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爲什麼當把孩子交給老師的時候,家長就變得如此苛刻了呢?

爲什麼當把孩子交給老師的時候,家長就變得如此苛刻了呢?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又到了開學季,最近網上流傳的各種扒牆角照片着實火了一番。儘管看着不文雅,也容易讓人生疑,但是卻淋漓盡致的反映了爲人父母對初入社會孩子的擔憂啊。

這不,剛開學,兒子幼兒園新插班的小朋友家長就和老師產生了矛盾。該小朋友家長在媽媽羣裏發了1500多字的聲明,我看完了,大致包含了下面幾層意思:

第一,該家長認爲老師孤立孩子。原由是老師發的照片中其他小朋友在活動,而她的孩子獨自坐在旁邊喝水。該家長認爲,即使孩子喝水慢,也至少應該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個區域,即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他的孩子在旁邊喝水就行了,而不應該出現明顯的遠離。

第二,該家長認爲孩子在家庭中已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在幼兒園卻不被重視甚至冷落,不能理解。該家長表明自己“好歹國外混了個雙碩士,孩子能獨立完成數數1-50,實物數數1-30,背誦20幾首唐詩,10幾首兒歌,100個左右英文單詞的詞彙量,複述繪本內容無偏差”,斷定孩子所說的“老師強行抱他去睡覺”的可信度爲“60-70%吧”,從而認爲老師的行爲有失作爲一個幼兒教師的道德。言語中潛臺詞是幼兒園老師不合格,缺乏幼兒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其行爲充其量是保姆而非教師。

第三,該家長認爲媽媽羣中存在“老師黨”,並且揚言自己手中握有個別班級老師收受紅包的證據,並且說自己有晚報和新浪的人脈。不僅醜化了老師,更是激起了其他家長的強烈反對。

這讓我想起去年幼兒園開學的時候,兒子剛剛進入寶寶班,班級有一個小朋友也因爲一些事情跟老師產生了矛盾。

爲什麼當把孩子交給老師的時候,家長就變得如此苛刻了呢?

適逢中秋節,該家長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帶着一盒月餅,孩子出了幼兒園之後,直接就吃了一塊月餅。該家長認爲孩子在幼兒園沒有吃飽飯,而其原因就是因爲老師沒有盡到責任,沒有保證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

其作出該結論的原因是:孩子從來不吃甜食,以前在家也從來不吃月餅之類的東西。對於孩子從來不吃的東西,竟然放學後能吃掉一整塊,足以證明孩子在幼兒園沒有吃飽,甚至壓根沒有吃飯,一天都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孩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

該家長認爲,老師有責任勸導孩子吃飯,並且吃飽,即使是孩子拒絕吃飯,老師也應該通過親自餵飯的方式,保證孩子吃飽。

作爲一個母親,這兩位媽媽的反應我完全能夠理解,並且認爲這樣的反應合情合理。兩起矛盾的起因都是家長和老師發生了衝突,不能夠通過溝通得到緩解和釋放,結果兩個孩子都因爲母親的行爲和選擇退園了。

對於第一次把孩子送出家庭安樂窩的家長來說,尤其是母親,幾乎都是懸着一顆心,擔心孩子吃不飽、睡不好、被小朋友欺負、被老師排擠、受到坐冷板凳或者關小黑屋的懲罰等等。一方面擔心孩子身體上受傷,另一方面有擔心孩子心靈上留下陰影。

擔心並沒有錯,就怕家長被擔心矇蔽了心智,只根據一個3歲孩子並不完善的表達順着自己擔憂的方向臆斷,導致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受阻。

2、還記的兒子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月,我對幼兒園老師也並不信任,每天不是擔心孩子睡不好吃不好,就是擔心孩子哭鬧和反抗激烈遭到老師的懲罰和排斥。因此,對於任何的細節都非常的敏感。

舉幾個例子吧:

有一次看到老師發的塗色照片,兒子一個人距離桌子半米的地方,而其他小朋友都在塗色。我細緻的發現,兒子面前的位置上並沒有擺放蠟筆和塗色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在接受懲罰,並且猜測甚至斷定可能因爲他的某些行爲,老師通過孤立他、剝奪他塗色的機會而給他懲戒。

當時我憤怒急了,給先生轉發了那張照片,並且傳達了我的看法和怒氣。先生也很生氣,並且認爲一旦事情被證實如我們所想象的,一定會追究到底。當時他也通過關係準備調取幼兒園的監控。

但是在最後一刻,我們選擇了先跟老師溝通,先聽聽他們的說法。

放學的時候,我們等待其他小朋友和家長都離開之後,跟老師聊了孩子一天的表現。提到了照片裏的場景,老師說是孩子自己選擇坐在旁邊看其他孩子畫畫,並且也提到下午孩子自己不願意外出活動。

面對面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在老師的描述中,完全能夠認識到老師的哪些描述是真實合理的,也是符合兒子日常表現的。最初的懷疑和怒氣消失了,也因此對幾位老師有了更深的瞭解,多了一份信任。

