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讓班主任告訴你,同一個班級,孩子間差異的真正原因!

讓班主任告訴你,同一個班級,孩子間差異的真正原因!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老師的經驗之談和肺腑之言——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家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長。家長心中的天平一旦失衡,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才,而且還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

讓班主任告訴你,同一個班級,孩子間差異的真正原因!

以下這些或許就是一個班級孩子差異的真正原因。

▊ 1、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平時不聞不問,考差了大發雷霆,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 2、當人們說這個孩子和哪個孩子的不同的時候,其實主要是指這個家長和那個家長的不同。

▊ 3、同在一個班級,教是一樣的教。如果你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不要向孩子提學習要求,更沒有資格責備他們。

▊ 4、當你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充分回報的時候,要這樣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潛能將更不能發掘。然後心平氣和做該做的事。

▊ 5、作爲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教師如此,家長也是如此。

▊ 6、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爲讀書型的父母,那就從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靜地看書。如果你不能在書桌前坐半個鐘頭,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從早到晚堅持五六個小時的艱苦學習呢?

▊ 7、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

▊ 8、其實,無論是基礎知識,閱讀還是寫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徑都是課外閱讀。

▊ 9、所謂智力,就是閱讀能力。

讓班主任告訴你,同一個班級,孩子間差異的真正原因! 第2張

▊ 10、一次考試分數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長是否負責任,卻必然地決定了孩子發展的方向。教師的一視同仁總是相對的。對於教育責任感特別強、能與教師緊密配合的家長,教師對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別關注一些——這很公平。因爲沒有家庭配合,教師努力全然是做無用功。

▊ 11、學生取得優秀成績所依賴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專注性和求知慾,這些素質,對於孩子的成長,太重要。

▊ 12、作爲教師,我們比誰都知道分數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數更重要的,我們時刻不敢忘記。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勝的勇氣和能力;第四,成績優秀。

▊ 13、對於那些多動和富於攻擊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們自己,天長日久,他們會成爲人羣中不受歡迎的孤獨者。當然,教師會竭盡全力,不讓這種情況發生。作爲家長,對此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家很任性。”這實在是家長自己應當深刻檢討的事情。現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視,及時扭轉。否則,學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 14、對於教師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於家長中。當大家都動起來,羣策羣力了,這個集體才叫厲害呢!”有人說老師帶的不是一個班,而是兩個,一個是學生班,一個是家長班。

▊ 15、三分之一的家長積極行動,步步緊跟;三分之一的家長虎頭蛇尾,勉強應付;三分之一家長基本沒有能力跟得上。而這,就是及格、良好、優秀拉開檔次的主要原因。

▊ 16、孩子學習是艱辛的,這是一個爬坡過程,一旦上了路,對於您的家庭、對於教師,都是一件幸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然要竭盡全力引導、幫助他們,如果在能得到家長的幫助,那孩子將多麼幸福。

▊ 17、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看起來沒有差別——六年之後,他們將有多麼不同。

▊ 18、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間斷和興致勃勃。只要他在讀,只要他這周比上週進步就值得高興,就應當鼓勵。

▊ 19、一天一小步,一週一大步,一月長一截——一學期就在全然不同的兩個檔次了。資質相同的孩子,攤上不同的父母,其發展也就不一樣。

讓班主任告訴你,同一個班級,孩子間差異的真正原因! 第3張

▊ 20、家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孩子,惟恐孩子發言表現的機會比別人少。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傾聽——這纔是學會學習的關鍵。沒有了靜聽和沉思爲前提,所謂“積極發言”,只是爲表現而表現的低效鬧騰而已。

▊ 21、一次考試的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即使從應試的角度考慮,從長遠來看,讀書也是所有功課植根的土壤,他的貧瘠與豐厚,關係實在重大。

▊ 22、讓學生直面學習中的困難,打破快樂輕鬆學習的神話,這是每一個明智的師長要做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穫的,將不僅是知識,更有毅力、恆心,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 23、養育養育,在物質條件相對富足的今天——父母責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撫養。

▊ 24、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爲了將來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則問題越積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將不堪其苦。

讓班主任告訴你,同一個班級,孩子間差異的真正原因! 第4張

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三件事

1、小學家長要記牢六個字

每年一年級新生家長會,我總是會說六個字。這六個字都做到,你就算得上是稱職的爸爸媽媽。

這六個字是:

