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來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別容易打擾孩子的自我調適,導致其心理秩序紊亂,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謂“網癮”,往往是兒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選擇功能受到破壞的一個後果。深究一下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幾乎都可以看到家長的錯誤管制及遊戲之外的問題。

先說說玩耍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蔑視童年的價值,認爲童年只是成人的準備階段,當下的生活要服務於未來。所以很多人對於兒童的玩耍很不在意,經常隨意阻攔,在他們心目中,“玩耍”只是兒童的一種年齡屬性,沒有價值屬性,玩不玩,玩什麼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人認爲學習和玩耍根本就是衝突的,猶如減肥和吃美食相沖突一樣。我親耳聽到一位家長對6歲的孩子說:“要上學了,以後再不能買玩具了。”

事實是,玩耍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非常重要。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早已證實,玩耍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兒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認識、模仿和體驗各種常識的。剝奪玩耍,不僅是剝奪童年的快樂,更是在剝奪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

天下所有的兒童都需要玩耍,就像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母愛一樣。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沒有玩耍就沒有成長”這樣一種論斷,是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經驗的總結,是被無數的實踐反覆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原本中國人是非常會玩耍的一個民族,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代代兒童並不缺少玩耍,也不缺少玩伴,哪怕是從小需要幹活的苦孩子,在勞動之餘也要找小夥伴捉個迷藏。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在理論上對玩耍的重要性形成定論,沒有用文字把它提煉出來。相反,人們熟稔的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至於很多人把玩耍和成纔對立起來。尤其在當下,孩子們的玩耍和功課嚴重對立,人們只看到孩子在被迫學習中所獲得的一點成績,卻看不到放棄必要的玩耍所遺留的長久的隱患。假如這種對立一直存在下去,未來的中國社會才真有可能是令人“徒傷悲”的。

一個孩子在書桌前度過時間的長短並不能決定其成績高低。因爲學習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緒雙軌並行來發展的事,成績和孩子的情緒、情感完全呈正相關。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緒和智力都會處於糟糕的狀態,他的成績也將會處於正常水平線下,出現磨洋工、不專注、理解力差等問題——這些狀況如果一直在惡性循環中延續下去,會變成一個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點,使其永遠地失去成就大事的氣質。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第2張

再說說電腦網絡遊戲

歷史上可能沒有哪一種遊戲像電腦網絡遊戲那樣被妖魔化、污名化。“網癮”概念的確立就是這種貶低性被合理化的一個極端現象

在我們的話語裏,“癮”總是和不健康的嗜好以及有害、病態的後果聯繫着,凡可能導致成癮的東西,都應該是被戒絕的或應該嚴格控制的。既然當下有“網癮”之說,可見人們已爲其定性爲麻醉品,即便沒有海洛因那麼恐怖,至少像菸酒一樣是有可能荼毒少年兒童的東西,所以很多家長對它懷有憎惡和提防之心。人們憂心忡忡,心存顧慮,電遊可成癮的思想已深入骨髓,很多成年人即便自己發自內心喜歡遊戲,也會一邊玩着一邊內疚着,所以他們面對孩子玩電遊的態度,是忐忑不安的,就像一個酒鬼看着自己的孩子開始學喝酒一樣,心情複雜,充滿憂慮。

有一次我在地鐵上看到一對母子,聽他們上車後的對話是從始發站要坐到終點,和我的行程一樣。小男孩八、九歲的樣子,上車後跟媽媽要手機玩,媽媽不給,小男孩在座位上扭來扭去的,坐不住,再次跟媽媽要手機,媽媽有些不快地和孩子講條件,說只允許玩十五分鐘,小男孩答應了,媽媽才把手機掏出來。十五分鐘很快過去,行程還不到一半,媽媽要把手機收回來,孩子乞求再玩五分鐘,說話間眼睛和手不曾離開手機片刻。媽媽不愉快地警告孩子五分鐘後必須停止玩耍,然後看着表,五分鐘後,像個秉公執法的城管一樣,毫不留情地從孩子手中拿過手機,裝進包裏。孩子一臉無可奈何,又在座位上扭來扭去,無聊至極,然後一腔情緒地抱怨車走得太慢,抱怨車廂太熱等等。孩子玩手機時眼神中的專注與單純,和手機被要走後眼中的怨恨與散亂對比十分鮮明,媽媽則像控制住一個酒鬼的貪杯一樣,頗有成就感的樣子。

當人們對電遊還懷有如此偏見時,自然會認爲必須控制,否則就擔心孩子陷入網癮,變得墮落。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第3張

其實,電遊就是個遊戲,它和打籃球、下棋、捉迷藏沒什麼區別,所不同的只是它作爲一種玩具,更復雜,更有趣,更有吸引力。一個3歲的孩子可以很快掌握電腦的一般操作,如果玩到6歲,他多半就是個高手,可以超越家長的水平。而且在玩耍過程中,孩子的智力也會得到比較全面的鍛鍊。爲了戰勝對手,玩家經常需要面對錯綜複雜的情況,動用各種分析和判斷,在一個模擬的世界中真實地參與了不一般的社會生活——這不就接近美國教育家杜威倡導的“做中學”嗎?

