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信自己,父母就是育兒專家

信自己,父母就是育兒專家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信自己,父母就是育兒專家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不願聽老人家的育兒經,對於他們來說,那些“老一套”的養育、教育形式早已落伍,如果還這樣教孩子,怎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他們更願意相信專家及專業人士的話。

但現今分門別類的教育、保健專家諮詢和各種各樣的家庭教育指導用書,說法各異,父母到底應該聽誰的好?

信自己,父母就是育兒專家

育兒需理論結合實際

孩子還沒出生,劉女士就買回各種各樣的育兒圖書、磁帶,打算按照書和磁帶所教,對她進行全方位的科學教育。孩子還是個嬰兒時,媽媽面臨的主要是哺育的問題,這些書對她確實有不少幫助。但隨着孩子長大,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多,她就感到書的作用不太大了。比如,書上總說: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可這興趣到底要怎麼培養,卻說得似是而非。

像劉女士這樣,面對書上的道理,卻依然對如何教育孩子無從下手的父母還真不少。劉女士認爲,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年輕的父母沒有教子經驗,很難準確地把理論和實踐聯繫起來,有一本講理論就夠了,父母並不想成爲教育專家,他們最想得到的是有效的方法上的指導。

從日本留學回國的周女士就有這樣一段經歷:她看到育子、教子書上說,日本人爲了鍛鍊孩子的耐寒能力,增強孩子的體質,從小就讓孩子穿單薄的衣服。小女孩穿裙子,小男孩穿短褲,冬天也不例外。因而在喜爲人母時,她也想把這一方法在兒子身上實施。爲這,周女士和婆婆之間沒少鬧彆扭。

周女士認爲:日本人身體素質好,意志堅強的部分原因和他們從小鍛鍊分不開,所以,中國的孩子也要學一學。一些教育專家也持贊同觀點。周女士的婆婆當時就表示反對:“你們亂拿孩子做試驗,孩子得肺炎怎麼辦?”果然,沒幾天,周女士的兒子就因沒有及時加衣服而受了涼,又是咳嗽又是發燒。此時,周女士早把日本的育兒方法拋到了腦後。她和保姆、婆婆輪流照看孩子,累得人困馬乏,瘦了一圈。周女士爲此醒悟:育兒也要聯繫實際,靈活運用。

專家的“特長”,你瞭解嗎?

如今,專家諮詢越來越被父母所重視。可是總有些父母反映,爲什麼感覺專家也說不出什麼新鮮東西呀?

其實,兒童教育是個綜合性的學科,包括許多分支學科。不同的專家所研究領域也不同。有人專攻心理學、有人是保健衛生方面的行家,有人可能從事了多年的幼兒園教育實踐工作,父母如果對專家的“專長”和“特長”不瞭解,只顧把自己遇到的問題“扔”過去,這就好比請西醫大夫開中藥方,得到的答案就可能出現偏差。

北京市一位兒童教育專家認爲,在諮詢時,不僅要讓父母知道專家的身份、職務,更要說明專家的專長,便於父母有目地地進行諮詢。他說:“從事研究工作的專家對教育理論比較清楚,父母可以從他們那裏得到理論上的指導,而一些長期在幼兒園工作的專家可能實踐經驗更豐富,解決問題的招術也更實用。”

要信專家,但不能迷信專家

每個孩子的性格、家庭背景等都不同,對同一問題的處理方式也應有所不同。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強,但表現方式不一樣。因此,真正的教育應該非常重視個體的差異。

有個朋友,他兒子特別喜歡把手頭的東西“大拆八塊”。一次,他帶兒子到娛樂場玩,碰到兒童教育專家現場諮詢,就向專家諮詢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得到的答案是,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朋友說:“他說的很有道理,我也同意,可問題是,像我兒子這樣的好奇方式怎麼保護?總不能任由他把東西都拆光了吧?”專家對此也提出了一些建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借題發揮給他講科學道理,可孩子只要看上一件東西就死不撒手,這些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這種一次性的諮詢,專家也無法對問題的根源有全面的瞭解,只能告訴你一種普通的方法,缺少針對性。可這種問題又不至於到心理診所之類的地方去,挺難辦的。”這位朋友苦惱地說。

還有一個朋友,爲了帶好孩子,買了好多育兒、教子方面的書來學習,在理論上,幾乎是半個幼教專家了,可是,還是有許多現實問題無法解決。談到對專家的意見時,她說:“找專家諮詢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是希望他們能幫助我用最快、最方便的辦法解決孩子的問題。因爲他們畢竟是專業人士。可是當我真的遇到問題,求教於專家時,我覺得專家的觀念也真該變變了。我知道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我的孩子眼下就是不能接受進幼兒園這個現實。一進幼兒園就哭,我哪有心情等着專家講道理?我要的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當然道理也得聽。”

對此,教育專家的說法:在我和父母聊孩子的過程中,常常能夠感覺到,許多問題都出在父母的教育觀念上,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先對父母進行‘教育’,講‘大道理’。觀念不變,方法當然不對頭。有的父母反覆來諮詢一個問題,就是因爲他們的觀念總是變不過來,並不見得是孩子本身造成的。

有時,個別父母在諮詢後抱怨作用不大。其實,這些抱怨的根源就是由於父母過分依賴專家,而沒考慮到專家不瞭解孩子的成長環境,很難以做出針對性很強的解答。

孩子需要體驗的空間

現在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光把孩子的時間和空間全部佔滿,而且要求孩子聽話、服從,從思想上、情緒上、價值觀上都統一意志,一心想把孩子塞進預定的模子中,從而阻礙了孩子正常成長。

一些家教成功個案的圖書出版後,父母們都把它當成“金科玉律”來塑造孩子。但父母們一定要記住:同樣成功的成長模式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完全照搬是要出問題的。而父母如果把孩子放在一個模式中,長成所設計好的樣子,這也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同樣,專家不是父母,他們只能起到幫助父母把握育兒方向的作用。

不要忘記真正的主體是孩子,父母要爲他們創造成長的空間和自我體驗的機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自我體驗中獲得經驗和知識,從而自我調整、成長。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可替代的,最瞭解孩子的,也只有父母自己,因此,父母應該自信起來,從容面對關於孩子的一切問題。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