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沒有“叛逆期”,你不相信?

孩子沒有“叛逆期”,你不相信?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哪個孩子沒有過叛逆青春期,孩子沒有“叛逆期”,你信嗎?有些爸媽表現頭疼,快被孩子的“叛逆”給逼瘋了,該如何做?

談到孩子的“叛逆”,爸爸媽媽們的反應是這樣的:

我不曉得被娃子氣得掉了多少眼淚,14歲男娃子,難管啊!

我覺得心力憔悴,兩年了,這種日子快點過去吧!

我每天面對上初二的兒子,每晚失眠,頭痛。

我兒子初三,不愛學習,一點也看不出要中考。不着急,愁死人了。

我家兒子也是,我曾經自殺的心都有了,玩遊戲無節制。

我女兒十四歲了,小學時成績很好,非常聽話,到了初中成績下降,一到家是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經常回家哭,脾氣也變了,我覺得我都絕望了,不知道怎麼辦?

我都想有沒有一種藥讓我吃了睡上三年,等她高中畢業了聽話了我再醒。

天天提心吊膽的,我都這樣想,只要孩子好好的在學校,別整出事來,就是考個倒數第一我也認了。

真的是氣得無語,不知道下一刻會又會出什麼幺蛾子,期盼長大的那一天!

同感,慢慢熬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此陪伴孩子成長,真是太煎熬了,難道就無法逃離這個深坑嗎?

孩子到底有沒有“叛逆期”?

做爸媽以來,我一直在想一件事:讓千千萬萬中國父母談之色變、遇之即敗的“孩子叛逆期”——包括2-3歲的“幼兒叛逆期”、十來歲的“兒童叛逆期”,還有“青春叛逆期”——它們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

換句話說,我認爲:孩子沒有“叛逆期”!

什麼?我都快被孩子的任性、不聽話、網癮、早戀、沉迷手機、厭學給氣死了、急死了,給折磨得頭痛、失眠、心力交瘁,甚至連自殺的心都有了,你卻說孩子沒有“叛逆期”?!你有孩子嗎?你是來搞笑的嗎?

——且慢生氣,也彆着急上火。真心爸媽是兩個正值青春期的男孩的父母,年逾不惑,走過了自己的成長歲月,親身陪伴兩個孩子十幾年,一直在學習如何做更好的爸爸媽媽,近幾年更是致力於家庭教育和父母成長的研究,我們的發現是:

在孩子的“叛逆期”上,中國父母們可能真的搞錯了,我們合力造出了“孩子叛逆期”這個聽起來非常專業的“家教術語”,然後把它挖成一個深坑,讓它困住了自己和孩子,把親子關係毀得千瘡百孔,把育兒之路,搞得艱難無比。

“叛逆”現象有沒有?有!“叛逆期”有沒有?沒有!

爸爸媽媽們描述的所謂“叛逆”現象到底有沒有呢?毫無疑問是有的。父母們遭遇的焦慮、無奈、困惑、束手無策,也都是真的。

幾乎是從孩子剛剛會走路、會說話起,甚至孩子七八個月起,爸爸媽媽們就開始發現,孩子沒有想象得那麼乖、那麼聽話,大人不讓上哪兒,他非得上哪兒,不讓他動什麼,他非得動什麼。

然後到了兩三歲,更是難纏,一天到晚不知道要說多少個“我要”“我不”,彷彿成了專門跟大人對着幹的小惡魔。

接着是七八歲,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連狗狗都嫌棄的年紀,各種調皮搗蛋、自行其是,各種氣人、不聽話。

好容易到了十二三,爸爸媽媽們想着,這麼大了,該懂點事了吧?惱人的青春期又來了,各種任性、各種逆反、各種不省心……

說道這,你可能就想了:看看,打臉了吧?都“叛逆”成這樣了,你還說孩子沒有“叛逆期”?——但是,從各個角度考察,我們得到的答案仍然是:“叛逆期”有沒有?沒有!

孩子沒有“叛逆期”原因之一:孩子會一直如此,只是我們不肯接受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成長,就是不斷擺脫對父母的依附、萌生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直到徹底離開父母的“管教”、實現完全“自主”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從一出生起,就在不斷地“叛逆”,並不是在某個階段,才突然“叛逆”起來。之所以會有“幼兒叛逆期”、“兒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的說法,是因爲孩子的“自我”在那些階段發展得更爲迅猛,給父母帶來了更大的衝擊、更強烈的不適應感——我們不能接受,剛出生時那個香香軟軟的小嬰兒,慢慢長成了一個不肯全然依賴、順從父母的大孩子。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成長太慢,還沒有學會接受孩子的成長,並且隨着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之所以特別歡迎各種“叛逆期”的說法,只要一遇到孩子不聽話,就說孩子“叛逆”——真心爸媽遇到的一個特別讓人驚詫的案例是,孩子才十八個月,媽媽就用“叛逆”來投訴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孩子叛逆期”,給了爸爸媽媽們一個特別方便的藉口,讓我們迴避自己成長的緩慢。

父母責備孩子總是容易的,反思自己卻既需要勇氣,也常常令人不快。

孩子沒有“叛逆期”原因之二:孩子要的是自主,而父母要的是聽話

儘管每一對父母,都認爲自己愛孩子,對孩子的管教、約束,是“爲孩子好”,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需求和絕大部分爸爸媽媽的需求,是不同的。