我曾聽臺灣一位研究腦神經科學的教授講到一件事,上世紀90年代,臺灣軍方飛行員在新飛機試飛中頻頻出事故,事故調查中發現,飛行員注意範圍狹窄、空間感覺能力差、應急處理能力不強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教授所在的研究所被委託進行相關研究,協助軍方遴選適合的飛行員。研究所人員運用腦神經及心理測試手段,經過對許多候選人的多方面測試,最後幫助軍方挑選出幾位合適的飛行員,事實證明他們的挑選是非常成功的。教授說事後他們對這些挑選出來的飛行員的資料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幾乎都有一個愛好,玩電遊,是電遊高手。

電腦遊戲符合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既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社交途徑,目前來看,確實沒有哪一種玩具有這樣的優勢。

至於說有些電遊中有暴力、色情,這些不是電遊的本質;就像色情和暴力不是圖書的本質一樣。不讓孩子讀壞圖書和避免孩子玩壞遊戲一樣,必須要在允許閱讀和允許遊戲的前提下去解決,而不是取消閱讀、取消遊戲。除了呼籲有關部門加強遊戲審查,同時要想辦法引導孩子,幫他選擇健康遊戲,比如向孩子推薦一些好玩的遊戲,或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加強正面價值觀引導等。兒童天然地對邪惡的東西有抗拒和牴觸,如果他心理是健康的、陽光的,他是不會輕易受到壞東西誘惑的。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第4張

電遊當然有一些缺點,比如長時間坐着不動,孩子會缺少運動,眼睛也會疲勞。這些問題和閱讀帶來的問題大體相同,需要家長想辦法幫孩子去解決,比如發展孩子的運動愛好及其它興趣等。孩子總要有可玩的東西,如果不讓他玩電遊,你能爲他提供一種更有趣、更容易普及的玩耍嗎?

世上應該不存在只有益處而毫無弊端的遊戲,好與壞是相對而言的,所有的相關討論都是在概率的範疇裏進行。如何判斷一種遊戲的優劣,我認爲有三點核心判斷:第一,孩子的參與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動判斷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這三條可以套用在一切遊戲中。

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觀察到一些孩子會玩電遊過度,分析這種情況,我認爲板子不應該打到電游上,而應該追究到人們對待“玩耍”的態度上。一方面是成人對電遊有太多的偏見,這對兒童反而形成負面刺激;另一方面,遊戲的目的本來只是娛樂,可現在,除了電腦遊戲,幾乎所有的兒童娛樂項目都成爲培訓內容:游泳班、唱歌班、繪畫班、羽毛球班……當下,如果一夥孩子有機會在一起開展某項活動,多半是參加比賽去了。沒有玩耍,只有課程;沒有娛樂,只有名次——當所有的玩耍被功利地利用,變成一項項任務時,電遊成爲“純玩耍”的最後一塊淨土,其魅力自然也就獨一無二。成年人高高在上地指責孩子沉迷於電腦,有多少人反思過,到底我們爲孩子提供了怎樣一種生存和成長的條件?

新一代人被帶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其實非常被動,世界要給他一些什麼,是由不得他自己選擇的。當下的孩子們,他們像人類發展史上任何一代新人那樣,伸開雙手接受世界爲他準備的種種時,生命中必然的經歷和喜樂卻成爲錯誤和問題,甚至是疾病。事實上,真正令人糾結的不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而是他們的行爲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則和功利原則。設想現在電腦還沒有被髮明,孩子們最喜歡的是打球或唱歌,打球和唱歌也將被妖魔化。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第5張