?“等待”

家長要有耐心陪着孩子慢慢長大,要接受這個現實: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動作快,一下子養成各種好習慣,一下子什麼都做好——否則這個家長也太好當了。

?“詢問”

孩子放學回家,要和孩子聊聊天,問問孩子在學校裏發生了什麼,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詢問很重要。有的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自己玩手機,從來不和孩子溝通。如果平時工作確實很忙,雙休日就要多陪伴孩子。

家長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長,不能偷懶。

?“鼓勵”

對孩子一定要多鼓勵,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不要總是拿孩子和別人比,這樣只會打擊孩子。

這六個字說起來容易,真的要在小學六年中一直做好卻很難。

2、小學家長要做好的三件事

在小學階段,家長不要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相對於學習成績,對小學階段的家長來說,有三件事要重要得多。

?第一件重要的事:興趣

培養孩子的興趣很要緊,孩子對學習有興趣纔有後勁,對學習沒興趣就完了。

這個興趣,既包括學習興趣,也包括學習之外的興趣。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孩子培養起一兩種興趣愛好。剛開始可以廣泛接觸。父母有責任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東西,讓孩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後鼓勵他堅持下去。

?第二件重要的事:習慣

一是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二是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三是獨立閱讀思考的習慣。

從教這麼多年來,如果說我所接觸到的優秀的孩子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喜歡看書。

閱讀不僅可以促進語文的學習,而且可以促進一個孩子整體素質的提升,提升他(她)對世界的認識。孩子的閱讀習慣是要靠父母培養的,而且這個習慣培養起來之後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終身受益。

家長要記住,在培養孩子一個新習慣、新興趣的時候,父母是要犧牲一些自己的休息時間、娛樂時間的。家長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長,不能偷懶。

在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家長有必要陪孩子做作業,快的一個月,慢的兩個月,幫助孩子把習慣培養好了再放手。

?第三件重要的事:性格

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父母婚姻美滿、家庭氛圍民主和諧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陽光心態。

父母的感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非常有幫助。

培養孩子性格的第二個要點是父母要捨得投入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爸爸媽媽責任最大,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長,這樣才能體會到做父母的快樂。

要培養孩子陽光性格第三個要點是讓孩子開眼界。眼界決定境界,家長有條件、有時間的話,可以多帶孩子多出去看看,同時在準備出遊或者參觀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

如果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不分分計較,而是把孩子培養得心理陽光一點,培養出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對學習也很有興趣,這就很好了。

3、小學的三個關鍵時期

一般說來,小學有三個關鍵時期。

?第一個是剛剛進入小學的時候,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時期。

這時候家長需要做三件事:培養孩子的興趣、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性格。這個我在前面已經詳細講過,就不再展開了。

?第二個是三年級,這是一個轉折時期。

通常學生的成績都是在三年級開始分流。一、二年級時成績一直領先的孩子到了三年級不一定繼續領先,但三年級名列前茅的孩子,一般到了四五年級仍然會成績優秀。

這主要是因爲,一、二年級成績好的孩子有些是因爲“搶跑”,在入學前已經先學了一些學科知識,並不一定是學習能力很強的孩子。對於那些沒有提前學習的孩子,只要學習習慣好,學習興趣高,學習能力強,到了三年級就慢慢趕上去了。另外,三年級開始,學科內容難度有所提升,對於學習能力的要求也更強一些,所以,三年級成績會有一個調整和分流。

對三年級的家長來說,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遇到了一些困難,一定要給孩子鼓勵,增加孩子的信心,幫助孩子渡過這個階段。

?第三個關鍵時期是六年級臨近畢業時。

這個階段家長的主要問題是焦慮,因爲面臨升學,很多家長開始擇校。

我對這個階段的家長的建議是,不要把孩子的時間排的太滿。如果覺得孩子需要補習,可以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適當安排。而且要給孩子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

還有些家長爲了擇校讓孩子學奧數。我是教數學的,在我看來,奧數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學得好對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個鍛鍊,但學得不好可能會抹殺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所以,家長一定要摒棄功利主義的想法,要從孩子成長的角度,而非擇校的角度考慮是否學奧數。

對於擇校這個問題,我覺得一定要選適合自己的孩子的,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