孩子要的是自主——我是我自己,我做我想做的事,我自己掌控自己的的思考和行動。

孩子的這種需求,從一歲左右,甚至更早,就會明確地表現出來,然後在青春期達到頂峯。青春期是孩子成爲一個成人之前最後的階段,他們越來越多地尋求自主,確認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並且努力建立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於是對父母的控制,就會表現出更多的反抗。

正如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名著《兒童人格養成》中所說:

“一旦到了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都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這種童年被管教太嚴的孩子,就會變現出像擺脫鎖鏈一般的言行。這反而說明他在快速成長,人格在穩步發展。”

這也正是童年越乖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得越激烈的原因。

而父母,幾乎從孩子一出生起,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聽話——父母都是爲你好,你要順從父母的引導、管教,才能成爲身心健康發展的好孩子、成爲符合社會期待的好成人。

於是,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之間,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矛盾,而且孩子尋求自主的渴望越強烈,和父母的矛盾就越激烈,對於父母來說,這就是孩子的“叛逆”了。

但且不說從小就一切順從父母的孩子,他的“自我”“自主”的發展會很不完善,在成年後會遭遇更多困難,就是這種“聽話”要求本身,其實也並不全然爲了孩子,而是包含父母的很多自私因素——因爲聽話的孩子,父母管起來會更輕鬆、更省事、更少遭遇挑戰。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祕密》中,曾經毫不客氣地尖銳批評父母對孩子的“防禦心態”:

“即使一個成人非常熱愛兒童,但在他的內心仍然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防禦本能。那是一種無意識的憂慮感,是缺乏理性和貪婪感的結合,總擔心一些東西可能被弄髒或者被打碎。”

“兒童身上那些與成人環境不相協調的行爲將不可避免地被成人所控制,成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種防禦心態,卻反而認爲自己確實對兒童有着無私的愛和奉獻的精神。”

所以,所謂的“叛逆期”,並不是孩子真的對父母發起了什麼“叛逆”行動,而是父母對彼此需求矛盾的狀況,單方面做出的一種判定。

孩子沒有“叛逆期”原因之三:認定孩子“叛逆”,源於父母的“家長制”

那麼,父母爲什麼單方面判定是孩子“叛逆”,而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和自主願望呢?這源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家長心態。

父母對待孩子,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平等,一種是基於不平等的家長制。

前者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尊重和認同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意願,並且樂於以“合作”的方式,與孩子展開在他成長上的合作。

後者則堅定地認爲,孩子是我的孩子,他從屬於我,所以一切都應該聽我的,順從我的意志。——中國的父母,這種意識無疑更爲牢固。

雖然我們已經引進了無數兒童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著作,而且很多書都還成了家教育兒領域的暢銷書,其中隨處可見對專制父母的嚴厲批評和對與孩子平等的倡導——但很可惜,狀況並沒有得到多少改變,中國的爸爸媽媽們,仍舊無比熱衷於“孩子叛逆期”的說法,不但不考慮孩子各種“反抗”的合理性,反而尋求各種壓制“叛逆”的方法。——殊不知,你壓制得越厲害,孩子的反抗就會越激烈,彼此越難以爬出所謂“叛逆期”的深坑。

孩子沒有“叛逆期”,你不相信?

認同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這對很多父母來說,相當困難,但社會在進步,我們必須承認,傳統家長制,已經落伍了。

孩子沒有“叛逆期”原因之四:不是“孩子叛逆”,而是“親子衝突”

作爲家庭教育和父母成長研究者,真心爸媽一在努力尋找我們使用如此廣泛的“孩子叛逆期”的概念,它的理論和學術上的源頭,到底在哪裏。非常抱歉,就我們目前有限的閱讀,還沒有找到。

但是,我們遇到了另外一個詞——親子衝突。

兒童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們,用它來概括孩子成長過程中,雙方可能遭遇的大小矛盾、意見分歧、相處困難、互動困難,並且認爲,這種衝突,在孩子的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年起都會存在。

親子衝突,在描述孩子和父母之間各種不和諧狀況、緊張狀況上,無疑比“孩子叛逆”更準確,也對孩子更公平。

拋開對“家長”權威地位、專制權力的認同,我們會看到,你說什麼孩子不聽、孩子反抗你的某個要求,其實都是大大小小的“衝突”,而不是孩子單方面的挑釁。這些衝突是雙方參與的,常常只是立場和觀點不同,並沒有對錯之分,而且既然是雙方衝突,也不能依賴一方對另一方的壓制、另一方的無條件順從來解決。

如果在提及“孩子叛逆”時,改用“親子衝突”,你會發現,整個視角,都會發生轉變,你會不再一味地把問題歸結爲孩子,而是把自己也當成衝突的一方,去反思自己的哪些觀念和行動,導致了這種衝突的發生,並且思考:我如何避免捲入頻繁衝突,或者我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衝突。——當然,這種謙遜的態度,還是要給予對孩子成長、孩子需求、父母地位的認知。

好,說了這麼多,咱們來總結一下:

我們認爲,所謂的“孩子叛逆期”,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發生的“親子衝突”現象的一種錯誤認知。是父母基於並不應存在的父母威權,對孩子所做的單方面的判定。父母堅信“叛逆期”的存在,並且不停和孩子對抗,實際上是在跳一個並不存在的深坑。

深陷於“叛逆期焦慮”的爸媽,要做的並不是找到什麼辦法,讓孩子不再“叛逆”,而是自己破除對孩子“叛逆”的執念,用平等、尊重的態度,陪伴孩子成長,用更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大大小小的“親子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