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叛逆?歸根結底,都是“性情”惹的禍

孩子叛逆?歸根結底,都是“性情”惹的禍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最近兒子總是約了小夥伴一起騎滑板車,兩個人見面就興奮的擁抱,快好成了一個人。

但是對方推了一下他的滑板車,兒子立刻就不幹了,跳着腳的哭,追着對方就要動手,我拽着他胳膊也沒防住他上腳,皺着眉頭,憎的臉都紅了。

對方家長見狀,就批評他惹事,結果這個小傢伙也不幹了。指着奶奶就嚷嚷起來:“你別說話了,你什麼都不知道,憑什麼說我。”

光看吵架,以爲兩個大孩子了,其實都才三歲半。

整個過程,我看了一個滿眼。其實兒子錯在先,他先挪了對方的滑板車,從遠處給搬到了樹底下,對方一揚手,把他的滑板車推出去險些滑進草堆了。

對方以爲他是逗着玩,也就以同樣的方式反應。

兒子搬他的滑板車時,他是開心的狀態,他推兒子滑板車時,也是開心的狀態,反倒是兒子,對自己的東西,絕對不允許別人碰觸,尤其是在他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這才導致了矛盾。

而對方小朋友對奶奶的態度,看似無理,卻也能理解。明明是孩子之間的逗樂,小朋友有自己的理解和反應,而奶奶把錯誤歸咎於孫子,孩子當然不幹了,所以才喊着“你什麼都不知道”。

是啊,大人確實什麼都不知道。孩子的初衷沒有錯,孩子的反應也沒有錯。最終,兩個孩子都哭了,約會不歡而散。

到底是哪裏錯了呢?

一切歸根結底,都是“性情”惹的禍。

孩子叛逆?歸根結底,都是“性情”惹的禍

2、關於“性情”,最直白的解釋是這樣的:

性:性格、稟性;情:思想情感。

由翟斯和湯瑪斯在上世紀60-70年代對九種性情的追蹤研究中發現,塑造一個孩子性格和生活方式的9種性情,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特徵是天生的,環境和文化會隨着時間的變化影響這些性情的發展,但並不能完全改變他。

這個觀點與我國古典文化“周易”中所描述的“性者天生之質,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慾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則不能久行其正”不謀而合。

這9中性情分別爲“活躍水平、規律性、初始反應、適應能力、感覺閾限、心理素質、反應強度、分心程度以及毅力和注意力的持續時間”。

活躍水平:直白的說,就是一個孩子的運動或活動量,通常男孩子的活動量多餘女孩子,即男孩子日常的活躍時間大於不活躍時間。

這是由孩子的生理特點決定的。男孩子杏仁核附近是屬於大顆粒細胞,這種細胞特點就是孩子的觸覺和運動性較強;而女孩子則是小顆粒細胞,穩定性和記憶能力比較強。

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總是覺得男孩子沒有“安靜下來的時候”,而小女孩就能夠坐在一個地方穩當的玩一個小時。

瞭解了孩子的這個特點,父母就能夠明白,孩子的有些表現並不是他能夠自己控制的。父母能夠更好的瞭解和接納孩子性情中“活躍水平”這樣的客觀存在,並根據孩子的“活躍水平”安排每天戶外活動、自由活動和閱讀等時間,給孩子充分釋放這種“活躍程度”所引發的運動需求。

規律性: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孩子日常飲食、睡覺甚至排便等等活動,是否有規律可循。規律性強的孩子,他的各種行爲可以預見,做父母的可以提前安排,以減少突發狀況和避免養育過程中的衝突和壓力。而規律性弱的孩子,隨機性就比較強,養育難道就會增加。

