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怎麼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怎麼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麼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總一天會長大,總要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想要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這3點入手準沒錯。

下面的場景,你一定很熟悉:玩具鋪的滿地都是,孩子玩夠了就走,你讓他收起來,他就跟沒聽見一樣。每到吃飯,孩子就兩手一端:「媽媽喂」。

讓他自己吃,他就:「不要不要,媽媽喂」,然後表情迅速擰成一坨, 爆哭警告。

這些技能,孩子明明就會,非得依賴家長,怎麼就不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到底是因爲啥?

今天我們想要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家長該如何適度引導。

怎麼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能做的事兒爲啥非得家長給做?

很多時候,孩子明明會做的事兒也不做,其實並不是懶也不是作,我們得了解孩子行爲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引導。

1. 能力有反覆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在 3 歲之前能力都有反覆性。

這也就是說,孩子雖然已經掌握了某項技能,但也有可能出現行爲倒退,又變得不會了。

因爲這一階段的兒童心智還未成熟,學習能力還在發展未穩定,出現行爲倒退也是很正常的,並不是發育出現了問題。

比如有時候寶寶會在一段時間內重複做一件事情,像開門、關門再開門、關門,重複好幾次,似乎對這項技能已經十分熟練,但過一段時間又因爲打不開門而着急,大喊媽媽甚至大哭。

2. 吸引關注

用吸引關注的方式來得到媽媽撫慰的這件事,寶寶生來就會做了。

只是嬰兒時期的寶寶用哭鬧的方式吸引注意,而再大一些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不聽話」和「破壞」的行爲。

比如,孩子故意把玩具丟在地上,喊媽媽來撿,媽媽讓他自己撿,他就會鬧情緒,甚至用腳踢玩具。

此時的媽媽如果生氣發火,就會讓寶寶覺得他成功得到了媽媽的關注,從而下次變本加厲。

怎麼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2張

3. 親子互動的正常需求

心理學家曾經發現:親子互動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孩子在親子互動中,不僅能獲得安全感,幸福感也得以提升。

很多時候,孩子是通過讓家長幫忙來完成親子互動的。

明明學會了走路,還要媽媽抱,明明會吃飯,還要媽媽喂。

孩子通過這樣做來獲得媽媽的愛,也能確定媽媽是愛自己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親子互動呀。

適度引導,一刀切的方式不可取

不少父母爲了讓孩子儘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面對孩子不知不覺中對話就帶上了情緒,或者義正言辭地拒絕孩子。

拒絕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願意幫助我。」,甚至覺得:「媽媽不愛我」。

這樣不僅不利於自主性的建立,還會大大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更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形成。

所以,我們在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要適度。

至少要保證我們的要求,沒有引起孩子的反感,產生不良的負面情緒。

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從這三招入手準沒錯

既要引導孩子獨立,又要掌握尺度,不破壞他的安全感,這也太難了。那有沒有什麼兩全的辦法呢?

經過了和我家娃多年的鬥智鬥勇,我總結了下面三點經驗。

1. 適當啓發

昨天還會的事兒,今天說啥不會了,面對孩子的能力反覆,你可以在語言和行爲上給他更多啓發。

比如,孩子之前能打開蓋子,而現在卻打不開了,這時候家長可以嘗試啓發孩子:

你想想之前是怎麼打開的?

這個蓋子是跟之前不一樣,你看是不是這裏多了一個釦子?

你看看這個白色按鈕是幹嘛用的?

通過這樣的表達,引發孩子自己打開的興趣。

如果孩子實在做不到,可以先由家長做示範,打開之後再弄回原樣,讓孩子繼續嘗試,並及時地給予鼓勵。

反覆幾次,孩子就具備了獨立打開的蓋子的能力了。

2. 多互動,協作解決困難

孩子不願意自己完成,尋求他人的幫助和發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不衝突。

即便是在他人的協助下完成,孩子也是參與其中的,這也能夠給他正向的反饋,對激發信心有好處。

例如,在引導孩子自己繫鞋帶時,除了誇獎他做得好之外,你可以嘗試更多的互動方法來激發他完成。

你可以嘗試模擬比賽:

媽媽也要繫鞋帶,我們看看誰系的更快一點,好不好?

儘量讓着孩子一點,讓他覺得有贏的可能,過程中也別忘了給他鼓勵。

或者,商量他共同完成,你幫他繫好左腳,說:哎,好不容易繫好了左腳,好累呀,你來試試右腳吧?

引導孩子與父母一起去完成一些孩子本身抗拒的事情,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能力,也促進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良好互動。

3. 多花時間陪伴

當孩子用拒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方式引發關注時,其實已經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了。

一定是父母在平時的相處中,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沒能給他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孩子纔會反覆地試探,來確定「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除了花更多時間跟他們待在一起,我們還要正視他們的內心需求,充分迴應他們的情緒,提高陪伴的質量。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而是一個長久的過程。

作爲父母,我們不僅要花時間精力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孩子能自理、自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