還有一次,放學去接孩子的時候,老師讓我提前進去,我看到孩子光屁股撅着,站在門口,;拉完粑粑還沒有擦,教室裏的孩子不時的回頭看他。

當時我非常氣憤,不僅是因爲孩子身體上的不舒服,更有一種屈辱感衝上腦袋。我一句話也沒說,給孩子收拾完之後,換好衣服離開了。

我當時選擇了沉默,一方面是兒子當時的狀況容不得我騰出時間跟老師溝通或者理論;另一方面,當着兒子和其他小朋友與老師發生衝突,並不明智,可能導致孩子對老師和幼兒園的負面情緒,況且其他小朋友也不應該受到這種負面影響。

出了幼兒園,我就立刻給老師發了短信,表明自己的憤怒。我的信息中表明兩層意思:第一,孩子放學的時候拉粑粑很正常,老師應該及時進行處理。第二,讓孩子赤裸着下半身站在門口,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會給孩子心理產生負擔。

晚上,老師打來了電話,做出瞭解釋:不能給孩子換洗,是因爲孩子正好放學時拉粑粑,而此時幼兒園已經開始離園,那個時間段只有兩位老師,一個要看護其他小朋友,另一個要給離園的小朋友穿外套,所以纔想到叫我進去幫忙。對於孩子站在門口的行爲,他們說是孩子自己站在那裏的,後來也得到了孩子的證實(關於自尊或者屈辱感的問題,可能是我小題大做了。)

問題也算是解決了。本來氣憤的我,在聽完老師的解釋,也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了當時的狀況之後,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老師只是老師,她們不是神仙,也不是萬能的。

面對20多個孩子,出現突發狀況,手忙腳亂甚至出現問題,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父母如此憤怒,是因爲父母只想到了自己的孩子,認爲在任何狀況下,孩子都應該得到周全的安排和照顧,事實上很難。

作爲母親,平日一個人在家僅僅照顧一個孩子,偶爾也會出現力不從心,甚至因爲忙亂偶發意外,爲什麼當把孩子交給老師的時候,忽然就變得如此苛刻了呢?

很多問題,其實都發生在入園第一個月,我對老師的信任一次次加深,每次出現問題的時候,也不再條件反射般的進入自我保護和對抗模式,而是首先跟老師溝通,然後再跟孩子求證。事實證明,大部分時候,老師們的反饋是比較客觀的。

3、家長與老師產生衝突基本都發生在孩子初入幼兒園階段。這個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的反應,其實都並不真實、準確。

孩子要融入一個新的環境,必然有一個適應期。

孩子的反應可能是冷漠、沉靜、木訥,也有可能是亢奮、哭鬧、牴觸。孩子的任何反應都是正常的,任何偏離在家庭中表現的行爲和偏離日常表現的情緒都是可能的。

但是父母往往通過孩子的日常行爲判斷幼兒園及老師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就像我第一個例子中提到的家長,他認爲孩子自從進入幼兒園之後就“從話癆變的不說話”,認定幼兒園老師可能有暴力、恐嚇、懲罰等行爲,導致了孩子的變化。

事實上,孩子適應環境,不僅僅是生理上的考驗,而且是心理上的考驗。面對新的環境,孩子有自己的觀察方式,心理接納模式,消化吸收方式以及反應方式。

皮亞傑學派將平衡定義爲個體保持認知結構處於一種穩定狀態的內在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是潛藏於發展背後的一種動力因素。因爲當某種作用於兒童的信息不能與其現有的認知圖式相匹配時,就會引起主體一種不平衡狀態,這種不平衡狀態的內部感受是一種不協調及不滿足感,兒童會努力地去克服這種消極感受以恢復舊的平衡或達到新的平衡。個體正是在這種不斷地尋求平衡模式的過程中,實現了認知的發展。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這個新的環境時,心理上會產生一種皮亞傑學派所說的“不平衡狀態”,這種不平衡很可能影響他舊的平衡狀態,也就是父母所看到的孩子日常的表現。繼而產生新的不平衡,即就是偏離日常行爲的表現,最終實現新的平衡,也就是適應新環境之後的平衡狀態。

但是往往發生問題的階段就是“不平衡狀態”出現時。實質上,這個時刻或者階段對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很關鍵。

孩子只有經歷了這樣的不平衡,並且在不平衡中不斷的調整、適應,才能形成自己應對環境的方式,並且在不斷的經歷中,形成自己應對環境的經驗,從而增強適應性。

所以,入園的初期,不僅僅考驗孩子,更多的是考驗家長。家長能不能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去感受,這個過程,非常重要。

一味憑藉自己保護孩子的慾望膨脹,只會把孩子置於絕緣的環境中,他的適應性不僅不會得到保護,反倒會更加的懼怕適應環境。

父母要做的,除了替孩子選好幼兒園之外,剩下的就是相信幼兒園、相信老師。網上的各種幼兒園傳聞我們無法視而不見,但是我們也應該能夠辨別出來那種惡性事件幾乎都產生於不正規、小型的幼兒園,父母只要避免選擇這一類型的幼兒園,幾乎就已經與這些時間隔絕了,不用過分擔心。

我的孩子足足哭了一個月,就在我要放棄的時候,他突然平靜而愉快的去幼兒園了。

每個孩子的過程不一樣,這是孩子的天性決定的。就像人天生樂觀或者悲觀一樣,孩子的適應性不一樣,作爲家長,接受這個事實就好,給孩子時間,也給自己時間,靜觀其變,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