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早期教育遭遇三大困惑

早期教育遭遇三大困惑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早期教育,家長談起來都“頭頭是道”,但真正選擇早期教育機構時卻有許多困惑。

困惑一:從國外引進的早教理論是否適合中國孩子?

趙女士的孩子現在1歲零7個月,她曾經帶兒子去過好幾個專門給0到3歲的孩子提供早期教育的培訓機構。趙女士發現,這些早教機構的培養理念基本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不管是“蒙臺梭利”還是“多元智能”。趙女士困惑的是這些理論在國內沒有經過本土化的研究就直接進入市場,適合其他國家孩子的教育模式和考覈指標是否對中國的小孩也適用?

對此,早期教育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吳鳳崗教授認爲,孩子的早期教育共性很多,3週歲前的孩子有很多共同的特徵,這一點中西方孩子沒有太大區別。但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文化背景、民族宗教等的差異越來越大,教育的方式會有很大區別。他贊同引入西方發達國家早期教育的方法,但考慮到教育環境也應注意差異,比如國內家庭孩子和祖輩生活在一起的比較多,而國外講究小家庭。

“任何一種教育模式和考覈目標,都只是適合一定的人羣。”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博士姜勇說,“目前國內早期教育,大多拷貝國外的教育模式,只是一種‘拿來主義’的做法。”針對家長的困惑,姜博士指出,不管是“蒙臺梭利”還是“多元智能”,都給中國早期教育提供了一種可以模仿的範本,“可以肯定地說,適合國外兒童的教育模式,在某種意義上同樣適合中國兒童,因爲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ABLE教育機構教學總監鄭天楊表示,無論是什麼教育理念都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教育學是年輕的科學,有很多新興的理論。早期教育理論也是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體系,任何一種教育理念都有可取之處,但不能照單全收,因爲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個體。每個早期教育機構都會打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家長把孩子送到培訓機構之前應該清楚學前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培養。

困惑二:各機構推出的親子課程爲何大同小異?

鄭女士的孩子現在有兩歲半了,她告訴記者:“現在早教市場上最流行的課程是親子班,一般都是母親和小孩一起上課,一週上一到兩節。採用的教學方式也較爲常規,諸如:聽音樂、蹦蹦跳跳、走直線、卷地毯、辨認顏色與大小等小遊戲。”鄭女士說,各種親子班課程內容多有重複,並且各堂課之間並沒有密切的聯繫,學習後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是否有學習成效、到底有沒有副作用都還不能肯定。

吳鳳崗教授介紹,親子教育最初來源於一些著名的幼兒園,後來慢慢的有了親子園、親子門診諮詢。因爲來源於較小的範圍,各家的教材大同小異,使得這些親子教材和課程存在很多共性,但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會有所不同。對於不同的孩子,親子教育不要硬搬教材,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但是,“親子課程也不能特別個性化了。”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博士姜勇指出,0到3歲的孩子,興趣愛好等都沒有定型,孩子的學習只是在完成家長的心理目標,從這個角度考慮,“親子課程的個性化需求只是家長的需求,對實施早期教育的機構來說,這樣完成孩子的教育並不具有可操作性。”

鄭天楊認爲,早期教育的效果不是短期能看出來的。技能訓練是以興趣爲出發點,而不是短暫地掌握一些技能,給家長一種滿足感。親子課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對低齡兒童的教育目標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不是產生壓力,強迫訓練和無興趣的教學對孩子有害無益。

對於早期教育的效果如何評價,吳教授表示,目前的評價系統確實存在問題,對於早期教育的評價應該是綜合評價而不是單一評價。例如,在單項比較上,認字少的孩子可能在另一方面發展得好。應該是發展的評價,接受親子課程一個月的時間,短時的效應和進步都不能說成是階段的變化。對於過度看重效果的家長,吳教授建議對於早期教育的結果不要太重視,放輕鬆一點,順其自然。即使老師對孩子強化了某方面的訓練可以產生短期效應,但也可能會顧此失彼。

專家們堅決反對目前在家長中颳起的“超前教育風”。他們認爲,兒童在0到6歲之間,是身心發展相當迅速的時期,但促使其發展是有條件的,是有一定順序和規律的,如果人爲提前訓練,效果不見得更好。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不僅沒有必要,可能還會給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負擔,弄不好還可能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困惑三:什麼樣的教師纔有資格從事早期教育?

現在能夠意識到孩子早期教育的家長並不多,即使是有精力實行這種早期教育的家長也沒有充分的時間來進行這種教育,只有尋找合適的早教老師來解決這個問題。

徐女士家裏的小孩快3歲了,她打算給孩子請個育嬰師。考察了多家家政公司後,徐女士並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她告訴記者,如今北京家政市場上大多數的保姆來自外地下崗女工,她們大多是初中畢業,高中畢業的已經很少。而所謂的育嬰師大多是因爲給家政公司交了一定的培訓費當上的,在所謂的培訓中並沒有例如兒童心理學等專業方面的知識。

對親子班教師的資質家長們也提出了質疑。趙女士說:“一般親子班的教師都是一些剛從幼師畢業的年輕教師,雖然她們能帶着孩子蹦蹦跳跳做遊戲,但是不是真正懂得如何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呢?究竟什麼樣的人可以勝任早期教育的工作呢?”

由於受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狀況的制約,目前市場上的育嬰師或早期教育教師很難讓家長滿意。吳鳳崗教授認爲,好的育嬰師首先要有愛心,願意和孩子溝通相處,具備兒童保健、營養、心理和教育的知識,並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他透露,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在着手開展育嬰師的培訓,但還沒有足夠的師資滿足市場的需要。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忠心指出,一定要澄清家長對早期教育在開發孩子智力上的認識誤區。“不要一提開發智力,就必須是教孩子認字學知識,其實教孩子玩耍也是在開發孩子的智力。”趙教授說,“0到3歲孩子智力的開發,就應該是蹦蹦跳跳、聽音樂、走直線、卷地毯等。”趙教授認爲,從事學前教育的老師,還是應該充滿活力點好,“如果再經過專業的幼兒心理、生理等培訓,這樣的老師是最好的。”

“判斷早期教育機構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在帶孩子接受一段時間教育後,只要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進步,就可以認定這個教育機構暫時適合自己的孩子。”專家們認爲,一個孩子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又能有特長,需要家長本身的努力,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都是大衆化的,只不過有些機構增加了些特色教育而已。

鄭天楊建議,選擇早期教育機構時,關鍵的是考察這裏的老師接受過什麼樣的培訓、培訓者有什麼背景等。合格的教師應該有幼教背景、經過專業訓練,和孩子可以平等相處,如能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講話時輕聲細語。家長可選擇孩子午餐時間和下午起牀時間去學校實地考察,這兩個時間是園內最混亂的時候,細心的家長可以判斷出老師是否有愛心和耐心,是否真的在照顧孩子。

早期教育遭遇三大困惑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