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比“人民的名義”還火遍中華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義”

比“人民的名義”還火遍中華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義”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出一個好孩子真得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在培養我女兒十幾年的過程中,表面上看別人說我不用心,事實上我花費了很多的心思,我在教育我女兒過程中不是簡單的命令或者強制她做什麼,你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你的一言一行要有利於兒童的成長和發育,這才叫教育。人們看我的孩子16歲就考大學了,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我說這只是我培養一個好孩子的一方面,其實一個好孩子會有很多方面的表現,我當時不一定希望她上名校,不是說上名校就是好孩子,但上名校說明她某一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培養一個好孩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真的比什麼都重要。

——尹建莉

當下,一部反腐正能量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成了坊間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有趣的是,如果從家庭教育角度看來看這部劇,那麼以達康書記爲代表唯創造“GDP”者,就像是家庭關係中角色的長期缺位者,是一個反教育典型

比“人民的名義”還火遍中華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義”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戲說當代慣以“孩子的名義”的三種反教育典型:

一、教育環境缺位型:“唯GDP財富是從”

劇情:父母爲創造高“GDP”財富,披星戴月,在孩子面前卻成了“狗不理”,頓覺委屈大了,軍功章爲何沒有我的一半?!

點評:孩子不需要缺位的“英雄父母”,家庭教育不應以“GDP”論價值。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引用當代作家池莉的一段話:“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太多家長只願意在孩子身上花錢,不願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塗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可能很多家長都不會同意這句話,甚至覺得有點冤屈。話雖尖銳,但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們當代許多家長的心態。

很多家庭教育中一個常態問題是——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確實,可能我們許多家長覺得自己很委屈,認爲自己整天忙於工作、忙於事業不都是爲了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嗎?

我們含辛茹苦爲孩子創造物質條件,怎麼可能自私、盲目、愚蠢呢?答案就在於我們怎樣來理解這個“好”的成長環境。在很多家長看來,所謂“好的成長環境”就是能夠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因此,很多家長不惜大把花錢讓孩子讀名校、穿名牌、玩高調,習慣於用表象的物質基礎來衡量孩子“成長環境”的好與壞,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其實,家庭教育環境的關鍵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建立恆定的情感關係鏈接。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指明:作爲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纔是真正對他們的一生負責。

比“人民的名義”還火遍中華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義” 第2張

那麼,我們可以給孩子留下的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行的財富是什麼呢?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第一件寶物是“閱讀”。閱讀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智力還能塑造他們的心理品質,一本充滿了真善美情懷的好書,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長久影響。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給予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爲自覺的人。第三件寶物是“良好的表率”。不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陶行知先生亦一語道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二、教育方式焦慮型:“惟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劇情:就在去年11月,人民日報曾報道“學而思”熱:別用短跑心態面對孩子一生成長,直指學生課業負擔從課內轉向課外,家長焦慮感十足。文章同時報道以培優升學爲根本的此類教輔機構的瘋狂擴張之路,調查指出諸多家長缺乏對培優機構趨之若鶩背後的思考。

點評:擠破頭讓孩子參加培優搶跑輔導班,與其說是爲了孩子的未來,不如說是爲了安撫父母的焦慮。有多少父母真正問過孩子是否願意呢?“被焦慮”是當下許多家長爲孩子成長下賭注的真實心態,升學與競爭帶給孩子們的負重和高壓似乎愈演愈烈,尊重孩子個體差異的發展需要無從談起……

“惟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過早透支孩子體力、智慧和健康等成長爲代價,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急功近利的反教育誤導。風物長宜放眼量,升學並不等於成才,用短跑的心態面對孩子一生的成長,不妥,也不該。

如果只爲某個具體而狹窄的目標學習,我們的孩子真的會發展出好的創造力嗎?如果得到的是學習成績,失掉的是對學習的興趣,豈非得不償失。學習不是一時,而是一生,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是對學習保持興趣的人,把興趣發揮極致的人。

狹隘的教育,只讓孩子獲得知識的碎片和考試的技巧。這種急功近利的方式磨掉了孩子的勇氣,挫傷了孩子特立獨行的個性,損害了孩子對知識的愛,抑制了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結果是,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成了爲生存換氣的人,在成長的時空裏越來越焦慮。

再讀讀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我們就會明白,脫離了自然成長規律的學習,讓孩子失去快樂童年,成爲仲永式的庸碌之輩,豈不悲乎?

比“人民的名義”還火遍中華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義” 第3張

三、教育目標偏頗型:“唯成功成纔是追求”

劇情:在教育輔導交流中,一位媽媽和我聊:孩子成績不好,是老師眼中的差生,考不上好學校怎麼辦?我反問她:孩子學習的目標是什麼?答:考上好高中、好大學,將來謀個好工作,有個好的前程……這是代表當下許多父母望子成龍的侷限性思維。問題是:姑且不論是否成才,孩子能夠健康成人才是首要的。

點評:生命的使命是成長,成長的目標是成爲自己。讓孩子獲得全面發展,而不是追求片面、單一的成功。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因爲強求單一的成功,給生命的成長造成了多方面的限制。在單一環境里長大的孩子,缺乏生活的滋養,難以成就自己。一個追求片面成功的人,不管擁有多大的成就,都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與價值。

很多家長爲了“成功、成才”的偏頗教育目標,讓孩子爲“崇高”而失去“求真”的本能。萬事萬物,真實才有力量。我們的教育目標,就是要讓孩子成長爲一個真實和善良的人,纔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箴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信然!