初始反應:孩子對新鮮事物、新環境、陌生人等的反應方式。是能夠平靜而自然的接觸,還是牴觸感比較明顯。

孩子的初始反應不敏感,對於新環境,例如幼兒園、遊樂場等地方就能夠快速的接納和融入,在情緒上實現平穩的過渡。

相反,初始反應敏感的孩子,可能就會出現較大程度的焦慮、牴觸、抗拒。例如孩子見到陌生人時“躲在大人身後”“拒絕打招呼”等等,都是他這種性情特徵所導致的。

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其實是初始反應的一種延續,是孩子隨着時間推移對一種新環境能否接納和融入、甚至調整和改變自身應付能力的一種性情特徵。

通常情況下,初始反應比較敏感的孩子,可能就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例如我的孩子在幼兒園初期,足足哭了一個月,而其他大部分的孩子只有一個星期左右的適應時間。

感覺閾限:通俗的講就是孩子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包括直接身體接觸性的刺激和非接觸性的刺激。例如“別人的碰觸、自己摔倒、被燙到”等都屬於直接接觸性的刺激。外界高分貝的音樂、天氣炎熱、寒冷等就屬於非接觸性的刺激。

舉個例子,我的兒子絕對不能忍受衣服上沾上一丁點的水,哪怕是刷牙時不小心濺到衣服上,也要求立刻換衣服,但是他在雷雨天卻能安然的睡午覺。他就屬於對接觸性的刺激比較敏感和對非接觸性刺激不敏感的性情。

心理素質:這個和成年人所理解的心理素質並不相同。孩子的心理素質是描述他天生性情的一個名詞。比如有些孩子天生愛笑、有些孩子天生一副酷酷的高冷臉;有些孩子遇事能夠很快的過渡、而有些孩子會沉浸在不良情緒中等等。

反應強度:這一點在文章最初的故事中其實已經提到了。蓋子對於周圍環境、人、行爲等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有些孩子會自然的伸出手扶一把,有些孩子只站在旁邊看,還有一些孩子會指着摔倒的小朋友捂着嘴笑。

分心程度:即孩子受干擾的程度。有些孩子自己玩耍的時候,不管周圍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會擡一下頭,而有的孩子,只要有一丁點聲音,就立馬被吸引。看似注意力不集中,其實也是天性使然。

毅力和注意力的持續時間:這一點其實也可以理解爲“專注力”。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培養孩子專注力的。

孩子天生是具備專注力的。而爲什麼後天做父母的會因爲孩子做事精力不集中、精神不專注而憂心,究其根本,就是孩子在幼年時期,這種天生的專注力被破壞了。

不信?回想一下,你有沒有在孩子看書的時候,喊他喝水或者吃飯?你有沒有在孩子玩玩具的時候,讓他吃水果或者去尿尿?你有沒有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要求他喝湯或者吃其他菜?

看似微不足道,其實都在無形中破壞孩子天然具備的專注力,而後天卻要費盡心機的培養,豈不是自討苦吃?

3、孩子的這9種性情,看文章中舉到的例子,父母們或多或少的都有感觸。但凡父母感覺到養育的困難和壓力時,回想一下,都會從這9種性情中找到對應的解釋。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行爲,不能控制情緒,去上心理諮詢課,學習控制情緒的方式,這些都不是根本。當父母理解了孩子行爲產生的原因,並且能夠接納,這纔是對策。

養育孩子過程中的諸多矛盾,都是因爲父母的心中存在着預期,而這種預期僅僅是基於父母的性情產生的,而並非孩子。就像是一項合同只考慮一方利益和簽訂,一項規定只考慮一方立場而制定,對對方來說,都是霸王條款,有失公允,對方又怎麼會遵守呢?

想要育兒變成挑戰還是機會,根本完全在於父母。

用心的陪伴孩子,在日常的相處中,仔細觀察,發現孩子的性情並順應,然後結合父母的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等做出引導,纔是培養孩子的有效方式。

唯有如此,父母纔不會把孩子日常中的“不當”行爲認爲是“故意和自己作對”,也不會過分的要求孩子要完全表現出符合自己預期的行爲,孩子也才能到達我們做夢都無法到達的地方,成長爲我們做夢都無法想象的樣子。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