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放學後媽媽這樣安排,孩子竟然主動寫作業!不看絕對後悔

放學後媽媽這樣安排,孩子竟然主動寫作業!不看絕對後悔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晚飯後,本想領着女兒去一樓的張姐家坐坐,順便問問她女兒的羽毛球在哪學的。結果我們還沒進門,隔着窗戶就聽見一通劈頭蓋臉的數落:“你那是寫了個橫嗎?都歪到本子外面去了!”

“你擦個橡皮那麼用力幹嘛?嫌本子爛的慢是不?”

“整天爲了這點作業,我得讓你愁死。”……

得,張姐心情不好,我們就別去添堵了,於是就拉着女兒又回家了……

其實平日裏,張姐是個挺沒脾氣的人,很少發火。可是每次在家陪一年級的女兒寫作業,就會莫名地煩躁,氣不打一處來。

其實,這幾乎是每位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都會遇到的煩心事兒,就像網上的一個笑話說的那樣:

“不看孩子寫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看孩子寫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路人恥笑,老人血壓升高,鄰居沒法睡覺。前一秒還如膠似漆,後一秒就分道揚鑣……”

不陪孩子寫作業吧,老師還得要求籤字;陪孩子寫作業吧,整天鬧得大人孩子都生氣。到底該咋辦呢?怎麼管管孩子寫作業這事兒,才能讓家長省點心,孩子也更自覺呢?

家長必讀講堂特聘專家、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博士——羅靜老師,曾講過一些很實用的技巧,希望能幫助到各位爸爸媽媽們。

放學後媽媽這樣安排,孩子竟然主動寫作業!不看絕對後悔

在低年級,陪孩子寫作業肯定更好

心理學上有個“觀衆效應”,就是說,有他人在場的情況下,當事人的工作效率會發生明顯變化。

這個“觀衆效應”在孩子身上體現得比較明顯,有大人在場的情況下,孩子無論寫作業還是做家務,效率都會提高;如果沒有大人在場,有些事磨蹭起來沒完沒了。

比如說,很多孩子在學校裏寫作業的時候,還是比較認真、積極的,但是一回到家就管不住自己了,一會想看電視,一會想吃水果。

低年級的孩子,身心發育本來就不成熟,自律能力跟大人比起來更是差很多,所以說,過於相信小孩子的自覺性,其實有點不靠譜。

另外,一二年級的孩子正是握筆姿勢、坐姿、用眼距離等培養的關鍵時期,如果寫作業時沒有家長的陪伴、糾正,很容易養成不良習慣,對孩子身體發育很不利。

放學後媽媽這樣安排,孩子竟然主動寫作業!不看絕對後悔 第2張

孩子要的是陪伴,而不是“監工”

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很多父母雖然也在旁邊,但他們不是“陪伴”,而是“監工”,不斷地挑孩子的毛病、訓斥孩子,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張姐那樣:

“你那是寫了個橫嗎?都歪到本子外面去了!”

“你擦個橡皮那麼用力幹嘛?嫌本子爛的慢是不?”

“整天爲了這點作業,我得讓你愁死。”……

這樣做有兩個副作用:一是會干擾孩子注意力,我們看似在糾正孩子的錯誤,其實無形中把孩子的注意力分解地支離破碎;二是會令孩子感到緊張、厭煩,當媽媽在一旁嘮叨時,孩子腦袋裏想的往往不是如何改正錯誤,而是“我媽什麼時候走啊?”

放學後媽媽這樣安排,孩子竟然主動寫作業!不看絕對後悔 第3張

陪孩子寫作業,陪的是“習慣”

梳理作業的習慣:

孩子放學後,先不要急着催他回家寫作業,可以跟孩子放學路上、小區花園裏溜達一會兒,用平常的語氣跟孩子聊聊:

今天都有哪些作業、哪一科比較多,哪些作業是需要動腦子的“腦力活兒”、哪些作業是需要下力氣抄寫背誦的“體力活兒”,你想先幹體力活還是腦力活兒……

孩子只有學着把作業梳理好了,真正開始寫作業的時候纔有計劃、有條理,要不然到了高年級,作業一多,孩子很容易手忙腳亂。

按時、優先寫作業的習慣:

有些孩子放學後會向媽媽提要求:“能不能先看會兒動畫片,再寫作業?”

對於這樣的要求,最好不要輕易答應孩子。因爲孩子剛放學的時候,頭腦裏還保留有部分學習的狀態,儘快寫作業的話,比較容易“入戲”。一旦看完動畫片兒,孩子內心就會對作業抱有排斥感。

如果真想讓孩子休息一會的話,吃點水果、酸奶,聊聊天,都是不錯的選擇。

整理文具和資料的習慣:

看一個孩子文具和試卷收納得怎麼樣,基本可以猜出孩子的學習成績。無論學習還是生活,條理、有序的孩子總是顯得有計劃、有素養,效率也更高。

當孩子上小學後,建議家長給孩子買幾個文件袋或者文件夾,把學校發的試卷、講義、資料,都按照學科整理好。不但用的時候好找,也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收納整理習慣。

正確的握筆姿勢、筆畫順序、坐姿:

正確的姿勢,首先是出於對孩子健康的考慮,每年體檢的時候,都能發現有些孩子因錯誤的坐姿、執筆姿勢,導致脊柱、肩膀的畸形。

另外,正確的握筆姿勢、良好的書寫習慣,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書寫速度,對今後的各種大考很有幫助。

陪孩子寫作業,陪的是“氛圍”

我之前的一個女學生,去年從北大心理學系碩士畢業了。

她的父母都是農民,從來不懂什麼科學育兒,也不懂如何去引導、培養孩子的習慣。但就是這樣的老兩口,養出了個北大碩士女兒。

之前跟這個學生聊天的時候,她不止一次地說:“小時候,我趴在堂屋的方桌上寫作業,媽媽就着燈光納鞋底,偶爾擡頭,母女倆相視一笑,然後低頭各幹各的……那種靜謐、溫馨氛圍,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我時常在想,這位媽媽雖然沒文化,但是她認真做自己的事情、不打擾孩子,這或許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吧。

就是這麼奇怪,有些父母煞費苦心地盯着孩子寫作業,一個錯誤一個錯誤地糾正,到頭來惹一肚子氣,還被孩子埋怨;有些父母,只是陪在孩子身邊,安安靜靜做自己的手頭工作,看似不上心,但孩子卻爭氣得很。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先生,提到對女兒的教育時說:“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那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

所以,每當我們嫌棄孩子不聽話、不寫作業、愛玩手機、不愛讀書時,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我們真的是孩子的好榜樣嗎?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