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遇事就退縮怎麼辦 爲什麼你的孩子遇事總是退縮?

孩子遇事就退縮怎麼辦 爲什麼你的孩子遇事總是退縮?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沒玩過的遊樂設施,無論父母怎樣鼓勵,孩子都不願意嘗試;第一次的集體表演,無論父母怎樣威逼利誘,孩子都不願意試試看;一個問題就認準了一個解決方法,無論父母再怎樣提示或引導,孩子都不願意用別的方法試試看……

這樣的孩子,你家有嗎?

你可知道,這類太早放棄、太少嘗試的孩子,多半是父母親手養出來的嗎?

不被錯誤對待的孩子,都是愛嘗試的

孩子害怕失敗,不願嘗試

孩子因爲害怕失敗而不願嘗試,這和一直以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有關係。對孩子抱有過高期望的父母,常會在看到孩子失敗後給予負面評價,並且擔心孩子的各種失敗。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容易被家長忽視,那就是,孩子還小,經驗和能力都比不上成人,而我們卻按照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或者急於求成,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

當孩子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或期望時,尤其是面對我們的批評指責時,會覺得“自己不好”,陷入深深的自責和自卑之中。這種感受很不舒服。

慢慢地,爲了逃避失敗的結果,孩子選擇不再嘗試。因爲孩子擔心失敗後會重新回到那般糟糕的境地。

但其實,父母越是害怕孩子的失敗,孩子也會越害怕失敗,這就是惡性循環了。而父母害怕孩子失敗的背後,其實是害怕自己的失敗。

因爲在我們的潛意識裏,孩子的失敗就等於我們教育的失敗。

最近剛好在看《小別離》,朵朵媽媽對朵朵每一次考試的失敗都記得清清楚楚,甚至是一分不差。但是臨近出國,卻在思考朵朵的特長和優勢時傻了眼。

在這個家庭中,似乎朵朵媽越是怕朵朵考試失利,朵朵越是像中了魔咒般的考不好。很奇怪吧?

孩子遇事就退縮怎麼辦 爲什麼你的孩子遇事總是退縮?

根據《科學心理協會》雜誌一份最新的調查數據:

父母關於失敗是好事還是壞事的觀點,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智力的看法。

造成孩子低自信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父母對於失敗的評價。

一個不自信的孩子是很難願意去冒險、去嘗試、去創新的。

而低自信的孩子常常會認爲自己不行,常使用“我不會、我不去、我不想甚至我不敢”等語言來描述自己;

在集體場合事不主動或不主動地要求參加活動,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敢在衆人面前大膽表現自己甚至於漠然;

在交往中,有些孩子總是跟在能力較強的孩子後面,少言少語,聽從他人的安排,盲目遵從;常常害怕、退縮,恐懼嘗試新事物,包括未玩過的玩具、遊戲……

如果你不想孩子向這個方向發展,請換個角度看待失敗,孩子在父母的改變和引領下,也會慢慢轉變。

允許孩子試錯,孩子會更樂於嘗試

不信任孩子,也會讓孩子變得懶於嘗試

有些家長是急性子,或者總是覺得孩子還小,這也不行,那也做不好的,索性,就全包辦了。

但在孩子看來,父母這樣的舉動反而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渺小,甚至一無是處,慢慢地形成習慣後,不僅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影響,更有可能就此造成孩子對於陌生或複雜事情的惰性,索性懶的去做,反正有父母呢。

因此,我們要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幫助。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過早介入,只要孩子沒有求助於父母,都可以先觀察,耐心等待,看孩子怎麼解決。

當發現孩子有放棄念頭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輕輕地和孩子說:“這個有些難,但媽媽覺得你能行。”

當然,並不是什麼情況都不要幫助。當孩子經過努力嘗試難以達到目標,並且主動向你請求幫助的時候,還是應當適當介入,給予孩子應有的支持。

另外,不要輕率地否定孩子想要“試一試”的舉動。鼓勵孩子按他們的意願和方式去做事情,而不是先給孩子“大人覺得應該這麼做”的想法,尊重孩子自我意願的發展。

還有一個巧妙的方法,就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促發孩子內心積極向上的力量的發展。

皮格馬利翁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而父母,正是那個孩子所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

我們可以通過鼓勵、稱讚、信任等方式,激發孩子朝向積極的方向去成長。當孩子認真努力地去完成一件事時,不管他最後做的結果是什麼樣的,父母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勇於嘗試,理解和認同孩子爲此付出的努力。

比如,在孩子認真穿好鞋子,或是把飯用勺子一口一口放進嘴裏時,你的發自內心的稱讚,會讓孩子更願意去嘗試,做事的主動性增強。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一定多給孩子信任、讚賞和及時肯定。你的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孩子的行爲。

當孩子獲得父母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父母的期待。

允許孩子試錯,不濫用激勵法

有些媽媽故作聰明,想盡辦法讓孩子嘗試,誤以爲“我這都是爲你好”。比如:

激將法:“你這麼容易放棄,真是沒有用。”

諷刺法:“你這樣什麼都不敢,真的很不像我的小孩。”

媽媽這樣的說法只會加深孩子的挫敗感和罪惡感,讓孩子更加焦慮和無措。

但有些父母確實機智、淡定的。某天在樓道中看到這樣一幕:

一家三口回家,一個不滿三歲的孩子拿着一把鑰匙,在笨拙地試着插進鎖孔想打開房門,可怎麼也插不進去。於是爸爸主動過去想幫他一下,卻被媽媽阻止了。媽媽說,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這門是怎樣打開的了!果然,那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如願以償。

這就是奠定孩子勇於探索和嘗試的第一步。

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想到幾米的那本《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裏面有一個不完美小孩,這個不完美小孩對她的父母說: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辛苦堅強的活下去。”

若父母無法容忍孩子的錯誤和失敗,要麼批評孩子,要麼乾脆給以替代,那麼這樣的親子關係,的確會很“辛苦”。

而當我們真正接納了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纔會讓我們的生活軌跡歸位,逐漸順暢起來,包括孩子的不愛嘗試,也會漸漸發生好的變化。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