我確實親眼見過這樣一位媽媽,她正在讀高中的孩子對電遊不感興趣,酷愛打籃球,每天想到球場打一會兒。她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上,給孩子規定每次只能玩半個小時,但孩子經常一玩就忘了時間,每次超時都要被媽媽說一頓,有幾次這位媽媽甚至追到球場上,不顧孩子在同伴前的面子,強行把孩子帶回家,母子倆爲打球的事發生過很多次衝突。這位媽媽到後來一說起籃球,就恨得咬牙切齒,聽她的口氣,宛如她兒子正在吸食一種叫“籃球”的毒品。

現在,事關兒童的事,只要打着“醫學”的幌子,不怕沒市場。楊永信不會消失,即使店鋪被查封了,電擊儀器被沒收了,過幾天又會在另一個地方支攤賣藥、電擊兒童,照樣賺錢。

最後說說在電遊問題上

如何把握管制和放手的度

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把時間安排得合理,學習、生活、娛樂幾不誤,一切井井有條。但在玩耍和學業兼顧的問題上,如果家長在心中已預設了一個完美目標,即孩子從一開始玩遊戲,就能天天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或者最多花一年半載的時間,就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的目標之下,你十有八九會失望,絕大多數孩子可能永遠沒有這一天。

我的觀點是,孩子能做到“大致齊”就已經很好,允許平時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幾天或哪段時間特別不理想,只要總體上能兼顧好玩耍和學業即可——這個簡單的目標能否正常實現,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只要家長態度拿捏得當,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良好的自治。如果心有顧忌,請想想自己,自己作爲成年人,能做到把一切都安排得那麼好嗎。既然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這樣去要求孩子。將心比心,再複習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不管是最好的管”這個理念是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首次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對孩子學習、遊戲等的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負責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爲而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爲,卻是最有效最長遠最有力的一種方法,可謂是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第6張

這一境界的心理學基礎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環境中,每個人在善惡表達上,一定是優先表達善的一面。只有在變態的環境中,惡纔會被刺激出來。 這都是人類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續的一種本能反應。所以家長不必擔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會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網癮”中——有這樣擔心的家長,主要是對這一心理學基礎有相反的理解,認爲人的天性是向惡的,當孩子出現一點不好的苗頭時,如果不去管住他,他會越來越差勁。由於人性向惡的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在這種理解基礎上的一切教育行爲都會帶有負面暗示,結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這就是嚴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層原因。

在正常生態環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調適的動機和力量,而且年齡越小,調適功能越強大。也許他們會不時地玩得過了頭,也許他們短時期內在學業上不如人意,只要家長信任孩子,爲孩子營造一個友好善意的家庭氣氛,讓孩子無任何負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協調好遊戲和學業的關係。如果孩子能從小盡情地玩耍而從不因此被訓斥和鄙視,那麼他將來對工作和學習的認真和熱情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投入並富於激情。這一點,從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觀察到。

來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別容易打擾這種自我調適,導致其心理秩序紊亂,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謂“網癮”,往往是兒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選擇功能受到破壞的一個後果。深究一下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幾乎都可以看到家長的錯誤管制及遊戲之外的問題。

教育和其它事情的最大區別是,要實現長遠大目標,必須經常以犧牲當下小目標爲代價。處處管制孩子,讓他必須以成人的意願來生活,這種強制性的做法當然有可能取得一些眼前效果,但是否隱含着更久遠的問題呢?

爲什麼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電腦遊戲? 第7張

我聽某著名大學一名學生跟我講,他班裏有一位男同學,高考成績非常高,人也很聰明,但入學第一年就出現掛科現象,整天瘋玩電遊。到二年級開始不去上課,老師做工作也沒用,他父親到校陪讀四個月,當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三張椅子拼起來睡覺,極爲辛苦,亦不能根本上改善兒子狀態。男同學留過一級後,仍然不能完成學業,學校只能對其進行勸退。這個男同學曾對宿舍同學講,他現在其實並不喜歡電遊,上中學時是真喜歡玩,但父母一直對他管得太嚴了,尤其高中幾年,請來的家教老師佔滿了他所有的課餘時間,幾乎沒摸一下電腦,也沒有任何其它娛樂,他現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補回來。

分析這個男孩子的情況,“補回來”只是他自己所能歸納的原因。真正讓他無法完成學業的,一方面是長期以來不能釋放的玩耍需求積壓在內心所形成的巨大反彈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太強有力,他沒機會練習自我調整和自我控制,所以這方面能力也就喪失了。他在電游上的放縱,其實是一種力不從心,是自我無力感的表現。

相比“控制”,縱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員相處模式。愛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它比不停的給予更讓人幸福。這一點對兒童教育、婚姻維護都是適用的。想長久維持的東西,必須給出足夠的空間。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纔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纔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