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成長不是急於求成的事,這些育兒道理你都知道嗎?

成長不是急於求成的事,這些育兒道理你都知道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長不是急於求成的事,這裏的育兒道理你都知道嗎?成長就像讀一篇文章,要耐心讀好它,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段文字。對待我們的孩子也一樣,需要精讀,需要懂他、陪他成長。

2歲以前

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媽媽生病了很難受,對誰也沒說,依舊堅持着給全家人做飯。這時,卻見幼小的女兒緊緊的跟隨着媽媽,小臉滿是擔心:“媽媽,你是不是不舒服?”這時的媽媽,多麼的驚訝和感動。

但是,這樣的心心相通卻不是與生俱來的。

孩子在兩歲以前,情緒感應非常靈敏,情緒管理也比較容易。父母要和孩子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和信賴關係,比如陪伴孩子玩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晚上讓孩子和自己同牀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這對將來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維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當這種親密關係形成後,媽媽的一個眼神,爸爸的一個動作,孩子都能領會;媽媽有心事了,生病了,不用開口,孩子都能敏銳地覺察到。

現在很多父母沒有辦法帶孩子,應該讓孩子和其他親人建立穩定的緊密關係,比如姥姥、奶奶、或者阿姨等,這對培養和管理孩子將來的情緒非常有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由其他親人帶大,比如說由姥姥帶大,和姥姥建立了穩定的親密關係,那麼當孩子回父母身邊時,父母不能攻擊孩子的姥姥。因爲此時孩子依附早原有的親密關係中,父母的這種攻擊會動搖親密關係,那麼他將處於情緒分裂狀態中。這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和親子關係的建立非常不利。

2 - 6歲

讓孩子接觸大自然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聰明,於是,從孩子剛會說話起,就教他識字、算術、背唐詩。但家長可曾想過,這樣的教育反而扼殺了一個天才的成長?

天才不是死讀書,而是從小就有敏銳的觀察力,對物體的結構,色彩、形狀等有敏銳的感知,但天才的這種感知能力不是天生的。

孩子在6歲前用非語言系統的方式來感知世界。美國很多父母會在孩子剛出生沒多久就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儘量不用語言來教育孩子,而是讓孩子用眼睛、用心靈感受世界。

比如對“蘋果”的認識,當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用文字來表達時,他腦海中的“蘋果”是一個個形象的生動的蘋果樣子。但是當“蘋果”這個詞彙進入到他的腦海中時,他所記憶的就是語言文字,而不是形象記憶。

語言體系是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最簡單的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當孩子學會了用文字和語言表達時,他會很自然地發展邏輯思維的左腦,而形象思維的右腦則漸漸不再發育,孩子所有的想象力都變成了簡單的語言,右腦的發展就被扼殺了。

實際上,孩子小時侯的智商非常高,他們對顏色、聲音感知比成人要強得多,他們可以分辨出顏色中細微的差別,同樣是黃色,孩子可以分辨出不同的黃色。但是當“黃色”這個詞進入他的腦海,他開始學會分類後,對色彩的感知和分辨能力反而沒有了,這就是語言系統對右腦發展的侵害。

所以,孩子在6歲前,應該重點發展右腦,讓他這種敏銳的感知力一直保持到成年,而理性思維的開發應該在7歲以後。讓他們認很多字,背很多詩,實際上,讓我們用成人的思維阻礙了孩子本來的發展。

那麼,我們該如何發展孩子的右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而不要過早地讓他認字、讀書。儘量用形體、繪畫和想象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成長不是急於求成的事,這些育兒道理你都知道嗎?

6 - 10歲

允許他們犯錯誤

毫無疑問,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真正讓父母操心了。他們走向了學校,開始接觸社會,他們優秀與否有了一個明確的判斷:學習成績。

然而,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正是天性得到釋放的時候,尤其對於小男孩來說,可能很難安安靜靜地在教室裏聽課。他們調皮搗蛋,不好好學習,讓老師頭疼不已,讓家長臉上無光。

真的需要這麼擔心嗎?

其實家長的痛苦都源於他在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對於孩子來講,這些只不過是他成長的一種狀態而已,根本不是個問題。

每個學校都會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比如說調皮搗蛋,他們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和批評。我們在潛意識裏已經假定這些孩子是有問題的,但是從長遠來看,真的有人格完整的人嗎?沒有,而且相反,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很偏執狂、脾氣暴躁,這是因爲,能量的創造需要情緒。

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在這個階段可以犯的錯誤,而不是用成人的觀念和思維繫統地去分析他。一旦分析,我們就會看到問題,並越來越覺得這是個問題,而孩子會也越發釋放出這個問題。

家長現在存在的問題是總說孩子有缺點,卻很少說孩子的優點,這樣造成孩子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點,而缺點卻在時時被提醒,缺點也就越來越多。

10 - 14歲

用“無知”面對孩子

在我們已知的觀念中,好孩子是應該好好讀書,成績優秀的,這樣的孩子纔能有好的前途,成績不好的孩子沒出息。

就像這樣

混沌學理論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家長能夠用“無知”的態度面對孩子,也許一切都大不一樣。

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一樣,因爲每個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可複製的,每個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誰能保證考上清華的孩子一定就前途無憂?誰有能說現在成績不好的孩子以後就沒有成就?

所以家長真的沒有必要老找孩子的麻煩,也許他不愛學習,這個時候,不要斥責他,而應該讓他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發展的最好,讓誰都對他刮目相看,一旦這個孩子得到了學校、同伴的認同,他去發展其他方面就很容易了。如果你強迫他放棄了自己感興趣的事,學習上又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他天才的地方就會被家長抹殺了。

舉個栗子

一個初中生非常不愛學習,他的父親沒有強迫他回到學校,而是問他想幹什麼。孩子說,我想去西藏。爸爸說,好,暑假我們開車去西藏。就這樣,一家人自駕車去西藏,一路上經歷了非常多的困難險阻,後來媽媽實在堅持不了,回家了,但是孩子卻一直堅持到西藏。

回家後,他非常興奮,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眉飛色舞地對夥伴們講述他的傳奇經歷,得到了夥伴們的認同,開學後,他主動回到學校,因爲他覺得去西藏這麼難的事情自己都做到了,還怕上學嗎?況且,全班同學就他一個人自駕車去西藏,在這種強烈自我認同感下,他學習的勁頭十足。

因此,家長應當重新用“無知”的方式,用充滿認同感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孩子,讓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成長,而不是把各種主流的觀點強行讓孩子接受。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對你的孩子來說是種福音。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