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有必要帶孩子做智力測試嗎?

有必要帶孩子做智力測試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很聰明,然後想要帶孩子去做智力測試,那麼有必要帶孩子做智力測試嗎?智力測試是什麼樣的?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智力、智商以及智力測試,因爲看到有朋友在後臺問我要不要帶孩子去做智力測試。

智力和智商是一樣的嗎?

智力的定義其實在認知心理學歷史上一直有人試圖去做出不同的解釋,綜合起來可以看成是:人類所擁有的認知能力,這些認知能力包括推理、理解、計劃、解決問題、做出決定、抽閒思維、語言理解和表達等。

我們經常會誇一個小朋友“聰明”,這種“聰明”通常默認就是智力好的意思。但是其實智力和性格特徵一樣,是非常具體化而又有個體差異的概念。於是很多心理學家爲了量化這種個體差異,於是提出了智商的概念。

智商,是“智力商數”(IntelligenceQuotient)的簡稱。因爲人類的智商呈現正態分佈,所以智商的測試方法是把個體測試的結果所反映的年齡水平和個體所屬的常模進行比較。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人在智力測試中的真實得分和這個地區同齡人的應有得分相比較。

有必要帶孩子做智力測試嗎?

一個人的智商是穩定不變的還是會發生波動呢?

有家長曾經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家孩子4歲測智商是95分,5歲時測只有85分。可是她明明會的東西更多了呀,怎麼智商還會減少呢?”

我們先不討論智力測試的侷限性,但就簡單的數字來看,這是非常可能的。

因爲每個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所學到的東西都在變化,如果一個孩子雖然在學習和進步,但是如果他們學習和進步的速度和水平低於當地同齡孩子的速度,那麼他在智力測試中每個項目得分的變化是慢於當地同齡孩子的常模的。

作爲一個商數,分子雖然在增大,但是分母如果增大的更快,那麼整體的數值自然會變小。

所以,一個人的智商得分是會發生改變的,不是一直固定的。這種波動和改變在兒童期會相對更多,年齡越大則相對穩定。

智力測試是判斷孩子是否聰明的金標準嗎?

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力測試,其實嚴格來說,是智商測試。包括很多種,比較有名的有斯坦福-比奈測試、瑞文推理、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等。

那麼,這些智力測試的結果是不是就是判斷孩子是否“聰明”的金標準呢?

首先,智力測試是有其優點的。比如可以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表現來衡量個體差異,能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保護因素和有害因素,在瞭解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個體化教育才能成爲可能。另外,對於一些特殊兒童,智力測試能幫助我們診斷或者制定個體化干預。

但是,智力測試以及其結果是有侷限性的。比如,一個單獨的智力測試分數並不能反映太多信息,有些智力測試(比如瑞文推理)所能反映只要一個維度,根本無法囊括孩子智商的所有方面。

有言語、非言語等分量表的測試要好一些,但是最後得分所反映的信息依然是有限的。而且這類測試通常是耗時比較久,很多醫院在考慮投入-產出以後,寧願選擇操作簡單耗時短的測試。

此外,對於我們普通父母和老師來說,智力測試有時候會起誤導作用。比如有的孩子智力測試的分數高,家長和老師就會覺得孩子很聰明。

於是有些老師和家長就會過分強調孩子的“天賦”,而忽略了後天的因素。而如果這類孩子學習成就不好,父母老師很容易會認爲孩子學不好就是懶,而忽略了孩子的在其它方面的困難。

如果有的孩子智商測試分數不高,家長和老師則可能給在心裏給孩子下了“不聰明”的判斷,默認孩子達不到很好的成績。有的老師或者父母甚至會直接和孩子說他笨,可想而知這種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多大打擊……

研究已經證實:孩子學業成就取決於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動機、老師的期望值、文化背景、父母的態度、夥伴表現等。所以高智商不等於一定成功,智商一般也並不等於不會有所作爲。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孩子在學業、環境適應、社交、生活等各方面都沒有明顯的問題,就根本沒有必要去做智力測試,以免固化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