正的孝道是被誤解了。

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原本是非常有民主精神的。在《孝經·諫諍章第十五》中,曾子問:“兒子絕對聽從父母的命令和意見,是不是孝道呢?”孔子的回答很情緒化:“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

孔子大概對這種誤解感到很不安,於是做了系統的回答:“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假如父母或領導有了錯,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孔子接着說:“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 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這裏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只有堅持正確的事情,指出父母不對的地方,這纔是真正的孝道。

不過,給父母提意見要講究方法,要有尊重的前提,要顧及到父母的面子。態度好,方法對,意見才更容易被接受。

此外,在《荀子·子道》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論述:“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也就是說,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是超越對君主和長輩的順從的。

可見,早期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是講原則、講民主的,而非等級尊卑主宰一切的思想。這是以今天的標準來看也不過時的思想。對此,我們應該提倡。

僅僅給孩子愛是不夠的,還要讓愛“流通”…… 第3張

色 難

好的態度最能反應真實的孝心

是父母最需要的

對於子女來說

大概也是最難做到的

時刻都保持愉悅的態度,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們可能有工作的壓力、有孩子在煩我們、有種種事情帶來的壞情緒;老人跟我們又有很多觀念上的差異、有太多需要我們去講解的東西、對我們又有過多的關心詢問和建議;而老人自己心裏可能也積攢了各種負面情緒。總之,這些碰撞到一起,就成了“色難”。最後,當惹得父母不開心時,我們還覺得很冤枉 ——我們並非沒有孝心啊!

我現在跟父母常在一起,對此深有體會。有時說話急一點、語調高一點,本是好意,媽媽就不高興了。我當時會在心裏抱怨,怎麼那麼敏感呀?

過後慢慢反思,我總結,要把老人和孩子同等看待。

人到老年,就變得更情緒化,不像上班時那樣理性,看問題也很容易片面,因此很多想法都不一定對;賦閒在家,老人會很重視別人是否尊重自己,因爲老人更需要從他人的認可中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健康問題也常是影響老人情緒的一個因素;再就是孤獨的問題,他們可能也有很多朋友,但是有些事情他們不會跟朋友去講, 跟兒女講又怕孩子擔憂……

早就聽說過“老小孩”的說法,但是從來沒當真。我想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會:父母都很有能力,還在做很多事情,看起來也很健康,所以,我們始終把他們當作跟我們一樣的成年人在看待。我們很少意識到,不知不覺,父母變成了需要我們去哄的老人。

想一想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吧。

我們努力用小孩能理解的方式去講話,努力保持積極的情緒,我們對孩子可以一再忍耐、壓制自己的不耐煩……能做到這些,就是因爲我們知道他是個孩子。而對於父母,我們可能並沒有用另外的標準,只把他們還當成理性的成年人。

我們跟孩子常說 “媽媽愛你!”,但我們跟父母卻很少說“媽媽,我愛你!”。對待老人,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很多時候,不要針對事情的對錯,而是要針對他的情緒。

老人和孩子一樣,不需要別的,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愛。老人自我調整情緒的能力是會退化的,老人是容易悲觀的,需要更多的愛補充進來。給他好的情緒,想辦法讓他高興起來,讓他感受到你的愛,這是最重要的。

僅僅給孩子愛是不夠的,還要讓愛“流通”…… 第4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