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親子溝通有哪些互動方式?家長應該怎麼做?

親子溝通有哪些互動方式?家長應該怎麼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情感和愛都是需要流動的,只有溝通才能讓這樣的情感流動起來。

不是每一個人生來就會溝通,生來就會表達,我們都需要不斷訓練不斷成長。

“你怎麼又把衣服弄髒了”、“我跟你說了一百遍你就是記不住”、“我說的你到底能不能聽懂”、“我讓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讓你不要這樣你偏要這樣,你看闖禍了吧”。

親子溝通有哪些互動方式?家長應該怎麼做?

這些話在我們的家庭中,或多或少的都出現過,而孩子的表現也往往是大哭、不說話,大部分的結果是沒有迴應或是毫無效果,家長面對這種情況也會感到沮喪和無助。

大部分的家長和孩子之間主要的的互動方式是這樣的:

嚴厲型

主要表現爲家長過度控制,孩子有規矩而沒有自由,在事務上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家長的要求就是我要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驕縱型

主要表現爲,孩子有自由而沒有規矩,在事情上孩子可以進行無限制的選擇,就是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和善與堅定並行型

一般表現爲,孩子有規矩也有自由,有一部分選擇的權利,但是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爲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你可以自由選擇。

無論對於哪一種家長來說,育兒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過程,就如同遊戲過關一樣,每一關每一個設置一定有它解決的辦法,和孩子溝通也是如此。

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所作出的行爲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都是以所處的社會環境爲基礎的。

伴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隨時隨地都在做出各種決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存在強烈的求存信念,但是其中一部分行爲往往由於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而會被大人認爲是不良行爲。

親子溝通有哪些互動方式?家長應該怎麼做? 第2張

大部分行爲不當的孩子都是試圖告訴家長,我沒有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都是我想有所的歸屬的表達。

從孩子的各種表現來看,他們具有很強的察覺能力,也就是說他們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羣體,但是由於語言能力和思維的發展限制,他們的解釋能力很弱。

孩子對於事物的解讀大多來源於自己的所看所感,而孩子接下的一些行爲將取決於他們所看到並且相信的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並非真正的事實。

親子溝通有哪些互動方式?家長應該怎麼做? 第3張

比如很多二胎家庭都會出現的一種狀況,就是在小寶寶出生之後,老大會出現明顯的低齡化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年齡大的孩子發現媽媽會對新生兒給予過多的關注,而他們認爲這意味着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自己,而小寶寶獲得更多關注的原因來源於那些自己已經不再做的行爲。

因此孩子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會開始模仿小寶寶的行爲,比如吃手,要喝奶,甚至是把大小便拉進褲子裏。但是結果會適得其反,媽媽會因爲大孩子的行爲而感到困惑和沮喪,甚至是由於疲勞而產生憤怒焦躁的情緒,並不是大孩子所期待的充滿愛意和親切的關懷。

大部分孩子的不良行爲的首要目的就是獲得歸屬,但是他們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其實並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於如何達到自己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其行爲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但是一旦他們的行爲惹人厭煩或者惹人生氣,孩子就會更強烈的想要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惡性循環由此產生。

親子溝通有哪些互動方式?家長應該怎麼做? 第4張

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的不良行爲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解讀孩子行爲背後的意義,思考孩子想要告訴自己的究竟是什麼,如果家長可以處理孩子的隱含想法時,孩子就可以感覺到被認同被理解。

簡單來說,家長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嘗試瞭解孩子的內心,尋找溝通的方式,而在親子關係的溝通中,家長和孩子都應該遵循的一個基本規則就是尊重。

而如下的幾種行爲,對於不良行爲的長期影響來說是負面的:

與他人做比較

家長總是把孩子和其他的孩子做比較,在這樣的一種溝通環境下,孩子容易出現被激怒,沒有辦法接受的情況。家長更多的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表達能力提高的需求。

嚴厲的懲罰措施

有時候,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陷入這樣的誤區:即嚴厲和懲罰是比較管用的管教方式。在教育的過程中,這快速制止不良行爲的重要途徑,但是從長期效果來看,過度的懲罰容易造成孩子的憤恨、報復、反叛和退縮的心理,甚至是從實際上剝奪了孩子從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爲的反省過程。

無法管理自身的負面情緒

孩子不願意與家長合作,往往是因爲與家長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家長如果想和孩子達成良好的合作,首先應該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要懂得尊重孩子是合作的開始。

過度控制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都會存在對孩子過度控制的企圖,因爲他們相信除自己的選擇之外的所有選擇都是不健康或者不正確的,孩子在過渡控制之下,自然會產生反叛心理。

羞辱性態度

一部分家長認爲,孩子只有爲自己所犯的錯誤吃些苦頭才能得到教訓,但是家長的一些言語對於孩子來說是極具羞辱性的,這種感受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孩子無法得到認同的情況下很難與家長共同改善自己的行爲。

綜上所述,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接受孩子的負面感受,要認識到家長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個體,避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孩子只有覺得自己的感受被家長接納了,才能開始集中精力,與家長共同改變自己的情緒。

家長可以這樣做:

關注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往往會問孩子你爲什麼要這麼做,一旦孩子給予迴應時,家長應該全神貫注的傾聽他們的理由,並且在傾聽的過程中要給出正面迴應,並且表示自己理解孩子的感受。家長言行背後的感覺比言行的本身更爲重要。家長說話的語氣往往能最準確的表達言語背後的感覺。

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

在溝通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避免把孩子看做麻煩的製造者,而是要把他們看成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可以請孩子幫忙,但是一定要明確表達自己立場,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但是要給出一定的限制。可以告訴孩子如何彌補自己的失誤,但是應該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爲的自然後果。

幫助孩子成爲獨立的個體

家長應該明確,培養孩子的重要目標是幫助孩子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是做自己的事情,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在自己的錯誤中發現問題,得到成長。

培養歸屬感和價值感

對於孩子來說,歸屬感和價值感尤爲重要,這是決定了孩子表現的重要因素。而懲罰無助於培養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家長的同情、鼓勵、愛和賦予的權利纔是獲得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自我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鼓勵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出現一些自己很難接受,甚至是怒火中燒的行爲時,如果我們發現了孩子行爲背後隱藏的原因,我們可以放手嘗試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並且尊重孩子的努力,彆着急告訴答案,鼓勵孩子尋找外部資源,最重要的是不要毀掉孩子的希望。

學會讚賞

孩子的很多行爲其實是爲了得到父母的認同,得到父母的讚賞的孩子願意設立更高的目標,但是家長要注意,讚賞需要謹慎,父母在讚賞的過程中,應該如實描述自己所看見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儘量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爲總結爲一個詞,把讚賞具象化。

最後,孩子做一個真正的自己比做一個家長的乖孩子更爲重要,家長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感受沒有對錯之分,無論是正面情緒也好還是負面情緒也好,所有的感受和情緒都應該被接納,但是某些行爲必須受到限制。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